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看似“有钱任性”的领域,中国空军反而落在了自家兄弟后面
近期疫情的反复,使得很多高校,特别是位于北京的高校开学计划不得不再行调整,一些军校也不例外。比如在本部地处北京的陆军航空兵学院,即将毕业的这一届飞行学员,本来今年4月就该完成在飞行训练旅为期一年的训练课程,回到北京完成毕业设计和剩余课程学习了,但现在大家还是得原地不动,依靠远程网课的方式把课上了。
▲对于那些善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员们来说,没了互动性的网课如何上,也是个挑战
不过既然身处人员流动少,疫情管控严格的飞行训练旅,飞行学员们的飞行训练质量还是得到了保证;特别是随着今年年初,我军陆航空突部队两大现役机型直-10和直-19先后列装陆航学院并首飞开训,使得这一茬飞行学员有了更多的时间与未来的“战友”们接触,部分尖子学员已经完成了直-19夜航飞行科目。
▲有趣的是,在官方报道中,装备陆航学院的直-19,被称为相对“训练机”的“战斗机”;开个玩笑,“旋翼歼击机”的外号果然不是白说的。另外这些直-19也只保留两位数白色机号了
顺便说一句,直-19进陆航学院比直-10要略晚一些,但首批飞行学员的培养进度反而更快。虽然这里也有诸如教学力量分配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不过对于飞行学员来说,与EC120(HC120)训练直升机同为涵道尾桨布局的直-19,飞行特性相比直-10要更好掌握一些也不奇怪。
▲HC120训练直升机也是哈飞生产的,对比可见,它们是在直-19交付陆航学院后不久(此时六位数小字体机号仍保留),把涂装主色调从红色改成了更有“军味”的迷彩
根据官方报道,陆航学院这次“主战机型进院校”,还只是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下一学年,他们还将进一步优化形成‘初教机加高教机’的培训模式,加速飞行学员向合格战斗员的转变,实现院校与部队无缝对接。”其实“高教机”谁来当倒不难猜,作为陆航一线机型,直-9(特别是装备较多的武装型)的作战性能已经落后;但其飞行性能仍然较好,特别是与直-19之间的延续性,使得这款双发直升机作为单发的HC120之后的“高教机”颇为合适。
▲HC120和直-9这种并列座舱,对于教学来说自然相当方便
说回直-10和直-19进院校本身,考虑到陆航现在也没有性能更好的武装直升机,强行类比一下,这差不多相当于空军在歼-20服役前让歼-10A和歼-11B进院校。如果说陆军航空兵在装备类型上和空军航空兵差异太大,“主战机型进院校”的可比性不强,那么同样装备了“山鹰”和“猎鹰”两型高级教练机的海军航空兵,却仍然在海军航空大学训练团装备了歼-11B/BS和歼轰-7A,这就很有意思了。
▲歼-11B/BS(可代训苏-30部队)和歼轰-7A(可代训歼轰-7部队),基本涵盖了海航岸基歼击机部队中,除了少量歼-8和歼-10之外,其他所有机型部队的人员培训要求
实际上,如果把“主战飞机进院校”的标准放宽到大型机的话,这事儿本来还是空军最早推动的:也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空军各飞行学院开始列装轰-6H、运-8C等与部队装备型号较为接近的大型机平台。但在小型机方面,除了“山鹰”和“猎鹰”两型高级教练机之外,空军飞行学院里只有歼-7B这种其实已经无法与大多数部队对接的老旧型号。既然都用着同样型号的高教机,为什么在飞行学员培养上,海航却先于空军同类单位增加了“主战飞机进院校”这一步呢?
▲对于家大业大的空军来说,让飞行学员们在歼-7B上放单飞也是无奈之举
当代高级教练机概念兴起的年代,正是三代机全面取代二代机成为各国空军主力装备,并朝着三代半方向发展的年代。典型第三代战斗机相比第二代战斗机,首先在飞行性能、特别是中低空机动性能和起降特性上就有了巨大提升;而随着相关技术的升级,座舱人机界面的进步也非常明显。这使得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开花结果的这些高级教练机,都力求在飞行性能和座舱界面上尽可能与三代机接轨。
▲L-15/JL-10、M346、雅克-130和FA-50们的趋同性,既是型号研制中成本/时间选择的结果,也是当时高级教练机概念引领下的共识
除了超音速飞行性能(部分高级教练机也具备)之外,当代高教机们相比当代三代机,最大的差别还是高性能航电与火控系统的有无。按照之前的观念,飞行学员完全可以毕业后到部队再去掌握这些系统的使用,主打少花钱多办事的高教机无需为此多花银子;如果实在希望缩短从高级教练机到战斗机之间的差距,顺便让高教机多干点活,那么在高级教练机上实现“轻奢”一点的配置,当然也行。
▲虽然在这种思维的变化中,现代高教机逐渐有了AJT(高级教练型)和LIFT(战斗入门型)的分野,但总体来说,二者仍然属于“一种平台、两种构型”的关系
等到时间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时,当代战斗机飞行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任务,与其对机上现代化航电与火控系统掌握程度的高低,及其与体系融入程度的深浅,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使是近年来服役的三代半四代机,在服役期间都要频繁进行软件升级,尽量跟上这个电磁战场环境一日千里的时代。
▲比如新批次歼-16,外界普遍关注的是浅色雷达罩里藏的是什么新款“大宝贝”,其实它们在系统升级便利性上的全面提升也是一大优势
当最多只是在高教机上完成“战斗入门”的飞行学员们,迈进现代战机的座舱时,也许没通电升空的时候感觉还大差不差,然而已经有了“战斗员”身份的他们,学会操纵使用战机本身,还只是走向合格的第一步;如何适应从本机传感器和数据链等手段传递而来的海量战场信息,并及时做出决断完成任务,这些都是在现有高教机上很难亲身感受的事情。
▲与空中预警机、海军驱护舰等多类平台的信息交换,使得现代战斗机飞行员的信息获取能力飞速增长,也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管理能力
其实传统高教机的这种局限性,更多程度上是“要求太高”的大国空军才有的烦恼。美国空军长期在高教机上举棋不定,直到2018年波音与瑞典萨博合作的T-7A中标,一方面是终于盼到了相应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现役T-38机队机龄逼近50年,必须得有个接班人的结果;已经装备100多架雅克-130高教机的俄罗斯空天军,却仍然在航空兵训练基地保留着米格-29SMT/UBM(包括2015年交付的一批),作为飞行学员走向一线部队前相对廉价的“最后一课”。
▲图中可见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为T-7A教练机提供的,与F-35相似的“大面积显示器”(LAD);另外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埃尔比特公司提供的数据链可用于支撑机上的虚拟航电设备和真实-虚拟-构造能力,模拟F-22和F-35战斗机使用的先进航电设备、传感器和武器,使飞行员在成本更低的T-7A上飞行时,也能虚拟地操作这些系统
在歼-10首飞22周年时,我们曾经提到过,长期探索“打仗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空军某飞训基地,在国产高教机尚未到位时,探索过优秀飞行学员从教-8上毕业后直上歼-10S的往事——其实和这次陆航让尖子学员从HC120直上直-19颇为相似。而今随着“山鹰”和“猎鹰”的先后加入,飞行学员毕业时的水平相比当年确有明显提升,但作战部队对飞行员的要求也高了一个档次;新飞行员们仍然需要在歼-10S和歼-11BS上飞更多的小时数,才能跨过新大纲的门槛。
▲如何在充分利用双座机资源提升新大纲普训程度的同时,又不影响部队本身战备值班水平,是很多主官操心的事儿
如果高教机能像T-7A(至少是宣传的那样)通过虚拟手段实现在飞行中对现代战机乃至战场环境的“全真模拟”,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但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咱们先得面对现状。而今规模较小、已经基本实现三代化的海军航空兵,已经先一步选择了“主战飞机进院校”;那么在规模更大更复杂、四代机已经逐步形成战斗力、二代机却仍有一定规模的空军航空兵里,在等待国产高教机相关技术大进化之前,是否也会在飞行学院中出现这样的一批“战斗进阶高教机”?
▲即使类似海航的情况真的出现在空军,也并不意味着“双鹰”本世纪以来的竞争就白忙活了;强敌在T-7A上应用的技术,必然是国产高教机追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