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还是被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的印度语态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总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作用使其改变。这个定律类比到人身上,同样有效,人总是有着强大的思维惯性。比如说本轮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普遍上多数人都认为是印度主动挑起的,目的在于转移国内一些列的危机。

500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

      随着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暂时告一段落,各种错综复杂的消息逐渐尘埃落定,我们不妨回顾一遍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发展过程,认真复盘一下本轮冲突中各方的反应。

    2020年5月9日,中印边防人员在纳库拉一带发生肢体冲突(11人受伤)。

    6月6日,中印两军在摩尔多边境举行了首次军长级会谈。

    6月8日,央视军事报道,中部战区空降兵某旅一日之内整建制由从疫情中恢复的湖北转移至千里之外的西北高原地区。

    6月15日,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

    6月16日,中国方面证实双方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没有公布伤亡数字。印度方面随后一些列报中,证实印军方面死亡20人。

    6月1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印度外长指责中方士兵越界。

    6月18日,印度为死亡的官兵举行葬礼,印度国防部长现场表示,印度“已经退无可退”。

    6月19日,在印度召开的“中印边界问题全国党派大会”上,莫迪总理表示中方并没有越界进入印度,也没有占领任何哨所。印度国防部长表示,没有(对中国)情报方面的失误。

    6月22日,双方举行了第二次军长级会晤。

    6月20日以来,印度陆军持续(多次)动员部队向中印边境拉达克地区集结。部分部队紧急从西线与巴基斯坦的对峙中转移到达拉克地区。

    随后,7月份,印度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陆续到中印边境视察,指导工作。

    7月底,印度国防部长在推特上表示。首批5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机已经抵达印度北部某地机场。

    本次冲突中,印度开始抵制中国产品,禁止印度市场上的中国APP。

    于此同时,

    6月12日,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称,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卡拉巴尼地区发生开火事件,印方1死2伤1人被扣。

    6月15日,印度宣称,印度宣称其两名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被巴基斯坦机构强行绑架”。双方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交战依然在持续。

500

逻辑不通

    与多数人印象不同的是,本轮冲突的起点并不是6月15日的加勒万河谷的严重冲突,事实上摩擦发生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在6月15日的严重冲突之前,中印双方已经有了一次冲突。另外,多数人没有投入足够注意力的是,与以往的中印摩擦不同,本轮冲突中,印度在同中国发生边境冲突的同时,与巴基斯坦、尼迫尔也在爆发边境冲突。

    如果印度的目的在于转移国内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一系列危机,印度为什么不选择巴基斯坦或者尼泊尔?反而选择风险巨大的,花费代价巨大的,需要投入重兵布防的中国呢?要知道,在印度人心中,上个世纪60年代初被北方邻居摁在地上摩擦的场景时至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为了转移内部的矛盾,在有更弱的对手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了另一个实力更强大的对手,这样的逻辑怎么看都不通顺。而且认真的来说,这样的逻辑显得有些傻。莫迪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强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事实上,从印度内部层面来看,围绕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表现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回到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在6月19日印度国内中印边界问题全国党派大会上,莫迪并没有采用印度外长的说法,也没有回应印度国防部长前一日的强硬表态,反而表示冲突发生的原因不在中方。而国防部长又在会上表示,关于中国的情报无误。公开场合里这样的表述,相当于莫迪在为中方作证,亲自打脸印度外长、印度国防部长。

    一国外长、防长和政府最高首脑就这一重大问题的事实表述完全不同,怎么看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

    到了现在,我们能确定的是,6月15日发生的剧烈冲突一定是印方士兵引起的。莫迪说责任不在中方,我方王部长和国防部发言人再三声明要求印方需要约束自己的一线士兵,双方的说法都证明,责任确实在印方。即便印度人在说慌,我方也不会捏造事实。

    至于到底是印度前线士兵自作主张越界,然后被用做了印度国内政治斗争的由头,还是印度内部某些人士指使士兵越界,然后以此为借口来让莫迪背锅,对我们来说都无所谓。“主不在乎。”敢伸手,就敢打。

    这里讲一些题外话,莫迪此次对内的应对也是朝着化解政治斗争的方向,而不是甩锅中国的方向去的。印度国内有人想通过使莫迪背上中印关系恶化的责任,来实现另一些其他目的。莫迪显然是意识到这些,既然这个锅不好甩给中国,那就直接承认责任在印方,既然继续冲突的后果难以承担,那就放弃拍板决策的权利,把印度的党派拉出来坐一起,大家一起做决定,一起承担后果。

500

 

主动还是被动?

    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本次冲突并不是莫迪主动挑起的,为什么莫迪政府还要一边继续往边境增兵,一边在国内挑起反中情绪,禁止中国企业APP,号召抵制中国商品?

    挑起反中情绪,号召抵制中国商品,禁用APP,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糟糕的经济、卫生情况的关注。既然已经有人挑起了中印摩擦,秉持着不用白不用的态度,莫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本次摩擦很可能真的不是来自于莫迪的意思,经济上尚且有这么多可用的方法,没必要一上来就选择风险最高的军事对峙。

    那么边境增兵呢?几万兵力的调动,尤其是从西线与巴基斯坦对峙前线调兵,不可能没有莫迪的同意,既然莫迪不愿意在边境产生摩擦,为什么又同意在边境增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彻底的对中印边境的军事实力有一个认知。

    如果你手上有一张3D的地形图,你会轻易的发现,印度首都新德里所在的恒河平原的北边,有着一堵类似于“墙”一般高原,这堵“墙”还是厚度厚的离谱的墙。类比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就好比印度的院子正对着一座高高的土坡,土坡不仅高,而且陡,更离谱的是,坡上面是可以站人的,另一边上坡的路更缓。以往的情况是有人在上面装了摄像头,院子被别人一览无余,印度虽然心里不舒服,倒也可以接受。

500

    突然有一天,印度因为种种原因,扩建了院子的一角,然后就惊恐的发现,就在自己的注视下,土坡很突然的凭空多出了一群拿着菜刀的人,狠狠的盯着你,似乎下一秒就跳进你的院子。就这样,印度人猛然发现自己的头上悬着一把锋利的菜刀,不落下去的时候,让人心惊胆战,落下去的时候,后果又很严重,怕自己承受不住。这样缺乏安全感产生的压力带来的焦虑自然不言而喻。

    中印边界的地形劣势在印度一侧,除了屯兵防守,对此印度并没有更多办法,只能任由中方观察。好在高原够高,地形崎岖,按照印度人(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地理因素决定了中方没有能力短时间大规模集结兵力,既然对方没在高原屯兵,那么印度就是相对安全的。

    然而,6月8日央视军事报道的消息军事演习的消息,让印度开始变得心惊胆战了起来。既然中部战区空降兵某旅一日之内,能够整建制的,连带重型装备的那种,由从疫情中刚恢复的湖北转移至千里之外的西北高原地区。那么其他地区的军队呢?谁知道北方邻居会不会发了疯短时间内集结更多的人,浩浩荡荡的来一出“钢铁洪流”。虽然这样的方式并不明智,但是对方证明了自己是有能力发起这样的行动的。(事实上,央视新闻直播间里面已经出现了这样一幕,在某高原上,数百辆坦克和步战车组成的编队,快速机动的画面。)

500

    印度突然发现自己在边境现有的屯兵规模不够用,需要更大规模的部队。更严重的是,北方邻居这一次下手突然狠了起来,没有了以前的推推搡搡,上来就是狼牙棒招呼。

    感同身受一下,现在的印度看待北方的邻居的情形,大概就是某国看待前苏联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的情形。不同的是,当时的苏联和某国都心虚,受制于西伯利亚铁路运力的限制和安全程度,苏联只能在远东地区屯兵。但印度面对的情况却不一样,印度现在是单方面的心虚,即便印度已经开始抓紧时间在边境架桥铺路谋求快速到达前线的能力,但是还是不够,所以才要劳民伤财的在边境几千米的高原上屯了十几个山地师,十几万人,冲突的时候还要新的增兵,仅仅是为了以防万一。谁让新德里离前线只有三四百里。India虽大,但是我们二十万士兵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新德里!

    哪怕是前线部队的士兵可能开始挨饿挨冻,但是关我新德里军方老爷什么事情?前线?那是莫迪政府的事情。什么疫情经济蝗灾?军购一出,大家吃饱。

    基于以上的事实,综合来看,印度在本次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中,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姿态。印度士兵主动越界的单一行为,并不能改变印度一方在本次冲突中被动的局面。连没什么实力的尼泊尔都敢出来踩了一脚印度,这样的局面,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2019年,印度GDP为2.85亿万美元,超过了传统强国英国和法国,排在世界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上与美国相提并论的大国,对印度这样的国家,自然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关系并不友好的印度面对对内的经济、疫情、蝗灾等问题,对外同巴基斯坦在边境克什米尔地区对峙,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候,中国主动适度表现一下对印度的关心,也是一件很合情合理的事情。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