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老蒋瞎指挥,《八佰》壮士不用死

500

今天是《八佰》全国上映的日子,不少人说:太感动了,肯定会哭的。

据说,有的影院会有人提前出来给大家发放纸巾。

从电影角度来说,《八佰》是一部好作品,从剧本、导演、选角、烟火、道具都是国产电影的力作,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和大量一气呵成的长镜头也可圈可点。从艺术和资本上说,是成功的。

 

500

然而,大王要说的是,《八佰》壮士的真实历史,四行仓库保卫战,根本不是电影说的那么回事,淞沪会战原本也不用打的那么惨烈。

大王从来就对抗战英雄充满敬佩和尊重,多好的中国军人,多好的中国百姓,多么优秀的年轻人啊。正因为蒋介石的没见识和瞎指挥,淞沪会战一天打光一个师,3个月伤亡30万,民国十年间积攒的精锐全部灰飞烟灭。

500

老蒋战略能力真是先天有缺陷,老蒋打仗的手艺,真心是不行。

1

1930年代的民国时期,全世界都知道“中日必有一战”。日本的资源和市场都远远不够,积贫积弱的中国是天然的猎物。

500

中国当时有“三个半”军事家,半个是眼睛不好的刘伯承,排第一的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他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和“焦土抗战”,成为持久战的雏形。

国民政府深知自己的精华地带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而长三角一马平川易攻难守,首都南京又离上海太近,于是从1933年起耗费巨资历时三年修成了吴福线(苏州—福山)和锡澄线(无锡—江阴)国防工事群,号称“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500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军界的共同看法是,在华北平原是硬刚不过日本人的,不能让日本人从北往南打,变成蒙古灭南宋,而是要把他们吸引到上海开战,让他们从东往西打。

战略这一门学问,可是中国人发明的。

500

于是国民政府制定了淞沪会战的策略,把精锐的德械师36师、87师、88师秘密调往上海,准备先发制人,一举干掉上海日本租界的驻军,打完收功后,再撤到锡澄防线的钢筋混凝土防线,让来报复的日本人碰的头破血流。

完美。

当时日本在上海的驻军是4000多人的海军陆战队,战力很渣,和美军后来横行世界的马润完全是两个概念,国军5万多人配两个德国重炮团加30多辆坦克,一鼓作气,是有很大希望把日本人赶下海的。

 

500

然而等到张治中准备8月11日开打时,老蒋又犹豫了,原来他敢于下重注,难得大方的投入德械师,主要是为了引发国际关注,他认为,上海作为远东大都市,有大量的西方国家利益,开战的声势拉起来,英美会出手调停的。

原来还是上交所涨停敢死队吓唬人的套路啊,老蒋不愧和徐翔是老乡。

来回摇摆间,老蒋甚至亲自下了手令“不准进攻”,日本人赶紧堆麻袋垒碉堡,把上海会放枪的日本侨民全部拉了出来,再从黄浦江的日本舰队上挤出了2000增援,一家老小守水晶。

500

等老蒋下定决心开打813淞沪会战时,上海日军已经有了1万多人马,日本本土的援兵也蓄势待发。

好好的先发制人和突然袭击,变成了啃硬骨头,根本磕不下,等到8月23日时,日本乌泱泱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群已经开到了上海,第3、第11师团也已经上岸。

500

这时,虽然把日本人撵下海的战术任务没有完成,但日军主力已经被吸引到上海,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按道理,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就要撤出上海了。

然而,蒋介石的“英美观感病”又犯了,他想的是,如果我撤了,英国人会怎么看我,美国人会什么印象,非常的不利于我的国际形象啊。日本人说要“三个月灭亡中国”,英美肯定不会坐视上海落入日本一家之手,会干预、制裁乃至对日宣战。

打,硬打,跟日本人长期打,国际社会要管的。

500

我去,你怎么不早说,下面的人从张治中到陈诚都傻眼了,我们根本没有作战计划啊。原本说好把日本人一路勾引到江阴打的,这个原则你亲自违反了啊。

于是淞沪会战变成了添油战术,一个又一个德械师被送到战场,火力薄弱的国军反倒要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对攻,以血肉之躯抵挡日本战列舰的重炮轰炸,成营成团的部队还没进入战场就被远程火力打的伤亡过半。

在著名的“罗店绞肉机”大战中,战场13次易手,中国军队一天要伤亡一个师,黄维的18军67师两小时就被日本联合舰队的炮火洗地打残,黄维手下三个团长1死2重伤,连炊事员、文书全部拿枪上了战场,1万4000人的部队,撤下来的不到3000人。

500

打了一辈子仗的冯玉祥悲痛的说,这哪是战场,这是大熔炉啊,填进去就化了!

然而蒋介石的始终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身上,他在日记中说,

“非由我自身牺牲,不能唤醒其同情而来干涉耶”!

怎么个牺牲法呢?老蒋亲自担任战区司令员,从全国各地调兵,地方的川军、桂军、东北等从千里赶赴战场,还没了解情况就被塞进血肉磨坊,打没了再喊了一个,一个没了再喊下一个。

500

25军军长万耀煌说,

“这种战法,既说不上战略,也谈不上战术,自司令长官,总司令,军长,师长,都只做了传令人员,部队到多少填多少,这就叫指挥?”

东北军的67军全军覆没,连番号都被迫取消,6个师的广西子弟兵在路上走了一个月,而上海战场不到一个礼拜就打的伤亡殆尽,小诸葛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500

老蒋就这么一滴滴的,将总计80万的将士的送到日军的海空火力之下,把牺牲展示给国际社会,将遏制日军攻势的希望寄托英美的头上。

然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牺牲根本无动于衷,反而卖原油和军火给日本大发其财,打了3个月,国军已阵亡15名将领,拼光了85个师,伤亡超过30万人,民国“黄金十年”积攒的德械师和地方军的精锐几乎被一扫而光。

 

500

等到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上海国军有可能全军覆没时,整个战线瞬间崩溃,兵败如山倒,后方巨资修建的锡澄防线无人防守成了摆设,所有人都知道,民国最精华的上海南京一线,没法守了。

2


​以上,就是淞沪会战的全貌。寄托于豺狼虎豹般英美和列强的干涉,希望庄家能拉一把大盘救自己于水火,结果反复加注,添油战术输光了自己的筹码。

连杜月笙都知道,面子是自己给的啊。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能得到吗?

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老蒋付出了30万条英雄儿女生命的代价。

难怪老蒋当年在上交所炒股会亏的一塌糊涂,最后只能投奔了黄金荣,完全就是个散户思维,就连白崇禧也说,蒋介石就是一个步兵营长的水平。

500

对于装备落后兵员素质较差的中国,把日军放进水网或者山岭地带,使其无法发挥火力和机动的优势,再集中兵力断其一指,这种战术他不香么?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精锐拿去送死呢?

可惜的是,等老蒋明白这一点,已经是1939年的武汉会战了,那时,兵力吃紧的国军,已经要靠拉壮丁来补充军队了。

500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拿自己的主力去扬短避长送死,这能叫指挥吗?还好意思说自己当过黄埔校长?

和毛委员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相比,不是高下立判吗?

淞沪战败后,老蒋捶胸顿足,追悔莫及,他在军事会议上说,

“这我统帅应负最大的责任!实在对不起国家!”

然而,洋大人崇拜是没有那么容易醒来的,都要死光了,还要给列强留一个印象,于是就有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割肉走人前,再留一支孤军,负责“英美观感”,这就是《八佰》壮士。

500

3

淞沪会战全面战败以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赶紧收拢溃兵,尤其是几个主力师的骨干,将来这都是好兵的种子,但是我们上文也说了,老蒋要的是,

就算我撤了,也得给列强爸爸看看我的坚决意志!

于是就要求88师坚守四行仓库,仓库紧挨着各国租界,前面又是苏州河,确实是一个焦点位置。

500

别看88师是王牌德械师,但师长孙元良却油滑成性,他觉得这不是送死吗,于是忽悠顾祝同放一个团就行了,执行中再欺上瞒下,对上面报了800人,实际上只有谢晋元带的一个营,也就414人,老孙却一溜烟的跑回了南京。

要说孙元良的绰号是“飞将军”,从北伐战争时就临阵脱逃,蒋介石险些要枪毙他,淞沪会战时贪污军费强奸女学生更是劣迹斑斑。后来守卫南京,日本人打过来时,孙元良抛弃军队,换上便衣,跑到一家妓院拜鸨母做干妈,在难民区躲藏了一个月才混出来。

500

气的国民党36师师长宋希濂在《南京守城战役亲历记》中说,

日军那种极端残暴的行为外,在我国方面,参加保卫南京战役的高级干部,都是有责任的,尤以像孙元良那种卑鄙可耻的行为,更是罪不容诛。

然而,祸害活千年,孙元良一路活到了103岁,等大家都死的差不多了,专门出了本书《亿万光年中的一瞬》,天天吹嘘自己是抗日名将,当年大王托台湾的刘博士费了老鼻子劲,才买到了这本地摊小说。

500

史实是什么呢,在日军看到国军守四行仓库后,有点诧异,但还是派战五渣海军陆战队匆匆打了一下,伤了20几个,死了一个田中士陆少尉,日本人是根本不知道老蒋的英美国际观感心思的,这又不拦着进城的主要道路,你们守在这是干吗啊?

而后来所谓八百壮士击毙日军约200人,击伤数倍,还击毁了两辆坦克,完全是孙元良拍脑袋报给上级的,老蒋为了提振士气不跟他计较,老孙大言不惭的把数据算成自己的,写进了《亿万光年中的一瞬》。

可惜的是很多人还把这个当成史料来引用,老孙连“光年”这个单位代表时间还是距离都整不明白,还指望他的数据可靠吗?

哦对了,后来孙元良生了儿子叫孙祥钟,艺名叫秦汉。

 

500

谢晋元儿子谢继民还活着呢,就在上海,民革中委,你跑去找秦老师干吗?

言归正传,八百壮士伤亡65人,死了9个,在守了4天后,退入租界被英军缴械并关进了孤军营,在营地里,条件恶劣,毒虫遍地,连食物和饮水也没有,孤军团每天坚持升旗,甚至弄来了织布机做袜子,做肥皂,刻上"孤军牌"的印章去换东西艰难求生活。

而国民政府呢,在长四年多的时间里,根本不敢给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释放士兵,孤军团多次给国民政府写信请求帮助,而收到的只是“克服一切困难”。最终,谢晋元也被汪伪76号收买的变节士兵杀害。

500

四年后,日本对英国开战,孤军营被日军攻破,八百壮士大多被押去南洋服苦役至死,最终或活下来的仅有十余人。

这就是当年的国民政府,英雄们为你了所谓的“英美观感”,不惜将生死之战度外,而上峰用完就将他们抛弃,连个公道话都不敢说,活着的时候不当回事,死了还要拿来利用一把。

英雄流血又流泪。

500

这就是真实的八百壮士,它不是催人泪下的英雄剧,而是一群普通英雄被国民政府抛弃的悲剧。

八百壮士受的委屈,比战死还难受。

4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八佰》的热映,电影的引发的现实争议会越来越多,说不定会形成两个极端。极端的一方会变成果粉,又大提游击战的不是,把蒋公崇拜的不行,对前朝旧事和民国怀念不已。

然而,在孤军营中,国家都没有了白俄兵凌辱国军士兵,国民政府P都不敢放一个,我党连个军舰都没有,敢对开进长江的紫石英号开火,哪个更值得所谓国际社会的尊重?

500

“以牺牲换得英美同情”和“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哪个才是战略家?

老蒋接手民国的时候,我们能造军舰,等他败退大陆的时候,我们只能造手榴弹;TG接手中国的时候,我们是个扶木犁的穷国,而等主席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的强国。

500

TG比党国,谁更有资格代表民族屹立在弱肉强食的20世纪50年代?

你是要活在电影的世界里,还是要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而另个一极端,则有可能说《八佰》是篡改历史,胡乱煽情,美化党国,我们要坚决抵制,大王认为并不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即使四行仓库没有打死多少日寇,史实并没有电影中那么惨烈,但国军将士的流血与牺牲,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不能抹杀的。

500

国军将士跟国民党的政客,完全是两码事。

孤军奋战、为国捐躯,是炎黄子孙舍生取义的写照,也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民族精神。

即使是国民政府,原本我党也是有股份的,张自忠路、晋元路就在上海,国军的抗战功绩,我们也从未讳言,对面的台军,官方名称依然是打过淞沪会战和台儿庄的国民革命军。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团结一心的,不偏颇的好好活着,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RdsfHvcnClaipVVaIOE1g

欢迎关注鉴茶院微信(ID:jcytoday),另有更多好文等您解锁。

每日锐评时事,深读财经。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