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次来访,莫迪了解中国发展经验,淡化中印边境之争属情理中
在上周五晚上举行印度全党派的一次充斥民族主义的线上会议之后,印度总理莫迪强调说,“他们(中国)既没有侵入我们的边境,也没有任何岗哨被他们接管。”
周五晚上,印度总理纳伦德拉 · 莫迪就中印在拉达克边界对峙问题“全党派会议”。几个政党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重点是实际控制线的紧张局势升级,夺去了20名印度士兵的生命。
这是印度总理首次开放办公室,与反对派成员讨论与中国的边境紧张局势,但周五的线上会议,以总理的讲话结束,不但没能解答不同党派的困惑,反而引发更多的问题。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 · 莫迪在一次全党派会议上通过视频会议讨论了中印边界的局势。
莫迪直截了当地表示,印度近几个月没有把任何领土拱手让给中国。“他们既没有侵入我们的边境,也没有任何驻地岗哨被他们(中国)接管。我们的二十名军人牺牲了,但是那些敢于挑战“印度之母(Bharat Mata) 的人,他们得到了一个教训。
此前印度媒体有报道称,中国军队已经越过实际控制线(LAC)的印度一侧,进入拉达克东部的几个地区,包括班公措湖和加勒万河谷。
——艾森点评:在印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莫迪发言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确认“中国军队没有越界”,一是坐实了印度媒体单方面过度渲染“敌情”,当然可能跟印度军方自动放料有关,其二,也证明了印度民众对于“强大的印度军队”保持一定的幻想。
此前,中国军方声明强调,加尔万河谷的主权一直属于中国。中方在声明中,两次使用‘严重违反’字样,提到印军‘严重违反两国边界问题协议’和’严重违反’中印总司令级会谈达成的共识,相比之下,印度官方表态平淡低调,事实上,已经为莫迪如今的表态做了铺垫。
莫迪在发言中,采取了可以预见的民族主义政治路线,他进一步表示: “今天,我们拥有的能力,没有人能够监视我们国土的哪怕一寸土地。印度军队有能力一次进入多个战线。”
他说: “到目前为止,那些从来没有被质疑或被阻止的人,现在我们的士兵们阻止了他们,并在多个地区警告他们。”他还补充说,军队一直在监视甚至那些在中印边界早些时候没有被注意到的地区。
如果被推到报复行动的边缘,莫迪说,“无论是部署、行动、反击... ... 无论是空中、陆地还是海上,不管我们国家需要我们的武装力量做什么,他们都会做。”
——艾森点评:因报道披露,20名印度牺牲的士兵中,17名都是因为在高寒地带救济不及致死,暴露了薄弱后勤系统,这极大动摇印度士兵的士气。据英国《卫报》报道,至少超两成的印度士兵担心受伤后无法获得及时救助。印度还没有从疫情的全国封锁完全走出来,加上官僚主义,面对危机动员,印度军队的真正战斗力一直备受外界质疑。
但对于莫迪来说,虽然印度已经在中印、印巴和尼印边界同时起冲突,令人质疑能否应付。但莫迪赖以发家的民族主义路线决定,能发声的调门当然还不能调低。虽然中国不会把中印边界议题放在国家重要战略位置,但印度追求南亚霸主的地缘政治决定了,中印1962年之战的历史挫败感决定了,印度在中印问题仍然会下注太多。
莫迪二次当选总理的就职典礼
“过去几年,为了保护我们的边境,我们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护我们的边境。我们武装力量的需求,无论是战斗机、先进的直升机、导弹防御系统,都受到了重视,”莫迪说,他还特别指出,政府已经给予武装部队“采取任何必要的适当行动的充分自由”。
莫迪进一步表示,印度希望和平与友谊,“印度从未受到过外部压力。国家保护所需的一切都将得到加速。”
——艾森点评:考虑到印度军方在原生态对峙中的挫败感,莫迪特别强调大量的投入,安抚军方,强调信任和支持。事实上,印度国会临时主席索尼娅 · 甘地直接就质疑,对政府危机处理的许多关键问题一无所知,要求莫迪就国防事务更多征求反对党的意见,并质疑:“特别是,我想问一下2013年获得批准的山地作战部队的状况。”
这个真是问到莫迪的心病了。反对党领袖不是当家人,不知柴米油盐贵。在辛格总理时期,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CCS)就批准在中印边境建立拥有9万人的山地作战部队,定番号为第17山地打击军,预算达6000亿卢比(约合88亿美元)。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筹款工作计划在八年内完成,预计在2020年至2021年度完成。
在印度建成东部边境的山地作战部队后,等到了2017年-2018年准备筹建印度帕坦科特第二支山地部队,印度发现财政无法支撑了。即便能筹备88亿美元的资金,但印度的军事物资和弹药供应不上,没有办法确保40天正常作战物资储备。
莫迪代表的印度人民党,当然希望树立强硬的印度安全形象,但作为现实主义者,莫迪的设想是,印度军队不应该一味靠人海战术,应转向军事技术与装备提升。仅在这一层面上,莫迪恐怕也从中国发展经验启发良多。
正如印度舆论评论,从来没有哪位印度总理像莫迪那样频繁访问中国,总共9次访问中国,其中5次发生在他当选印度总理之后,有4次他是作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来访。一方面,也许可以说莫迪理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模式,另一方面,至少他理解和熟悉自己面对的对手或决策者,甚至惺惺相惜。
——艾森点评:当然,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印度经济,30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即便印巴作为“世仇”,也要携手共商应对虫害。面对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治理危机,相比中印边境的面子之争,来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莫迪既然跟中国领导人多次会晤,达成一些基本共识,危机时刻应该能想起来吧。何况,当下中印的经贸发展,正为印度产业链、印度制造升级助力。倘若任由民族主义情绪发酵,在中印建交70周年把两国关系都搞崩的话,莫迪作为当家人恐怕不想看到。
所以,面对全印度的“焦灼”与民愤的危机,莫迪组织了一场各党派参加的珊珊迟来“通报会”,首先拒绝“迎合”民愤,不愿意过度安慰,直截了当说明,对方没有“越界”也没有夺走岗哨,而不继续纠缠LAC(实际控制线)或双方冲突当晚的细节;其次,他承认印度公众对于“捍卫主权”的决心,重申理解关切与共情;最后,才是表明决心,继续投入资源改善薄弱环节。
莫迪真能说服印度人吗?反正中印边界纷争一时半会也很难解决,就让爱争辩的印度人继续吐槽就好。莫迪既然是政治强人,连全国废钞法案、统一商品与服务税(GST)这样震惊全球的大动作都能做出来,暂时就相信他的魄力吧。
艾森/新知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