通过许晨阳和颜宁的事情来看,什么叫断章取义和误导舆论?(二)

再看另一个例子。

微博大v花荣转过一篇文章《清华才女颜宁三次申请院士被拒,最终背弃祖国,花落美国科学院》。

然后颜宁教授转发:“扯dan”。本尊下场打脸。我关注她好几年了,美女科学家爆这样的粗口绝无仅有,确实是怒了。

关于落选的事情颜宁解释过,“如果我是在清华的话更容易入选”,换句话说,根本不是因为落选院士才愤而出走,到美国落脚。“科学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种title(头衔)。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人家心态很平和。

如果不是因为院士落选出国,是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从2007年回国任教,到2017年为止,这10年颜宁在清华究竟过的如何?是不是像这下面这篇风闻的帖子揣测的一样?

《虽然颜宁没有说国内多糟糕,但是从换环境来看,也是不满意国内的》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69827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在清华如鱼得水”。

“清华对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无经费之忧。可以说,我在清华就跟公主一样。”这也是颜宁对网上“负气出走”一说感到气愤的原因。她解释说,清华对青年科研人员有专项支持计划,对于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也有一定的奖励,在各种支持下,她并不很需要去校外辛辛苦苦申请经费。她不无感慨地说:“在(学校)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因此,她也坦承,自己是幸运的。她之所以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保有棱角,是因为在清华这座象牙塔内,她并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与困难。

颜宁也因此把清华看作“娘家”。她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与同事们:“赵南明老院长与施一公通过各种努力,解决了经费问题,使我们刚回来的年轻人能够安心于科研。”此外,她还感谢匡廷云、王志珍等一批校外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对她的肯定与支持。

以上来源于2017年澎湃新闻对颜宁的采访。

让我们来看一下颜宁在清华任教这10年取得的成就。

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CNS”(《Cell》《Nature》《Science》,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水平最高的三种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

这意味着什么呢?举个例子,2011~2015年间,清华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篇数为47.3篇,而这其中38%的成绩归功于颜宁和她的老师施一公,另一位结构生物学家。

在2016年公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清华大学跃居世界第58名,首次跻身世界百强。有人计算过,如果除去颜宁和施一公的贡献,清华大学的排名会降至69名。

2014年,她的团队用半年时间解析出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解决了困扰结构生物界50年之久的科学难题,一举奠定了她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地位。

颜宁的研究成果还在2009和2012年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进展;2016年被《Nature》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杰青、长江学者、何梁何利、吴杨奖等各种奖项拿到手软。。

颜宁对清华大学基础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既然如此,​颜宁为什么在执教清华10年之后又去了普林斯顿?

颜宁在17年年底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时候,详细解释过原因。

“对于我回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其实真的不是。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顶尖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

“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这样情真意切的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她在撒谎。

事实上,即使离开了清华,颜宁仍然和清华大学的同事有合作。

2018年,Science在一期杂志中发表了两篇颜宁的研究长文,其中一篇与清华大学的周强合作完成。

2019年5月,颜宁在Cell发表了一篇研究长文,以清华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与吴建平共同完成。

另外一篇nature,以西湖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

颜宁本科时期在清华学习,在国外学成归国后又在清华任教,促进了母校的发展,这是相互成就的过程。现在又再次出国充电,毕竟基础科研的高地还在发达国家。而作为世界名校的普林斯顿能聘请她担任讲席教授,也是间接的对清华的认可。她实验室里的大多数都是中国留学生,等这些人中有人学成归国后,又会成为所在学校的科研骨干力量。

本来这是一段难得的佳话,却被有些人莫名其妙的扭曲成科学家迫不得已的流浪记。中国大学的建设确实在方方面面还需要加强,但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诋毁。营销号们请放过科学家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