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liusi:对越反击战两大谣言:西线比东线打得好,撤退比进攻伤亡大

41年前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卫国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中等规模的边境局部战争。由于时间尚不久远,许多亲历者仍然健在,不少军迷或者历史爱好者都是看着和战场战争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成长起来的,再加上互联网普及之后相关资讯大量出现,使得对越作战历来备受是网民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关于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很多,但真正谈得上了解的却很少,以至于长期以来流传着不少错误的印象和看法,特别是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基本事实不清,谣言广为流传的现象。为此,笔者针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谣言进行驳斥,以厘清事实,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一、西线(云南方向)比东线(广西方向)打得好?

持这一观点的人,主要有两个论据:从伤亡数据来看,西线比东线小;从战后职务变化来看,西线指挥员杨得志升任总参谋长,东线指挥员许世友退居二线。不错,这两点的确都是事实,但是想要以此来证明西线比东线打得好,那就是只看表面不明实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明就里还自以为是。

东线为什么伤亡比西线大?不是部队打得不好,也不是许世友指挥不行,而是前者的参战兵力、战场面积、作战规模都倍于后者!此次自卫还击作战,广西方向是作战的主要方向,云南方向是作战的次要方向。

下面,笔者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从我军参战兵力上对比:云南方向参战3个陆军军(11军、13军、14军)又1个陆军师,合计10个师(31师、32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37师、38师、39师、40师、41师、42师、149师);广西方向参战6个陆军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又2个陆军师,合计19个师(121师、122师、123师、124师、125师、126师、127师、128师、129师、148师、150师、160师、161师、162师、163师、164师、165师、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东线是西线的1.9倍。

从越军参战兵力上对比:越军第二军区参战2个步兵师(驻柑塘地区的345师、从平卢地区出援的316A师),第一军区参战6个步兵师(驻谅山地区的3师、驻先安地区的325B师、驻亭立地区的338师、驻高平地区的346师、由中部北上增援的327师和337师)。东线是西线的近3倍(337师只有一个团,即52团参战)。东线6个步兵师,西线2个步兵师,前者是后者的3倍。

从战场面积上对比:云南方向的两个主力军13军和14军在黄连山省作战,沿红河东西两岸并肩突击,战区面积约为1400平方公里。而广西方向仅是战役第一阶段主战场高平战区的面积即达2400平方公里。东线的战场面积是西线的2倍以上。

从歼敌数据上对比:云南方向毙敌13542人,伤敌2108人,俘虏848人,合计16498人;广西方向毙敌34187人,伤敌5159人,俘虏1325人,合计40671人。东线是西线的2.46倍。

从自身减员数据上对比,广西方向是云南方向的1.97倍。

最后看敌我交换比:云南方向为1:1.34,广西方向为1:1.65。东线高于西线。(因为伤敌均为不完全统计,这里只计算毙敌和俘敌)

由于东线战役规模更大,作战任务因此更加艰巨,难度系数更高,因此东线伤亡更大。但与此同时,东线的歼敌人数也更多。(广西方向毙敌34187人,伤敌5159人,俘虏1325人,合计40671人;云南方向毙敌13542人,伤敌2108人,俘虏848人,合计16498人)和西线相比,东线歼敌是其2.46倍,伤亡是其1.97倍,这完全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比例,有什么好指责的?要是比较由我敌损失比决定的歼敌效率(西线为1.34:1,东线为1.65:1),西线还不如东线呢。

除了战果更大之外,广西方向的胜利影响也更大,战略作用更加突出。55军攻克越北重镇谅山,在战略上形成了威逼河内的态势。这一胜利使得黎笋集团惊慌失措。被迫于3月5日宣布实行全国总动员。同时通知驻河内的外国使馆准备应付“紧急事态”,建议他们“(一)准备战壕;(二)储备食品、罐头、点灯用的煤油、防火器材、药品等;(三)遣送老人、妇女、儿童回国,或暂时安排到第三国去避难等。”河内市呈现出一派惊慌紧张的气氛。

套用43军褚传禹军长比较本军与东线其他兄弟部队的话说,云南方向碰到的情况,没有广西方向那么复杂,受到的考验也没有广西方向那么严峻。

东线和西线的作战规模不一样!作战难度不一样!光拿伤亡数字来说事,是不顾具体条件进行比较,是不问具体原因进行评价,在这种简单化思维主导下所作出的结论是谬论!

杨得志战后升任总参谋长,许世友则不再担任军队的具体领导职务,这能证明杨得志指挥得更好,西线打得更好吗?不能!因为战后的职务安排,和1979年对越作战并没有什么关系。许世友出生于1905年,到1979年已经是74岁的高龄了。打完仗之后退居二线,只是因为年龄原因,要是让他继续担任军队的具体领导职务,某些人是不是又要拿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人员结构老化来说事了?

说杨得志因为1979年指挥得好才升任总参谋长,更是无稽之谈。杨得志指挥云南方向作战,只有几天的时间。2月20日,总参向昆明军区传达军委两位主要领导的指示:准备在柑塘打一个恶仗,歼敌万把人。大战在即的时候,杨得志的胃病加剧了,并出现急性左心衰,血压很低,呼吸微弱,生命垂危。所幸抢救及时,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杨得志就乘专机回到北京,住进解放军301医院治疗。昆明军区司令员一职遂由副司令员张铚秀代理,一直到自卫还击作战结束。西线作战的胜利,主要还是归功于昆明军区的老将们。

二、撤退比进攻伤亡大?

这种观点毫不了解我军撤退时的战场态势,纯粹是主观臆测,无中生有。1979年3月5日,新华社奉我政府之命发布声明:“由于越南侵略者不断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和入侵,中国边防部队自2月17日起,被迫自卫还击,现已达到预期目的。中国政府宣布,自1979年3月5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新华社的这个声明标志着对越作战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回撤阶段。解放军各参战部队以边回撤、边搜剿为指导方针,采取交替掩护的方式,一方面组织回撤,一方面继续在战区搜剿残敌,以进一步扩大战果。

大部分战区的越军经过我军前两个阶段的沉重打击,精神上士气低落,兵力上部队残破,根本不具备组织大规模反击的能力,对于我军的回撤行动,要么是跟在屁股后面“礼送出境”,要么是进行营以下规模的尾追袭扰,并没有对我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说到我军在撤军中的损失,事实上就只发生在广西方向的高平战场。50军150师448团从班英地区组织回撤时,由于50军驻150师工作组的错误指挥,导致2营在那嘎以北地区遭到越军伏击,与团主力的联系被切断,1连和8连前去接应,也全部损失,就打了这么一个败仗,而战区其余部队回撤得很顺利。

也就是说,回撤阶段除了448团2营这个特例之外,我军再无吃亏的情况,所谓伤亡惨重、损失很大,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夸大其词。关于这一点,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3月16日的作战情况报告会上也讲了:“告诉大家所谓我们吃亏,12日吃了小亏,我们一个营,由于指挥关系被敌人包围,回来了一半,损失了一半。”这次吃亏,448团损失了2营和前去接应的1连、8连,共计7个连,造成542人失散(其中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枪支407支(挺)。

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受到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了解,什么问题都明白。但纵然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应该有严肃谨慎的态度,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