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一位英雄都能被真诚相待--写在《八佰》行将上映前
《八佰》就要正式上映了,对这部电影和这部电影后面已经绵延了几十年的某种现象,一言以蔽之:愿每一位英雄都能被真诚相待。
自看到《八佰》要上映的那天,心中就是说不出的滋味,心里想的便是这句话,五味杂陈试图付诸笔墨却总觉挂一漏万,酝酿了一个礼拜,对于一个自恃三观还凑合的成年人,这样的反刍也不可谓不慎重了吧。
自打出生开始,自己离上海与南京的距离就不曾太远。自小就听得老人们口口相传从淞沪的拼杀到南京的破碎,因为故乡,所以真实。缩小到四行仓库这样一场单独的战斗,谢晋元将军和本没有八百的“八百壮士”的高大形象已在心中定型。不管战果多少斩获几何,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便是我中华脊梁绵延不绝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每逢能亲身前往四行仓库凭吊瞻仰,徘徊流连,虽半日亦不忍相离。
因此看到《八佰》那一刻,我就不得不在心里不断默念:愿每一位英雄都能被真诚相待!
何谓“真诚”?所谓真,便是原汁原味有血有肉地再现英雄们当年的经历,彰显他们的壮丽。所谓诚,便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讴歌英雄们真实中的壮丽,激励我们后人。
那么《八佰》做到了么?
史料部分不少同志已经考据得非常完备,这里只沿着脉络提提问题、扯扯我以为的道理。
若论一个“真”字,《八佰》是否如实展现了八佰的缘起?为什么几十万血肉之躯要在一个本不适于决战的一马平川之地浴血?是怎样的一种逻辑支持这种极其不符合军事常理的行为(正经人到底写不写日记还可以讨论,但某人日记里对这事的解释实在是不正经)?那又为什么在初期巨大的兵力优势下没有将少数驻留的贼寇赶下大海直到攻守异形?这其中反映了当年我们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怎样的素养、技巧与风貌?为什么劣势已经非常明朗的时候,面对每天成千上万菁英破碎无谓牺牲,却始终抓不住撤退的机会(所以那条不正经逻辑始终阴魂不散)?情节多少轻重可以安排,但如果这些问题不回答清楚,那么《八佰》的背景便会流于空泛,英雄的传说将失去历史的天空。
论起这个“真”字,《八佰》是否如实展现了八佰的显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姗姗来迟的撤退还要留人(不正经逻辑继续阴魂不散)?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后留下根本没有八百的“八佰”?八佰是怎样的构成?为什么偏偏让谢团长高配到一个营里去冒死指挥?八佰究竟被赋予怎样的目标?这一连串的安排背后包含着怎样的小九九?为了执行这样一个目标八佰们是怎样的精神状态?进而进行了怎样的艰苦奋斗?这其中的内容环环相扣,壮烈与卑劣、忘死与贪生、高尚与卑微、绚丽与昏暗的对比,哪怕通过薄薄几页史书都已是喷涌而出,如果这些问题不回答清楚,那么《八佰》的内容便会脱离主线,英雄的传说将失去绽放的土壤。
再论起这个“真”字,《八佰》是否如实展现了八佰和八佰奋力捍卫之后的结局?当八佰已经做好以死报国的决心之时,究竟是谁让他们戛然而止?背后又是怎样的新老侵略者共同压迫被侵略者上层(不正经逻辑坚持阴魂不散)?为什么承诺谢团长的撤退从踏出四行仓库就没有一条得到遵守?八佰们最后被安排了怎样的去处?这个去处后来怎样变成万劫不复?幸存的八佰与谢团长的遗属在胜利后又面对着怎样的遭遇?结合这份遭遇回看那场胜利与自称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反思?这是八佰之所以如此悲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血战数日之后的坐困愁城多少年同样也属于八佰们,也是《八佰》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内容。如果还愿意做进一步的延伸,哪怕是几个镜头,哪怕是一段旁白,延伸到南京,延伸到豫湘桂,延伸到长津湖(正好小道消息某人说为了《八佰》“违心和勉为其难地”接拍援朝),同样的中国人同样的牺牲最后为什么仅在短短几年内就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差异?这些问题不回答清楚,那么《八佰》的思想便会缺乏纵深,英雄的传说将失去符合英雄本真的主旋律。
以此复盘,不妨看看《八佰》回答了多少历史上的八佰留下的这些问题。看到一些朋友都在回复《八佰》的场面、特效、气氛渲染。但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的英雄留下的传说,首先应当抓住诞生英雄的背景、主线和情节纵深,一旦失真,再多的渲染都将脱离英雄当年的灵魂。
说得直白点,根据看过点映的观众反馈,《八佰》在“真”的部分,已经做到了让真八佰都不认得的地步。
“真”字说完,顺势推导“诚”字,面对这些问题,我也不禁追问一句,《八佰》的拍摄是不是真为了谢团长和他的八佰?结合上文围绕真实历史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八佰之所以气壮山河不在于他们取得了多么惊天动地的战果,而是在于他们在那么不利的战局、那么荒谬的逻辑、那么无能的指挥中坚守着一份朴素的初心,在于他们用他们的朴拙与热血烘托着我们誓死保卫家园绝不动摇的志气勇气与豪气,在于他们最后在内外敌人共同绞杀下竹可破不可改其节的悲剧性壮烈。作为后人在重现这段历史时候,是否发自内心沉下心去挖掘这场历史悲剧的本质?还是动了其他的心思?在主创过程中,是否满怀敬意地走近真正留守于四行仓库的那些八佰内心世界,并从他们的后人那里搜集素材?在最基本的人物塑造上,是否真正去了解了真实的“八百壮士”再进行人物加工塑造?在角色安排尤其是关键历史人物上,是否真正选择了符合人物气质、具有出色演技、表现良好公众形象的演员,来扮演那些历史上坚定的爱国者?在资本市场与精神价值产生一定冲突的时候,能否优先考虑让后者先行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炒作与操弄?相信梳理这些问题之后,《八佰》的诚意几何也就非常明显了。
再说得直白点,根据看过点映的观众反馈,《八佰》在“诚”的部分,想必也能做到让真八佰都不认可的地步。
“真”也说了,“诚”也说了,只有真诚相待八佰,才会有真正的《八佰》,才足以告慰谢团长与他的八佰们的在天之灵,莫让当年辜负、伤害乃至谋杀了他们的元凶,居然又被涂脂抹粉混迹于、轻描淡写隐藏于英雄之中同享供奉,那相当于再次辜负、伤害乃至谋杀他们的英灵,往小里说这是亵渎,往大里说未尝不是一种犯罪,对历史、对先人、对气节的犯罪。
这也不仅仅只是针对《八佰》。我们五千年文明演进、一百年图存救亡、七十年改天换地中的英雄传说数不胜数,未来我们将不断把他们的故事搬上银幕、赋予新生、激励后人。愿我们的电影人能先做真诚、再论其他。愿我们的观众也能先看真诚,再订门票。让我们的每一位英雄,都能永远被我们每一个人,真诚相待、真诚相守。
为了这份对八佰真诚,我一定会真诚地献给《八佰》和它背后绵延几十年的某种现象四个大字: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