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12年不归家,拉黑父母6年:多少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不把孩子当人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好好说话。”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你不结婚,对得起谁?”

  “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还会干什么?”

  “生出你,我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在我们不曾关注的童年角落,存在于家庭中的语言伤害隐秘而持久,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形式长久地扎根在孩子脆弱的心中,而“逃避”或许是普通人能够摆脱家庭语言暴力的唯一有效方法。

  一位四川的高考理科状元、北大优秀毕业生、美国知名大学研究生王猛(化名)曾拉黑父母6年。

  8年多以前,他写下了一封长达 15000 字的控诉信,回顾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过度控制”和各种言语暴力的行为,引发全网热议。

500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

  图片来源自红星新闻

  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王猛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严重的情感忽视,小到穿衣服,大到读书留学,父母的“控制”如影随形,这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社交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很难与人正常交往......

  长大之后,王猛狠心与父母决裂,却招来无数人的质问:“你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王猛没有犹豫,他说:“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500

  北大学霸12年不归家,

  拉黑父母长达6年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对于小时候的王猛来说,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基本为零。

  因为母亲没有完全接纳儿子的性别,在王猛两三岁的时候,总是自作主张地把他打扮成女孩子,给他穿裙子。当他在学校受到欺凌时,母亲要求他“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500

  小学一二年级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

  夹在老师和母亲中间,王猛倍感为难,他畏惧母亲的权威,更害怕老师的训斥,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要带一条短裤备用,但仍被母亲严词拒绝。

500

  王猛是大院子弟,高中毕业前,他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是在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

  好不容易考上北大,就在王猛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过上自己喜欢的轻松日子时,父母又托了北京的大姨多多照顾孩子。于是大姨总是不时给他打电话,甚至还悄悄联系他的同窗以了解他的在校状况。

  就算王猛出国,父母的“关爱”依旧如影随形,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和父母反映自己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但父亲却强制要求他学会和有问题的人交往。

500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

  虽然父母疯狂介入王猛的生活,但却对他成长中的“求助”视若无睹,对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近乎冷漠无情。

  小学时,王猛因为不会剥鸡蛋而遭到二姨的多次嘲笑,但父母从来不站出来阻拦。王猛因此陷入焦虑:“这次,父母依然没有保护我,也没有对亲戚说不。”

  因为痛苦和无助的心理长时间无处发泄,王猛开始抑制不住地扣自己的手指,而父母的反应只是他沾惹了坏习惯,多说两次就好了。

  在王猛的成长记忆中,自己在父母的眼中从来不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是可以为父母意愿随意摆布和操纵的机器,不会受伤、没有自尊的木偶,以及被父母拿出去炫耀的道具......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北大毕业之后,王猛进入到对口的专业机构上班,但因为动手能力跟不上,不善交际,沉默寡言,在工作中屡屡碰壁,诸多不顺。

  “而立之年,我依旧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在这一刻,王猛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心理上的“弱点”和自己长久以来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决定去探索自己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来到美国学习心理学。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关于自己的成长故事,咨询师表示,王猛的身上几乎再现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看似极端的行为背后,是王猛面对命运最无声的对抗。

500

  中国式父母的“人格摧残”

  为他包办一切;所有事都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进行;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一举一动甚至受到变相监视……父母的“爱”,让他感到窒息。少年的王猛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而无知无觉的父母还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谢。

  王猛的故事解开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暗角,很多网友在看完之后,都表示感同身受。

  有人因为父母的责骂,有了马路恐惧症,看到车辆冲过来就会下意识地僵住,或者往回跑。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有人因为争执被爸爸扇巴掌,说“要他养,被他打是应该的”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有人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一句肯定或鼓励,有的只有打压和攀比。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在很多的中式家庭中,父母都普遍缺乏对孩子情绪与情感的关注。

  从王猛到诸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人,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平等的人来看,而是当作一个家庭的所有物和一个听话的工具。

  在此基础上,父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实施精神暴力,让孩子丧失自我选择的权利,顺从父母的意志。小到选择一件你不喜欢的衣服,吃一道你不喜欢的菜,大到选择你不喜欢的专业,和不喜欢的相亲对象结婚,这种掌控欲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本加厉。

500

  中国版天台告白

  用尽全身力气拒绝苹果和鸡蛋的男孩

  在王猛的例子中,他以亲情为代价换取自由,可在九年前震惊海内外的一起“华裔乖乖女杀害双亲”事件中,这个代价却是鲜活的生命。

  加拿大华裔夫妻潘汉辉和何碧霞和许多典型的中国家长一样,对女儿詹妮弗寄予厚望。他们严格地控制着女儿的学业、社交与兴趣爱好,只为让孩子成长为他们最满意的模样。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父母的管束与规划下,詹妮弗每天上学、参加补习班、学钢琴和滑冰,忙到深夜才能睡觉,全年无休;但不允许化妆打扮,不允许随意外出和同学玩耍,更不允许谈恋爱。

  詹妮弗的父母用不容质疑的威严把女儿禁锢在理想的轨道中。可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却在不知不觉中变为牢笼,扭曲着孩子的心灵。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无从反抗的强烈控制中,詹妮弗慢慢学会了自残、伪装与撒谎,直至最后竟雇凶杀人,想要用父母的死亡来换取毕生渴望的自由。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令人心碎的,母亲被杀、父亲重伤,而詹妮弗,终究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