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增长》读书摘录与标注补充

━━━━━━━G2━━━━━━━━

高额投资持续的时期越长,积累的新增产能越大,社会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就越严重。如果没有某种系统外的力量,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这是规模化的弊端。
 中国经济在近20年中是怎么避开这种产能扩张、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呢?答案是来自美国的额外市场购买力,中国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证据。
   美国国内储蓄不足,消费过多,形成家庭赤字与国家贸易赤字;选举政治的压力令其难以削减福利支出,而金融市场的优势又使其容易向国际市场借钱,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成为美联储超发美元与支持美国长期负债消费的工具。
中国庞大的新増产能出口、换回美元,又由高度统一的外汇管理体制集中起来,通过美国金融市场返借回美国。中美两国的经济战略在过去20多年形成了天然配对(即G2)。对美国而言,中国产品出口与美元回流似乎是“免费”的午餐,为美国家庭提供价廉物美的消费,同时又不会对美国政治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对中国而言,美国市场代表了体系之外的第三方购买力ー一一种超常购买力,它为中国产品提供真实有效的需求,却不会同时对中国财政造成负担。
   国际超常购买力的发生与成长中国的高额投资和产能过剩与美国的过度消费和超常购买力是联动的,中国外贸盈余和外汇储备与美国在同一时期持续的外贸赤字与财政赤字相对应。

500

━━━━━━虚拟资产━━━━━━

二战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增长黄金期,民众储蓄增加,消费升级,也让福利国家大行其道,消费主义文化崛起,消费信贷提供支持,终于孕育出一代人超前消费的持家之道,使家庭消费超越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天然限制,创造出家庭赤字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私人消费逐渐在美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占GDP的比重提高,家庭消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高于家庭收入增长。这是因为金本位瓦解后,资产估值上升,家庭开始根据资产升值而消费(这和2015年中国因为房地产价值上升而消费一样),房价和股价成为影响家庭资产价值、从而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带有明显的名义财富效应。根据研究,静态地看,房价上涨10%,家庭消费增速1.4%。家庭持有的资产,如房屋、股票、基金份额等的实际规模并未增长,但由于股价、房价等资产价格的攀升,这些资产的市面估值变高,人们倾向于多借些钱来提高当前消费水平,于是债务越来越多。美国家庭的赤字消费不能由美国国内产业完全满足,结果只能依赖进口,形成贸易赤字。膨胀的货币没有进入工业部门,导致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像股票、房价那样上涨,于是家庭的收支完全失衡,这点在股市好的时候还没什么,但根据陈平的《代谢经济学》所示,股票证券、规模化资产容易涨,在经济危机时也更容易跌。


造成美国家庭赤字与贸易赤字的原因,同样也是造成美国国家财政赤字的原因。消费超前的人群往往要求增加国家福利开支。通过选举政治的流程,这种要求往往会转变为财政刚性支出的持续增加。贸易赤字源于产业停滞衰退,而产业滞衰则意味着就业不振和领取福利救济的人口增加,也意味着企业投资不振,税收上缴能力下降。即财政支出増大,收入减少,形成财政赤字的增长。

财政赤字由谁来买单?既然家庭部门与产业部门已双双赤字,出路只能在金融,在货币发行。与此相对应,美国金融行业发达,美元又是国际货币。于是,需求创造供给,20世纪80年代美元发行开始进人长期增长的轨道。但问题是,为什么可以发行如此大量的美元?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脱钩后的美元成为美国发行的信用纸币如果超量发行,按照经济学常识,必然导致币值下降和国内通胀。

从逻辑上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保证美元作为国际上唯通行的硬通货,也就是保证国家间贸易结算只能使用美元,这样美元具有在国际上购买物质产品的垄断权,从而使各国中央银行为了本国经济的稳定必须储备美元。另外,大量的美元发行以后,又必须确保这些美元不能回流到美国的实体经济中,才能保证美国的物价水平不受影响。所以,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的美国,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美元作为国际有效购买力的地位,同时创造出新的不断增长的对美元的需求。从这一方面看,美国的战略决策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美国控制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如石油的市场供给,这使得美元成为可以使用的硬通货;其次,创造欧洲美元市场,使其大量吸收石油交易形成的过量美元,把大量美元留在了欧洲。当然,最终必须使持有美元能够得到一定收益,各国政府名义上能够保值、增值,这样才能让各国政府与中央银行“自愿”保持大大超过本国经济需要的美元储备。所以,除了支付美国国债的利息之外,又要创造条件保证这些债券等能够随时买进卖出、容易变现,由此需要一个规模化的金融产品交易场所,使得持有美国国债的各类经济主体可以随时在债券市场上交易。随着各类美元资产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价格有涨有跌,也就完成了美元从纸币走向价值实体的神秘化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元大量超发的情况下,维持纸币价值的最终保证是一个规模巨大、品种复杂、多层次结构的金融交易市场,它使得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维持了几十年。其中,美联储发行美元给财政部,财政部对美联储负债,再用财政支出、货币市场操作等方式,向美国经济注入流动性。美联储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将美元输入银行体系,银行体系再通过金融操作,使美元进入美国的经济体系。所以,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通过债券发行和交易,使得美联储发行的美元得以注入全球经济体系。在眼花缭乱的金融市场上,复杂的交易产生金融资产价格的潮起潮落,
让美元具有了像石油、金属一样的贵重商品的独立价值,完成了美元从符号纸币向真实价值的实相化过程。因此,离开美国金融产业全球霸主的地位,离开美国金融业复杂而神秘的操盘能力,这种长期不衰的纸币美元拜物教将无以为继。金融产业的膨胀,实际上是美国在其实体经济衰落条件下维持霸权地位的必然产物。

━━━━国家战略发展基金━━━━

中国实现超常增长的重要前提是超常购买力的存在。但超常购买力依赖于美国家庭的消费赤字、产业的贸易赤字、政府的财政赤字这三大赤字;而归根到底,这些赤字的背后又是美元过度发行。这种以美元过度发行为基础的赤字经济模式在2007年以后就开始破产,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让金融部门在美国逐渐退出权力中心,也意味着G2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过去30多年来中美两国同时实行了不平衡的发展战略。中国是追求不平衡的高速增长,特征是所谓的“三低三高”:

低工资→低消费占比→低内需市场
   高投资→高增长→高外贸盈余

美国则是维持不平衡的赤字经济运行,也可以概括为:

低投资一低增长高外贸赤字
   高资产泡沫→高消费→高家庭赤字

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无意中形成了互补,中国用资源与产品交换美元,实体经济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但积累了一堆不断贬值的美元纸钞;另一方面,美国靠印发纸钞维持赤字与国内消费福利,却使实体经济受损,经济越来越虚拟化。

长期互补的中美两国这种G2贸易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中美互相促成对方成为本次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国。但是物极必反,中国实体经济走强与美国虚拟经济走强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都已经难以为继。美国难以为继,是因为实体经济总要保持某种规模,虚拟经济和资产泡沫终归要破灭;在现有条件下中国也难以为继,是因为再用稀缺的资源与产品换取大量美元纸币,风险越来越难以承担。同时,全球经济也无力承受两大经济体长期失衡的后果。

当前形势下,危机迫使世界经济进入重大调整期,中国的低三高”不平衡增长战略与美国的家庭、贸易、财政“三赤字”发展模式同时面临根本转型,两大经济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需要从根本上再造。重要的是,世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将取决于中美两国战略与模式同步转型能否成功。毋庸置疑,两个大国同步实行发展战略和经济模式的转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宣告了国际超常购买力的终结,超常购买力的替代成为中国维持高速发展的难题。能否找到对以美联储为基础的国际超常购买力的替代,成为中国经济能否超常增长的关键。
 
超常购买力的特征是长期支出,不在乎财务回报。这是因为任何购买力只要追求投资回报,就会成为市场常规的购买力,而对总需求没有任何超常规的功用了。市场机制由于追求投资回报而无法成为超常购买力,国家财政的支出因为财政赤字问题而不能超额支出,因为国家财政的超额支出必然造成额外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挤压常规的市场投资,抵消财政购买力的正面作用。

中国也不能像美联储那样发行超额货币来提供超常购买力——人民币不是美元那样的国际货币,过度发行人民币必然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更重要的是,前车之鉴尤列,在美联储提供超常购买力的几十年内,美国实体经济受损,金融产业泡沫累积,国家财政债台高筑,最终不但难以为继,还给国家长期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社会矛盾。

有效的超常购买力应该是在提高当前有效需求的同时,对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没有影响,或说影响“中性”;在实施过程中,超常购买力的支出不对财政赤字造成重大影响,且能形成企业正常的收入和利润;在过程终点,历年超常购买力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长期的经济健康不但没有负面影响,反而可以产生积极正面的建设作用。这一有效的超常购买力在其年度使用中可以不在乎中、短期投资回报,但能在长期使用中形成有效的资产和收益能力。
综合性的国家发展战略性投资基金
(国家发展战略基金),实施对生态资产与战略性资源的长期
投资;为常规市场运行注入超常购买力,建设并运营最终形成的
国家发展战略性基础资产。
   国家发展战略基金要达至超常购买力之功,必须做到:
(1)资金筹集不构成财政赤字;
(2)资金投放不挤压市场化投资空
间,
(3)资金投放/配置的结果是形成支撑国家长期发展基础构架
的必要资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