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是阶级战?经济学如何看待贸易战的根源

这样一个挑逗性标题出自耶鲁大学最近出版的一本书:《贸易战是阶级战——不平等如何扭曲了全球经济、威胁了国际和平》(Trade Wars Are Class Wars How Rising Inequality Distorts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reatens International Peace)。这本书究竟表达了什么观点,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何要批判这本书,本文结合这两点从经济学角度谈谈贸易战的根源。

一、《贸易战是阶级战》说了啥?

这本书的视角初看很独特,相比于很多人从中美关系角度出来来看待贸易战,作者马修•克莱因(Matthew Klein)和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以下简称KP)认为要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内部问题出发来理解贸易战。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贸易战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国家之间的战争。其实并非如此。贸易战的一方为银行家和金融资产的所有者,另一方是普通人家,也就是冲突发生在在极其富有的人和所有其他人之间”。

仔细来看,KP的逻辑是中国和德国过度储蓄(穷人太穷没能力消费,富人太富储蓄太多),这必然对应着其他国家的国家赤字,比如美国,他们认为正是美联储维持了全球供需平衡。而且正是因为中国和德国这些过度储蓄的国家不愿意消费,美国家庭才要去消费这些商品,这进而导致美国去工业化和债务泡沫。《金融时报》马丁·沃尔夫这样总结该书的内容,欧元区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外围国家的债务爆炸以及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债务激增的失衡,都来自两大根本性失败:收入分配从多数人手中向富裕的精英阶层倾斜,以及美元独特的全球地位。基于这样的分析,KP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改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收入分配,提高工资、减小不平等,这样国际贸易失衡问题就解决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就没有问题了。

二、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分析贸易战的根源?

Michael Roberts对这本书的主要逻辑进行了批评,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批判,我们首先来看一下Roberts本人的观点。Roberts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二战后黄金年代的迅速发展以后,自60年代末陷入了利润率下降的危机(参见下图)。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恢复利润率,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本开始转向海外投资(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中美贸易战必须在这一背景下理解

500

美国生产资本在外围国家的扩张,对美国和新兴国家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总结如下:

500

由上图可以发现以下两点:

1,从黄色色块的对应关系来看,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国内的生产性投资下降,为了提高利润率而将部分产业链外包给新兴国家,使得新兴国家生产投资的扩张极大地受到了跨国资本的形塑。就生产关系而言,这种转移过程既削弱了美国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力量,同时也将新兴国家的产业后备军卷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这是美国和新兴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就贸易关系而言,美国将部分产业链外包给生产成本较低的新兴国家,美国国内的中低端制造业产产能下降,需要进口消费品和资本品,新兴国家向美国进行出口并获得了贸易盈余,但其中大部分出口品是美国资本进行外包生产的;

2,从绿色色块的对应关系来看,新兴国家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美国的金融化过程。新兴国家虽然商品的出口量大,但生产外包的巨额利润属于委托外包的美国资本,这些利润回流到美国用于股票回购。再加上贸易盈余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这些都推动了美国资产价格的膨胀。

三、美国不平等的差距难道不大吗?

从Roberts的分析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不是由不平等差距的扩大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和不平等差距的扩大都是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行全球价值链重塑,从而导致全球资本积累不平衡的结果。

不平等差距扩大是主要经济体的共性。由上图可知,美国生产性投资下降导致制造业工人大量失业、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力量削弱,同时富裕群体拥有的金融资产价格膨胀,这必然导致美国的不平等差距扩大。

按照KP的分析逻辑,如果是收入不平等导致整体社会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增加,那么美国的不平等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和德国(参见下图),美国整体的消费应该也会降低、储蓄增加(事实上美国的储蓄率并不低),怎么会出现过度的赤字呢?可见,KP的分析逻辑并非一以贯之,只用这个逻辑套用在了中国和德国身上,而没有套在美国身上。

下图是收入最高的1%占有的国民收入份额,这一份额越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份额高于中国和德国。

500

数据来源:https://wid.world/world/#sptinc_p99p100_z/US;FR;DE;CN;ZA;GB;WO/last/eu/k/p/yearly/s/false/5.070499999999999/30/curve/false/country

注:尽管KP的整体分析逻辑有问题,但是值得认同的是,主要经济体收入差距的确过大,应该改善收入分配。

四、消费不足论的缺陷何在?

KP的观点本质上属于消费不足论,他们认为中国和德国的消费不足和储蓄剩余对应着美国的长期赤字、过度消费,主要经济体之间消费和储蓄的不均衡是未来危机和战争的主要原因。

这一理论缺失的东西就是投资,消费仅仅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资本家的投资构成的需求。根据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观点,投资才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消费是滞后因素,而且相比于投资而言在周期中的变化较小

发达国家2019年的储蓄率(22.5)并不比2007年(22.7)高,而投资率却下降了7%(从23.6到22)(参见下图)。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投资不足而非储蓄过度。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利润率下降,为了提高利润率,发达国家的资本转向海外投资(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

500

所以,与其说是需求不足,不如说是利润率不足;与其说阶级战争是因为低工资导致的国内消费不足,不如说是资本为了追求更高利润率而对劳动的剥夺

500

随着利润率下降,投资下降,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虚拟资本的膨胀来推动消费、非生产性金融投资来实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衰退和接下来的微弱的复苏并不是因为消费不足、或者储蓄过度,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崩溃。

而就中国而言,在抗日战争、国内解放战争以后,我国处于严重的投资不足状态。在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中,政府有效地提高了储蓄率、将储蓄导向大规模投资项目中,实现了历史上最高的投资增长率和最高的投资份额。这对于一个投资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正是迫切需要的。KP认为中国消费太低不足以推动增长的观点,显然忽视了投资对我国发展的首要拉动作用。事实上,中国的消费增长率伴随着投资进而经济增长率在不断增长,增速超过了美国(参见下图)。

500

五、《贸易战是阶级战》究竟想表达啥?

KP的逻辑分析并不一致,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他们认为,是中国和德国对工资和消费的压制、刺激投资和贸易盈余的政策(阶级战),才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美国是中国和德国的经济政策的受害者。

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根据Roberts的分析,正是美国生产投资的对外扩张对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才加剧了本国和新兴国家不平等差距的扩大,才导致了对新兴国家的贸易赤字。美国不仅不是过度储蓄国家的受害者,而且是拥有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从生产、贸易和资本流中不断攫取剩余价值;通过全球价值链受益于与外围国家的不平等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绝对不是受害者,中国和德国也更不是危机的犯罪者。相反,受害者是全世界的劳动者;犯罪者是全世界的资本。全世界的劳动者如何被资本剥削是阶级战,而资本之间如何分配和共享剩余价值是贸易战的基础。

六、下一步:金融战?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不从事生产的条件下占有生产的利润、不从事生产却进行大量消费和进口、不断在国内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推高金融资产价格,美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正如沃尔夫所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供应商。

500

Roberts指出,有人认为在贸易战、科技战之后,就是资本战,金融战,以及控制国际通货以为全球资本提供最安全的金融资产的战争。这一说法有道理,如果中国能够提供强大的、流动性通货与美国竞争,由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体系会陷入困境。但强大的货币不是通过“金融市场创造出来的”,而是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创造的相对力量对比。这是经济战的核心,贸易、技术和金融都是战场

从这一观点来看,保证投资的生产性使用(抑制投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以增强价值创造的力量,将成为赢得经济战的关键

作者:雨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