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社会主义才是未来?——张维为理论批判(一)

作者:天明

500

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能真正说出其中含义的估计不多。在历史上,社会主义曾长期停留在空想阶段,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批判了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假社会主义,但假社会主义并不会因为理论批判而结束,他们去世后,修正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又出来了,列宁经过艰苦的斗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前,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重新兴起,但伴随的是假货也在兴起。

张维为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以一本《中国震撼》开始走红,后来用一部《中国人,你要自信》的短视频进入公众视野,据说这个视频点击量已经过亿了,按照张维为教授的说法,“很多人看过那个视频后,幸福感增强了”。

张维为的文章著作颇多,也经常在电视和网站上发表言论, 他的优点是语言比较生动,也愿意与大众对话,而且他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最突出的是所谓中国模式论,他把这种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分别是实践理性、有为政府(或中性政府、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是一个相当驳杂的体系,稳定优先和民生为大,两者从形式上来说,就有些冲突。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自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坚持社会主义的。2019年年底,他在一个视频中颇为动情地说:“社会主义才是未来!”

但很遗憾,笔者在学习了张维为教授的理论之后,不得不说,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假社会主义。

这个话说也许说的有些重,那么我下面就有理讲理,娓娓道来。(此处化用张教授的一个节目名字“有理讲理,维为道来”)

首先,张教授所讲的实践理性,实质是实用主义。但凡创立一种理论,一般都要有其哲学基础,张教授的中国模式论就是以实践理性为哲学观,按照张教授的说法,这种哲学观“表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在不断试验的基础上,大胆而又慎重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但不搞本本主义、大胆创新是不能逾越一些原则的,不然的话就是机会主义、实用主义了。

举一个例子。张教授经常比较中美两国的优劣,奇怪的是,他不是从公私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去比较,而是从基建速度、生活的便利程度、社会治安、危机应对等去对比,可惜的是,这些方面的优势,并不一定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啊。日本的社会治安和危机应对能力也是很强的。为什么张教授不能从公有程度和社会平等程度去比较呢?

张维为教授在衡量社会发展的时候,从来不用贫富差距的指标,而喜欢用家庭净资产,但社会主义的发展非但不能用家庭净资产来衡量,而且要逐步消灭私有财产,《共产党宣言》就提出要废除继承权,消灭私有制。类似的是,很多号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经常说,社会主义就是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但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们的日子不好过,一方面是因为物质不丰富,另一方面就是私有制以及带来的劳资矛盾、家庭矛盾和人的不自由,就像郭沫若概括的,孔子是不患寡而不均,马克思是既患寡又患不均。而要让人们日子普遍好过,就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打破贫富差距、脑体分工等带来的阶级分化。上海人的家庭净资产高,那是全国的高净值人群去那里竞相买房的结果,而给只有一套自住房的上海人带来的是什么呢?他们能卖掉房子,享受这些净资产吗?

社会主义不是不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是要把人民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如果放弃这些基本特征,而以社会治安、家庭净资产、出国的人有多少回国来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是不是有些滑稽?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