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文艺作品精品化以及产业化、商品化之间关系与定义?

如何解读文艺作品精品化以及产业化、商品化之间关系与定义?

事实上,这是一个牵涉到时代道德观念表达的问题,是一个技术上解构传统元素并重构其内容价值观体系和人格化的问题。过于抽象的名词解释容易让读者困惑,于是接下来我就用具体的例子给大家说明一下,精品化文艺创作与商品化文艺创作之间不同的表达内涵以及技术模式。

关于商品化创作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关电影《大话西游》系列的不同解读。周星驰导演的这部代表作历来在文化评论层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其是后现代主义的绝对经典;而另一种则认为其荒诞不经,是对传统元素的彻底背叛与“无厘头”式消遣,是彻头彻尾的媚俗化演绎……造成这两种认识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妨从时代背景来解读一下两种观点的内涵所在。

后现代主义一如其名,是对现代主义的颠覆与反叛,是瓦解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种种束缚,亦是用彻底解构传统元素的方式来实现对严肃命题的逃离与背弃。这一点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吻合的,当时的一代人急需从严肃刻板的“大集体”背景中解脱出来,故而一切反传统、反脸谱,甚至反道德化的文艺作品都会得到他们的强烈认同,这是由时代文化背景和青年精神所决定的。

于是乎后现代主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全民化的认可,剥离传统定义的表达自由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新的“传统”——是的,时代不同了,现如今的时代已经迈入了文艺表达多样化的自由市场空间,仅仅只是以“反传统”为噱头已经不足以成为卖点。

换句话说,现如今的观众已经对解构传统模式感到腻味,他们期待的是在被拆解成一地废墟的历史文化碎片上建立起一些新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期待的是新的“建构”。

什么叫做“历史虚无主义”呢?我们在频繁使用这一定义进行所谓的理念式攻击时,却不能够不理解它的意义所指——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对于承担了历史道德观念,已经被提炼为某种文化象征元素的人物或事件的无底限瓦解:具体来说,解构孙悟空并不会有什么文化责任上的负担,毕竟这一人物不会被视为真实存在,其斗争精神也是近现代文化赋予的新文化内涵,换句话说,“孙悟空”这一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尚处于个人理解自由的范畴内,是合理的重塑表达。

但同样是进行解构式演绎,为什么岳飞、文天祥、辛弃疾这样的人物不行?因为这一类人物是被历史进行过反复提炼,是在历代不同的文化解读中被赋予了民族层面道德观念的旗杆式人物。换句话说,解构这些人物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在瓦解民族已经得到验证认同与继承的价值观本身!这才是“历史虚无主义”值得我们警惕和审慎的问题所在。

现如今整个文化原创领域解构主义的大行其道,实际上表达的是整体上主流文艺创作群体对历史文化价值理念的普遍缺乏理解,是对时代大背景文化需求的漠视与迟钝,也是过度追求自我表达、内向化表达并滥用概念化、标签化传统元素的市场混沌体现。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就比如《大鱼海棠》,就比如《阿修罗》。

这两部影视作品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在宣发前期都以“传统东方元素”为卖点,但事实上看过两部作品的观众都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其中所谓的“东方元素”都停留在了表面形象的复刻与名词化运用的程度。两部作品的表达都非常地“私有化”,导演仿佛是在向观众讲述一个自己的梦境,却对梦境的提炼与介入失去控制——它们还真不如今敏的《红辣椒》讲述真实梦境的意识流化表达,因为今敏对其中的人物建构有着绝对的把握力,他在虚构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世界的同时,始终是对于剧情节奏和人物建构有着有定义的深入理解的。

《大鱼海棠》与《阿修罗》的高调宣发与上映后的反响黯淡,事实上就反映出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乃至虚无主义于当下时代的后继乏力——内向化、微观化、解构化的作品已经太多了,以至于逐渐变成了一种整体性的空泛与虚无:解构的基础是有“构”可解,而现如今整个文化背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你还能从哪里入手,解构翻新出某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概念来?

说白了,时代需要已经不同了,自五四以来经历了对于传统文化彻底的推翻、割舍、剥离、解构之后,当下的时代在期待我们重新“建构”出一些东西来,这是现实主义复苏的时代呼唤。

理解了这一层面的时代需求,就能够理解当下文艺创作群体的迷茫与无措:习惯了内向化表达和解构式嘲讽传统主义的这一代人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价值便是通过解构道德宏观表达所带来的沉重感与枷锁,带来多元化表达的整体环境。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提炼和总结的,是符合新时代道德与文化整体环境需要的,新的“传承”与“重构”。

道德是文化之骨,文化是民族之骨。很多沉湎于泛科学主义论调的人不会明白,科技是一条阵线,舆论是一条阵线,文化同样是一条阵线!与先前的两条阵线理念不同,这是一条事半功倍的阵线,是一条兵不血刃的阵线,是一条用美和生命力来折服而不是用暴力强势屈服的阵线……曾经我们用这条阵线统一过整个东亚文化圈,是奠定了数千年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根系所在,如今我们更不应该漠视低估这一条阵线的价值。

总结以上,事实上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权重与平衡,是当下文艺作品急需认清并有所调整的关键所在。也是文艺作品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追求精品化的方向所指——这一代的观众是在多元化、解构化的文化熏陶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后现代主义即便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依然会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文化多元背景的一种呈现,并不是什么颓废或垮掉的问题。

换句话说,在形式表达上的活泼、轻松,与内容提炼上的严肃、深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也必然成为优质文艺作品的双重特点。这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必然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机遇——产业化与精品化有着不一样的追求方向,但作为“原创作者”这一有光环的称谓来说,我们的自我追求应当与时代追求统一,我们应当有所朝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