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中国是南亚地缘格局的重要平衡者
导读:当前,中印在边境地区的紧张军事对峙仍在继续。南亚次大陆,这个地理上相对偏僻的地区,却屡屡成为世界的热点区域。本文就从印度与邻国的关系入手,审视印度及中印关系。
南亚有7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本来,加上锡金,南亚有8个国家,现在锡金已经被印度吞并了。
看看这个名单,我们就知道,在南亚,印度可谓一览众山小了,一股独大,对周边小国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印度视南亚为其势力范围。南亚国家都成了受压制的小媳妇,只有巴基斯坦能勉强打一打,但也是苦苦支撑。
但好在老天做事还算公平,又安排了一个大国,那个东方大国,与南亚为邻。这个东方大国,虽然脾气超好,但毕竟具有战略眼光,在面对侵略时并不妥协,并愿意主持公道。
如此下来,南亚国家人民的日子总算能将就过。中国是南亚事务的重要平衡者,有中国在,印度就别想为所欲为。
印度同邻国的关系,正如美国媒体评论的那样,是一个失败的地区政策。下面就分别剖析一下印度同各邻国的恩恩怨怨,先从巴铁兄弟说起。
一、
巴基斯坦
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两亿。在英印时期,印、巴曾是一个国家,独立后,按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分治的原因主要是宗教不同,印度是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为主。
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佛教等教基础上形成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犬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之外还有一个无种姓的“不可接触者”阶层,即贱民阶层。各个阶层之间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伊斯兰教则相反,提倡教友之间的平等关系,自8世纪传入印度后,便吸引了众多的印度人加入,尤其是贱民。印度教一直看不上伊斯兰教,认为他们是贱民的后代。
看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纷争不止是宗教斗争,也暗含了阶级斗争。
印巴的区别也不仅仅是宗教上,种族、语言和文化上也有差别。印度的主要民族是印度斯坦族,占了将近一半,其他包括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等。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是旁遮普人,占63%,其他包括信德人、普什图人、俾路支人等。
原先以为印巴是一个民族,差别主要在宗教上,看来不是这样的。
印巴之间的记忆实在是太惨烈了。
早在1946年8月,由于国大党和穆盟的分歧,一场宗教大仇杀在加尔各答、孟买等地发生了,彻底关闭了建立联合国家的大门。蒙巴顿方案公布后动乱达到高潮。到1951年,约有50万人在残杀中死去。约有720万穆斯林成群结队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890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迁往印度,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因为平息宗教纷争,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
在这次集会中,暴徒跑到甘地面前,一边口中说“圣父,您好!”,一边掏出手枪,对准甘地赤裸的胸口连开数枪,甘地倒地时做手势,表示宽容凶手,并为他祝福。
甘地在印度被誉为国父,圣雄,他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这样的人,却是以这样的方式离世,死在了本教徒之手,可以想象,当时教徒狂热之程度。
如果仅是教派冲突,印巴各自建国,打也打了,杀也杀了,虽然有仇恨,但毕竟各过各的生活了,分家后总该消停了吧?
不,争斗刚刚开始。印巴独立后又打了三次战争。
这时我们是不是会想起大英帝国?对,就是那个到处制造纷争、玩弄平衡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但公平地说,印巴分治是形势所迫,并不是英国人主动所为。分裂印巴的帽子还真不好完全戴到英国人头上。
但英国的罪恶一点也没有减少。
克什米尔。
英国人走时留下了克什米尔问题。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
印巴矛盾千千万,但真正让两国兵戎相见、贯穿始终的,根子上还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二、
克什米尔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当时),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虽然位置偏僻,但因位于印、巴、中、阿四国之间,战略地位很重要。
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但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虽然穆斯林居克什米尔人口的多数,但克什米尔上层印度教徒居多,且邦主也是印度教徒。
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归属印度,巴基斯坦反对。
1947年8月14日、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宣布独立。10月,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时隔仅两个月。
战争打了一年多,印军虽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但并不能打败巴军,双方陷入僵局。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达成停火协议,联合国划定停火线。印占3/5的领土,3/4的人口;巴占2/5的领土,1/4的人口。
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权。1953年印巴总理发表联合公报,同意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但后来印度又反对公民投票,问题就一直悬而未决。
三、
第二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有个叫库奇兰恩的小地方,最初为巴方控制,后来,印度驱赶了巴方人员,巴方收复失地,从而引爆第二次印巴战争。套路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也是这个程序吧。
1965年4月,双方只是在该地发生小规模边界冲突。8月份以后,双方将战火扩大到克什米尔地区,印军失败后,对巴基斯坦本土发起进攻,在拉合尔方向双方展开激战。巴方由于陆军主力集中在克什米尔,靠空军优势扭转了战局,并进入印度国境。9月23日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全线停火。
第二次印巴战争,有人说是巴方获胜,可能事实不尽如此。但说巴方顶住了印度的进攻,并不为过。巴方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出现了。
本来,巴基斯坦是美国的盟国,五十年代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两个组织是美国主导的。一开始中巴关系并不太好,巴基斯坦还追随美国反对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席位呢。
改变发生在中印边境冲突后。1962年,中国教训了印度,巴基斯坦看到了中国的实力,看到了中巴在面对印度时怀有共同的利益。两国关系迅速升温。1962年,两国通过友好谈判就中巴边界位置和走向达成原则协议。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巴铁摊上大事了。
美国多年来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军援,但关键时刻掉链了,当第二次印巴战争打响后,美国经过利益考虑,停止对巴军援,保持中立。
在巴铁最困难的时刻,中国出手了,虽然中国此时也困难。
中国向巴铁提供武器装备和物资。由于中国的新型坦克库存并不多,中国是从自己的现役部队里拨付一部分给巴方。当然,由于那时中国投送能力有限,中巴之间又隔了喀喇昆仑山,海路距离遥远,中方的物资援助有些缓不济急。
发挥实质作用的是,中国在中印边境集结军队,并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印方三天内拆除中锡边境上的侵略工事,送还中国的边民和牲畜等等。中国的军事行动和强硬的照会,震动了印度朝野,印度迅速一一照办,印度最终不敢扩大战争。
四、
1971年,因东巴独立问题,印巴爆发第三次战争。
巴基斯坦独立后,西巴控制了巴中央政府,东巴处于无权地位,一直不满现状。终于在1971年初要求独立,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帜。3月,东巴发生兵变,形势十分危急。
印度和苏联于8月签署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两国事实上结盟,苏联开始向印度派遣军事技术人员,运送武器装备,并保证如果中国出兵干涉,苏联将在中苏边境采取牵制中国的行动。有了苏联撑腰,印度于11月21日悍然进入东巴,12月3日战火扩大到西巴。
12月15日,印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完成对达卡的合围,空军和海军则从空中和海上进行封锁,切断了东巴和西巴之间以及它们和外部的任何联系。次日,东巴守军投降,9万巴军成为俘虏。
在西巴战场,双方交战以空战为主,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战,印军占领了西巴信德省等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三次印巴战争,巴铁大败,印度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最小的代价肢解了巴基斯坦。
等等,我突然想起来,中国老大哥干什么去了?怎么能坐视巴铁的失败?
中国老大哥在干什么呢?
请注意时间。1971年。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再仔细注意一下时间。1971年11月。九·一三事变发生不久。林彪叛逃震惊全国,国内政局不稳,军心不稳,也就是说,中国处理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
可能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中印边境正大雪封山,中国无法在此时开展像样的军事行动。
当然,有心的网友还会注意到这个时间节点,中美关系已打破坚冰,基辛格7月份访华。双方在对待印苏同盟上实现了战略的接近。
12月6日,甘地夫人在内阁会议上确立印军的作战目标有三个:解放孟加拉;占领巴控克什米尔部分地区;消灭巴基斯坦军队主力,使其永远不对印度构成威胁。这一绝密情报为美国获得。由于美国视印度为苏联在南亚的代理人,担心印度的成功会导致苏联在南亚影响力扩大。
美国“企业号”航母和7艘驱逐舰组成第74号特遣编队,开赴孟加拉湾,在军事上对印度进行威慑。同时,美国强烈希望中国出兵。
中国出兵很难,但仍进行了一些军事和后勤准备,命令驻西藏的部队进入紧急状态,克服重重困难向边界调动军队。
此时苏联也警告说,中国有可能借道锡金进攻印度,印度权衡利弊后于12月16日宣布停火。
苏联的警告暗含深意。按当时的战场形势,巴军兵败如山倒,印度占领巴控克什米尔并消灭巴军主力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苏联出来阻止了。印巴永远斗下去符合苏联的利益,这样才能牢牢栓住印度,巩固苏印联盟,印度的诉求不是苏联考虑的事。
印度既然有借助外部势力对抗地区国家的想法,就需要准备着时刻被外部势力出卖。
此后几十年,印巴大战没有,小战不断。
五、
锡金
虽然已亡国,但很有必要说一说。
锡金夹在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之间,面积730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国不大,但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南亚通向西藏的交通要道(翻越喜马拉雅山多难,这里居然有一山口,当然重要)。而且,还紧邻印度西里古里走廊。
1861年以后,锡金被英国控制,但保持形式上的独立。1949年印度派兵进入锡金,1950年签订印锡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派驻锡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职权。
1968年,首都甘托克发生反印示威。1973年印军开进甘托克,全面接管锡金权力。1975年正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锡金亡国的过程,完整演绎了印度扩张政策的嘴脸。这是一张刚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不久的脸。
中国很无奈。
中国过去一直拒绝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2003年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依印度媒体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承认锡金属于印度的国家。
六、
不丹
不丹面积3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万。早年曾是吐蕃的一个部落,居民多信奉藏传佛教。1864年英印政府向不丹宣战,不丹战败,不丹割让2000平方公里土地,此后为英国所控制。
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订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指导,印度每年付给不丹50万卢比。现在两国实行开放边界,自由通商。印度是不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援助国和债权国。不丹对印进、出口额分别占总进、出口额的80%和84%。
中国与不丹尚未建交,两国边界长约600千米,从未正式划定。在印度控制下的不丹,中不之间的这种不正常状态恐将延续下去。
2017年洞朗事件,不丹上了世界头条。
1890年历史界约明确规定了吉姆马珍雪山是中印不三国交界点,洞朗地区在中印、中不边界的中方一侧,中方也一直实际管控这一地区。尽管如此,不丹还是认为洞朗是有争议的。两国在1998年签署了协议,同意维持洞朗地区的和平与现状。不丹方面认为,中国在洞朗修路就是单方面改变现状,所以向中国提出了抗议。
但是不丹的话有多少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
七、
尼泊尔
尼泊尔足以称得上中等国家。面积1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800多万。英国也曾发动过侵略尼泊尔的战争,被迫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属印度,外交受英监督。
因为地缘因素,尼泊尔经济严重依赖印度。印度占据了尼泊尔近三分之二的对外贸易额,并且是尼泊尔唯一的燃料供应源。印度一直利用这个优势力图控制尼泊尔,并向尼泊尔大量移民。
但尼泊尔可不想这样,他们将希望放在了北方巨人身上。
尼泊尔亲近中国始于中印边境战争。1963年7月中尼公路动工建设,耗时四年竣工建成。中尼公路建成对中尼两国意义重大。
仅凭一条通道——中尼公路产生的影响自然无法同尼印之间天然的地缘联系相抗衡,所以尼泊尔依旧无法摆脱印度的控制。
好在中国拥有足以碾压印度的实力,能弥补地缘的局限。计划中的中尼铁路若建成,尼泊尔就有了实现真正独立的可能。最终可能会在该区域形成一个中印势均力敌的局面。这对于中国和尼泊尔都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八、
孟加拉国
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1.6亿人。1971年印度帮助孟加拉国独立,但两国关系一直若即若离,不远不近。太近了怕被印度控制,太远了损害经济上的好处。
孟印关系的问题有:
河水资源划分。印孟两国共有57条水系,但印度大都占上游,因此印度在水资源利用上,有优势,孟加拉国很被动。这是孟加拉国恐印一面。
领土争端。印巴独立后印度夺走了西孟加拉,但东孟加拉仍然和印度藕断丝连,两国相互的飞地成为世界奇观,虽然两国进行了大量土地的置换,但问题依然存在。
宗教和移民。孟加拉国大部分处于洪涝灾害频发的低海拔地区,人地矛盾异常激烈,大量孟加拉国人向印度移民,东北六邦是其首选,东北六邦社会矛盾也迅速激化。莫迪政府在2019年12月出台的针对穆斯林,尤其是印度境内孟加拉国穆斯林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CAB)》,加剧了两国的纷争。八十年代初,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人口差不多。现在,巴基斯坦有2亿人,比孟加拉多3000多万。一开始,我还搞不明白咋回事,现在明白了,看来印度的东北六邦要穆斯林化啊!
中国直到1975年才与孟加拉建交,但建交后两国关系不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两国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孟军大量装备中国制武器。
九、
斯里兰卡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僧伽罗族占75%,泰米尔族占15%。
斯里兰卡有一个心病。
僧伽罗族在斯里兰卡是多数,但在南亚乃至世界,却变成了少数民族,远远比不上泰米尔人的数量。世界上共有8000多万泰米尔人,而印度半岛东南部就有6000万,这使得僧伽罗人心存余悸。
斯里兰卡泰米尔人信印度教,斯里兰卡僧伽罗族信佛教,泰米尔猛虎组织想搞事,在斯里兰卡搞恐怖活动,想脱离斯里兰卡,和斯里兰卡政府打了很多年。八十年代印度来调停,派了7万大军,结果吃力不讨好,两面受攻击,不得不撤军,泰米尔猛虎组织愤恨印度政府居然不帮他们,刺杀了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
印度有苦说不出。
南印度泰米尔人一直有独立建国的愿望,希望印度南四邦脱离印度统治,建立独立的达罗毗荼斯坦。
因此,印度是不可能支持斯里兰卡泰米尔人独立的。
斯里兰卡基本奉行了在中印之间等距离外交政策,利用大国竞争,两边获取好处。
中国已经开始大量投入斯里兰卡,2017年中国更是拿下了印度洋上的战略港口汉班托塔港99年的租约。
十、
南亚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
印度视该地区为其后院,不容域外国家染指。但中国不是域外国家,中国和南亚有着数千公里的国境线,中国与南亚有着重大的利益牵连,某种意义上,中国就是一个南亚国家。
中国原本就在这里,也必将一直在这里,不管别人的好恶。
中国必然同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各国发展关系,因为这里太重要了。
-----事关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事关西藏的稳定,那里是中国的水塔;
------人口众多,市场庞大;
------尤其是这里扼北印度洋航线要冲,中国的远洋船队源源不断从这里经过;
-------印度的野心太大,中国不可能无视它对邻国的霸凌行为,中国需要回应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期待,对冲印度对它们的压力。
中印在南亚的相遇,实属必然。
中国再强大,也不可能将印度从地球上抹去;当然,印度更不可能将中国从地球上抹去。
既然如此,中印两大民族还是要好好地相处。
1998年5月11日,印度在其西部波卡兰试验场进行了核试验,世界震惊!
2000年3月,核试后不到两年,克林顿访问印度,这是美国总统时隔22的访印之旅。给足了印度面子。但印度当时并没有呼应美方签署核试验禁止条约的期待。印度不会为美国总统访印凑戏份。
这就是印度方式,向你靠拢但很在乎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未来的世界力量中心就这五家:中、美、俄、欧、印,没有日本,因为日本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但印度有时会狭隘,会头脑不清。
-------印度刚从西方的欺侮中走出来,转身就要霸凌周边小国;
-------印度扩张的劲头很足,对中国也能提出不切实际的领土要求;
-------可以对西方二、三百年的蹂躏失忆,但却念念不忘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过分地利用了中美博弈,难免哪一天玩过了头,印度将单独面对中国,没有国家会真心帮助它,它只是个牺牲品;
---------嫉妒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声望,非要比一比争一争,眼光只盯在中国身上,怎么就不想想中国之外的世界更大,有美国,有欧洲,它们才是世界的统治者,它们更需要被清算,为什么就不能格局大一些,和中国实现双崛起,共同打破西方对东方民族500年的压迫?
印度需要想清楚的是,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经济发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还是和中国比高低?
如果是前者,中国是它最大的贵人,美欧帮不上多少忙,它更需要中印走近。
如果印度想不清楚,执意与中国为敌,在边境进行军事冒险,那中国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对手。
中印两国的力量差距,不在一个层级上。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力量,中国都对印度有着碾压性的优势。GDP是印度的5倍,制造业规模是印度的10倍,先进武器装备完全自主化,而印度完全依赖国外。中国的军力建设是给美国准备的。
与中国对抗,印度做了全世界武器市场上最大的冤大头,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中国无所谓,因为美国的原因,中国的军事投入总需要那么多的。
如果印度一定要和中国这么僵持下去、消耗下去,请便!
顺便说一句,印度崛起的外部环境实在太顺利了,它也该遇到麻烦了,虽然是它自找的。
如果两军交火,62年的一幕将毫无悬念再次重演。届时,印军惨败,刚有起色的大国形象将崩塌,成为世界嘲笑的对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周边邻国将清算印度的恶行,墙倒众人推嘛。
1962年9月中旬,毛泽东同周围的人谈话时说,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现在的印度依然如此。
何去何从,印度让你先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