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战争》[澳]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读后几点感受
这本书是半年前偶然读到的,一口气读完花了两个夜晚。读之前并没有看过多的书评或者推荐词,只是单纯想了解一下关于这场战争的一些“始末”,或者比较完整的逻辑叙事。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建国以来的几场战争都尽可能地采取了“春秋笔法”,或者说书写的墨汁并不浓厚。但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是那些个不那么浓墨重彩书写的近当代史的延续,这不得不勾引着我们尽可能地去了解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的始末。
读这本书前,我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比较零碎的,只知道几个标签化的词语,例如“对印自卫战”、“1962”、“中印领土争端”、“邪恶的麦克马洪线”、“东段线”、“西段线”、“藏南”等等。通过这些零星的标签,我着实难以建立一段比较“舒服”的“叙事逻辑”。因为一些原因或政治或社会,我们的官方也并不希望这场战争被比较热烈地讨论,而这给了民间叙事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特别在网络上但凡谈到这场离我们不远的战争,往往以一种“传说”甚至“神话”的形式展开,但不可否认我们统一达成了一种共识:不自量力的印度,被我们的父祖辈胖揍了!
但是对这场战争的缘由或许着墨的比较少,难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叙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历史索引”,至少叙事的逻辑链是完整的,叙事的内容材料是比较丰富的,虽然这些史料的主要来源来自印度一方,正如书名一样“印度的对华战争”。常言道”言多必失“,“开放而自由”的印度为这场“他们”的战争的确留下了不少“不堪”的注脚。
以下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梳理的几点主要内容,希望以尽可能简洁的话语将这场战争的缘由讲出来,这其中肯定存在一定谬误,希望各位有识之士能够指正。
1、古老的印度诸邦与古老的中国作为前现代的国家实体并没有建立现代意义的领土与国界概念。
补充:不得不残忍地承认早期的现代化是殖民国家强行交给我们的,这也为近现代的历史争端留下伏笔。
2、英国从东西两个方向对印度与中国(清朝-民国)进行殖民活动。
结果:印度诸邦被整合在一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为英国女王戴上“皇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印度的统治阶层的主体没有变化。
殖民前是英国人与接受英国教育的新兴资产阶级贵祖;后殖民时代,英国人的统治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上层的思维仍然是英国的,至少也是隶属于英国的。归根揭底是没有经历过一场“痛彻心扉”的反殖民战争。印度的民族精神是英国人打造的,一份外邦主人给奴仆们量身定做的。
4、早期中印的领土争端实质是中英的领土争端。
补充:英国——英国在南亚、东南亚广大的殖民地(印度、缅甸为主体)连城一片,对中国形成包围;中国——清朝中央政府、民国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政府。英国征服印度之后就加大了对西藏的蚕食。初期中央政府对西藏边地的了解甚至不如英国探险家。
5、麦克马洪一线是英国单方面划定的,中国一方没有参与。
两个主权国家的国界划定却只有一国的技术人员与野心家参与。
6、英国政府与中国中央政府并没有签订承认麦克马洪一线的任何条约。
但是英国政府却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签订了一份秘密条约。三方会谈,然而只有一份两方的秘密条约。
7、小结:在殖民时代,中国与英国并没有签订正式的划界条约,中方也一概不承认英国单方面的要求。
在此期间内地、沿海的纷扰让中央政府不足以顾及西藏地方;中国在此期间也确实没有技术能力对边界地区进行细致勘探。
8、脱离殖民之后的印度,认为其天然继承英国在印度的一切遗产。
单凡是英国爸爸留下的,都是我的,不管他是不是英国爸爸自己的还是英国爸爸想要得到的,反正都是我的,谁让我有一个好爸爸。被殖民者反而养出了一股子殖民者的霸道口吻。
9、印度的官方叙事是这些争议的领土都是他们自古以来所固有的。对,同样的自古以来。
只不过这个“古”可能只是被“英国殖民时期”的古。
10、中印两国争议地区的人情风土与西藏类似,而与印度的主体民族相差甚大。
东段与中段的争议地区的部落民族主要是藏民,信仰藏传佛教;西段地区不是荒无人烟之地,就是传统商路的一部分,或者是季节性水源地、草场。
11、49之后中方的态度是一贯的。
中方一贯认为两个饱受殖民的民族国家的民族心理应该是相近的,我们对因为殖民而带来的领土、边界纠纷的态度也应该是可以商量的。对于历史与现实都需要尊重,共同派遣勘探人员进行地理勘探,互相包容。
12、独立之后的印方的态度却比较吊诡。
中方与缅甸(同样的英属殖民地)的领土争议,尼赫鲁建议双方互相商量,共同解决;而面对中印两国的争议,尼赫鲁却是“自古以来”。大有一番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
13、印度一方一直不接受中方的双方共同勘探与商量划界。
加上其国内民族主义叙事的基调以及自由媒体的哄抬,尼赫鲁骑虎难下,但凡对中方的态度稍微有一点松懈,对其在国内的威望都是致命的。虚假的民族主义与自古以来,将印度一方的狂欢推向了高潮。
14、中方对西段是事实控制的,印度对中段、东段事实控制。
作者暗示中方的态度是相对妥协的,本着尊重历史与现实(实际控制)的态度,大家共同勘探、共同商量;而印方却想”一口全吞“,而且想直接继承”麦克马洪一线“。
15、结果就是印度在媒体与民众的怂恿之下进行了这场”依据“与”准备“不足的战争。
大致是如此,话语还是不够凝练。
[注]文中标为引用的部分只是为了好看,而非引用。以上内容只是本人读完本书之后的”总结“,可能受到本人意识形态与固有知识的限制,不能更加客观地表述,且存在一定的误解,希望各位包含。
第一次在该网站发帖,也不晓得发得出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