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受害人”苟晶事件背后,大众舆论场“沉默的螺旋”

文 | Mia

又是一年高考时。此前一张新闻图片广为流传,被称为“有普利策奖的潜质”:2009年山东某高考考场外,家长担心过往车辆影响孩子的英语听力,于是自发性地冒雨封路,期间百米马路无一辆车通行。这张图片大概是无数中国式父母对子女“鲤鱼跃龙门”殷切厚望乃至焦虑的具象化体现。

500

因此不难理解高考前夕爆发的苟晶、陈春秀等被顶替事件为何会戳中每个人最敏感的神经:在现实版“变形计”里,人生被他人窃取,阶级固化有可能被打破吗?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教育公平是难以实现的吗?

7月5日,针对种种质疑,苟晶(微博ID:@前世是天使2001)回应道:“接下来,我将要过回平静的生活,远离这些是是非非,既不会带货,也不会消费所有的粉丝。……醒的不用叫,睡的叫不醒。”疑似将就此退隐微博。这位身陷舆论“暴风眼”的公众人物,其相关新闻发酵过程折射出了怎样的传播学理论?

500

苟晶事件“反转”背后:沉默的螺旋反作用力

“媒体为啥放弃陈春秀奔着苟晶去了?因为流量。陈春秀是真实被顶替了,各方已经承认,没悬念,无法猎奇。……而苟晶这事迷雾重重,有脑补空间,又迟迟不给你揭露谜底。媒体可以搞出连续剧,甚至一部章回体小说……换我是记者,每天被KPI考核逼疯,我也愿意凑到苟晶那儿啊。”这条微博从某种角度上揭示出苟晶事件受关注度更高的部分原因。从事电商行业的她,深谙大众心理和传播学规律,以缜密的策划和社交媒体充分曝光、互动,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最先发声的是陈春秀,而舆论热度更高的是苟晶。

叙事镜头转向十几天之前:6月22日,苟晶转发南方日报采访视频表示“我也是被顶替的,1997年,我班主任老师让她的女儿顶替我的名字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1998年,我以全任城区前几名的摸底成绩,高考再次落榜了,因为我拿到的成绩是假的。”她提到班主任在多年后以手写信忏悔,自己才得知真相的情节,更为新闻事件增加了几分故事性。

6月22日,苟晶向山东教育厅实名举报。6月22日-7月3日期间,苟晶在微博上频繁发声,录制视频,6月24日入驻抖音,首条抖音短视频播放量破188.9万,随后入驻快手,首条快手短视频播放量破642.1万,并开通了百家号,第一时间占据了各大流量高地,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包括短视频平台在内的新媒体、新京报等传统媒体的介入,加之事件爆发的节点刚好处在高考前夕,罗翔等意见领袖的转发,令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对绝大多数新闻用户形成议程设置。

500

从互联网内容运营的角度来说,维系用户需要内容的独特性,以及对目标受众心理的迎合和把握,苟晶对此表现出了熟稔,其微博发言当中有激起“社会不公、阶层矛盾”的情绪共鸣:“父亲弥留之际听说顶替我的那个人在教书,还一阵愤怒。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能量为我讨回公平”;有为自己打造“学习很好”的人设、对大学的憧憬;也有呼吁法律惩治黑色产业链的正义感,有对政府彻查的肯定,有对网友支持的感谢,更在6月30日发长文讲述了自己遭遇的种种困境:删帖、监听、禁令……

微博转发高达1.6万,层层递进,全面兼顾,至此,她已经将自己化身为“山东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热搜话题的精神符号,完成了反教育黑产链条、恶势力斗士形象的塑造。

7月3日,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她在冒名顶替事件中的描述有确实之处,也有不实之处:苟晶的成绩确实被顶替了,她在1997年达到济宁市中专(理科)委培录取分数线,但本人未填报志愿,其个人身份、高考成绩等被邱小慧冒用,和“北京的大学”“学霸人设”不尽相符。

被操纵情绪的公众态度倾向自此发生了大转变,前期对于苟晶有多么支持肯定,后期对于她就有多么怀疑否定。凡是为她辩护者都遭到了“洗地”质疑,这体现出了《乌合之众》书中的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勒庞的《乌合之众》中认为,当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人融入了群体后,往往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作为群体具有冲动多变、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化、无异议等特征。

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500

此后,#苟晶回应山东调查结果##苟晶回应夸大其词质疑#话题先后登上热搜,她表示“退一万步讲,就算我夸大其词,你又损失了什么”这句话是自己视频原话被断章取义了,并贴出互动数据图。

在人们乐见《狩猎》式正派与反派人设反转的时代,苟晶事件出现逆转了吗?从调查结果来看,她将“打造爆款”的电商流量运营思维应用于舆论影响,堪称专业的传播手法下,其陈述与事实有不同程度的出入,但是,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位“不完美受害人”并不是意义全无。官方公布涉事15人被处理,更多的被顶替者深挖出来,对将来的教育贪腐黑幕形成震慑:私人事件步入公共领域后,经由传播和舆论的力量在社会法律层面带来了实际影响。

全力娱乐化的微博:仍然是新闻第一舆论场?

7月6日,新浪宣布,董事会收到来自“New Wave MMXV”公司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拟以41美元/股的价格现金,收购新浪所有已发行普通股。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微博当前市值为90.09亿美元,而母公司新浪总市值仅为26.51亿美元。新推对标小红书的图片社交产品“绿洲”带来的商业化增长有限,当家产品微博成为支撑新浪业绩的顶梁柱。

但问题在于,微博业绩也在日益下滑。2020年Q1财报显示,微博净营收3.234亿美元,同比下降19%,广告和营销营收2.754亿美元,同比下降19%。增值服务营收4800万美元,同比下降17%。在短视频格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近日微博内测视频号显得有心无力。

在营收能力遭到质疑的同时,微博生态也显得有所下滑:许多资深用户反映,微博的脱发、整容、言情小说等信息流广告过于垃圾,不仅大数据定位不精准,而且文案配图低俗,有骚扰之嫌。

此前引发监管层注意是对微博的一个警示:6月10日,网信办因干扰蒋某舆论事件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约谈微博负责人,同时暂停更新微博热榜一周。

更早之前,“怀念明星早期微博”话题引发热议,早年间大量明星在微博上表露真实的自己,而随着微博转型后定位于收割粉丝经济,对数据和流量更加倚重,饭圈掌握越来愈大的话语权,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了退出微博,或是开设小号,或是在微博上虚假营业,在INS等平台上“做自己”。

去年11月5日,黄子韬在微博上发文称将退出该平台,“以后微博,我不会再发自己想发的东西了,对我而言这是广告、营销、热搜、虚假、负面、推广的天下,不适合我,真的,我退出。”但不得不承认,对于明星经营人设、星粉互动、维系曝光度等需求,微博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在热搜消失的一周,明星们被迫去绿洲等平台营业。

那么,在全力挖掘娱乐化价值之外,微博还有作为新闻舆论场的新闻价值吗?能够看到的是,在短视频平台崛起、图文平台没落的当下,许多新闻事件第一发源地仍然是微博,疫情期间,敲锣女等大量标志性新闻人物涌现于微博。

此次苟晶事件同样如此,微博是事件的第一发酵地和扩散源。一是因为图文形式相较于视频形式更为严肃正式,更适宜于深度报道传播;二是因为微博平台的中心化机制下,大量意见领袖能够引导新闻关注,网友不断加入传播和讨论,符合舆论自上而下层级扩散的原理;三是由于微博在过往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了较大影响力,用户传统上习惯性把微博当作新闻资讯平台和第一发声平台。

在监管层的制约下,在娱乐价值和严肃新闻价值之间如何取舍?如何把关过滤和引导信息走向?即将满11岁步入“大龄互联网产品”的微博或许需要寻找一个真正的平衡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