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骂王朗,是骂给孙权听的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38)
主笔:闲乐生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五月,汉昭烈帝刘备驾崩,后主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封武乡侯,开府治事,并领益州牧。蜀汉政权的诸葛亮时代,正式到来。
然而,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过的,是一个内忧外患、人心惶惶的烂摊子。
首先是内忧。早在去年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趁着刘备病重举兵拒守,这年二月诸葛亮前往永安后又开始大着胆子攻打临邛,所幸诸葛亮留下辅佐刘禅的益州治中杨洪相当能干,一番神操作轻松擒斩黄元。
另外一边,孙权虽然刚在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很想乘胜追击占点便宜;但曹丕大军压境,让他不得不克制贪欲,先对付北方的威胁。所以这时西边有豪强绑了蜀汉官员来降,自然又让孙权心思活动了——这是一个笔无本包赚的好买卖啊,不做白不做。
于是,孙权送了一顶空头官帽“永昌太守”给雍闿,让他去攻打永昌郡(今云南西部一带),同时任命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居于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与朱褒雍闿等人相呼应。原来,刘备拿下益州后,就将刘璋父子迁居南郡公安,而荆州被孙权拿下后,刘璋父子又归了孙权,成为孙权图谋益州的新棋子。刘备气个半死,你孙权还想让他们故地重游不成?火起来干脆让蜀汉的庲降都督李恢兼领交州太守,以示对东吴交州的图谋,怎么也要恶心一下对方。
注1:见《三国志 文帝纪》注引《献帝传》:“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群臣奏曰:‘伏见太史丞许芝上魏国受命之符……’”
关于这些劝降信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但《三国志 许靖传》中记载了另一封王朗写给蜀汉司徒许靖的信,上云:“于时忽自以为处唐、虞之运,际于紫微之天庭也。徒慨不得携子之手,共列于廿有二子之数,以听有唐‘钦哉’之命也。”把曹丕比作取代唐尧的虞舜,将曹魏比作紫薇天庭,千载而下读之,仍觉恶心到家。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从这篇被称为《正议》的文章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信心是非常足的,当初刘秀以万人之军,几乎全歼王莽四十万主力大军,一举摧毁了看似强悍的新莽政权。而曹丕就是下一个王莽,兵再多,也不过是给我军刷经验的,有何惧哉?所以有些人说“蜀汉人少国小就不该穷兵黩武”是完全错误的“投降主义路线”,如果实力稍不如人就割据偏安、闭守退缩,萎靡不振,坐等别人来统一,那么刘邦被放逐汉中时就不该反抗,刘裕也不要北伐,岳飞也不用收复中原,朱元璋一开始给陈友谅跪了就行,南明则直接举旗投降好了,暖风歌舞楼外楼,老婆孩子热炕头,还傻傻奋争个屁啊!
与这篇《正议》类似的还有诸葛亮写给蜀汉谶纬大师杜微的信,内云:"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看来正史中的诸葛亮,也还是很会骂人的,总之,曹丕是土龙刍狗,曹魏是邪门歪道,全天下的正道人士应该共灭之!
注2:见《世说新语》:“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至于南中四郡的叛乱,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让他们先折腾几年。等蜀汉这边"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之后,再来对付他们。况且,如今雍闿在名义上还算是孙权的臣子,若加以讨平,等于是跟孙权又开干了。以目前蜀汉的国力,实在不可再与魏吴两国同时交恶,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与东吴重新结成联盟,以共伐曹魏。至少,要让孙权保持中立,不能再让他支持南中叛乱、跟曹丕藕断丝连了。
正好这个时候,尚书邓芝主动找到诸葛亮,说:“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邓芝,字伯苗,东汉第一开国功臣邓禹的嫡系子孙,也就是南阳豪族新野邓氏的家主,东汉末年大乱时举族迁至蜀地。诸葛亮一看,这不正是最好的大使人选吗?OK就是你了!于是在刘禅即位仅四个月后,便任命邓芝为中郎将,去东吴开展外交工作。
然而,蜀汉与东吴连年大战,互相敌视,信任基础已非常薄弱,而且最近曹魏一直再搞和平演变,谣言四起,孙权都吃不准蜀汉能否坚持下去(注3);所以对邓芝避而不见,邓芝明白,现在是展现自己话术的时候了,于是写了封信给孙权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注3:诸葛亮最顾虑的也就是这一点,所以《三国志 邓芝传》说:“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
邓芝一看,这次出使,果然首要任务还是要打消孙权的顾虑啊,于是当场表态说:“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首先,蜀汉并不怕东吴,夷陵战后,刘备在永安布置了重兵,特别是白帝城就设在长江江北伸入江心的长滩上,四面都是崇山峻岭,独此城雄踞江中,三面临水,极难攻取,只要重兵把守,吴兵便永远无法进入蜀中;反而是吴魏若开大战,蜀汉趁机顺流而下,东吴可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孙权领略到邓芝的纵横家风范,大为震撼,看来蜀汉还有好些能人哪!吕蒙可以白衣渡江偷袭江陵,难道诸葛亮就不可以吗?去年十一月的曹丕三路伐吴,不仅使得南郡残破(注3),而且东面战场也损失了近万人(注4)。看是还是不宜和蜀汉搞僵。而没过多久,诸葛亮笔战王朗等人的公开信也传遍了天下,孙权一看蜀汉的精气头还挺足啊,那还何必去曹丕那边装孙子呢,于是正式与曹魏绝交,并在建兴二年夏,以太子太傅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前往交好蜀汉。
注3:见《斩杀关羽并全取荆州,是孙权一生最大的失败》注4:见《三国志 吴主传》:“冬十一月,大风,(吕)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张温是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中张氏家族的家主,身份名望并不低于邓芝,而且“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是个外交大才,东吴丞相顾雍甚至赞他“当今无辈”,看来孙权还是很有诚意的。而张温一到蜀汉,就上了一封相当拍马屁的表章,不仅承认了蜀汉的帝位(称刘禅为陛下),还将刘禅比作上古时代的中兴之主殷高宗与周成王,言下之意诸葛亮就是中兴名臣傅说与周公旦,蜀汉君臣一体,国势必兴。于是诸葛亮又在建兴二年与建兴三年两次派邓芝与陈震回访东吴,与孙权正式缔结盟约。而张温回到吴国后,在朝野间大肆“称美蜀政”,于是,两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比刘备时期还要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