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孩举报父母逼婚,并退5万彩礼:开心的是你,毁掉的却是我

  最近,有一则令人目瞪口呆的新闻:

  #广东17岁女孩举报父母逼婚#

  小苗(化名)今年17岁,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外出打工。

  春节期间,父母以年纪不小为由,替她张罗了一门亲事。

  在认识男方的三个月里,两人见面次数总共不超过10次。

  然而,小苗父母却早早为他们选好了成亲的日子。

  即使小苗百般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敌不过父母的“逼迫”。

  婚礼前天,小苗左思右想,还是决定要退婚。

  于是,她找到当地妇联,举报了父母逼婚的事实。

500

  经过协商,小苗父母终于答应了退婚,并退还了男方的5万彩礼。

  小苗的经历,让很多人心疼。

  17岁,本是努力读书的年纪,却被父母拉着去打工。

  打工也就算了,还逼着她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结婚。

  有人说,2020年了,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的确。

  小苗父母的粗暴行为,不仅干涉了她的合法权益,还伤害了她的婚姻自由。

  但同时,我也为小苗感到骄傲。

  因为,她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说到底,这件事的起因,还是旧婚姻体系下,父母与子女的观念发生了冲突。

  而这种逼婚的现象,在我们生活的今天屡屡发生。

500

  

500

  催婚,让年轻人心力交瘁

  一个网友曾分享过自己母亲的催婚日常:

  母亲:吃晚饭了没?

  女儿:还没,我在路上打包就好了。

  母亲:一个人吃饭不孤单吗?

  女人:不会,都挺晚了。

  母亲:如果你有男朋友,就不用一个人吃饭了。

  女儿:你这话什么意思?

  母亲:要是有个人陪你,照顾你,我和你爸就放心了。

  女儿忍住脾气,转移话题:爸爸身体怎么样了?

  母亲:他很好,你不要担心,我们比较担心你春节能不能带回男朋友。

  女儿:我工作那么忙,上哪儿找男朋友?

  母亲:上哪找没关系,只要能带回来就好。

  女儿:妈,我要是随便找个男生回家,感情也不一定长久,你说是吧?

  母亲:不一定,感情都是婚后培养的。

  女儿:那万一培养不了,还得离婚呢?

  母亲:那你至少还结过婚……

500

  三句话不离找男友,五句话不离催婚。

  看似家常的对话,实则步步紧逼,快要把人逼到绝路。

  在网友看来,这不像是聊天,更像是问刑。

  豆瓣有个女生哭诉父母对她恋爱的干涉:

  圆圆和第一任男友认识且同居了两年。

  观念保守的母亲听说这事,被气哭了。

  后来两人见了双方父母,考虑结婚了。

  但圆圆在婚前发现,男友性格有问题,还有暴力倾向,于是果断分手。

  其实,圆圆的父母对这个男生并没有太大好感。

  但他们认为,女孩子和谁发生了关系就要嫁给谁。

  谁知道,女儿转眼就和人分手了,这让他们觉得:

  女儿“脏”了。

  圆圆的第二段恋爱,其实并不想那么早让家里人知道。

  但碍于父母催婚压力大, 她不得不把男友带回了家。

  然而没多久,圆圆因为对方人品问题,再次分手。

  这回父母觉得她更“脏”了,甚至认为这件事很丢脸:

  把两个男生带回家里,这么随便的女生谁敢要啊?

500

  圆圆在恋爱上不仅没得到父母的支持,反而还总是遭受嫌弃。

  父母的保守观念和难听的话语,更是让她痛苦和焦虑……

  如果你有关注新闻,还能发现不少这样的新闻:

  重庆一90后小伙,因不堪家长逼婚,穿女装参加相亲……

  镇江一21岁快递员,因被家里逼婚,一时想不开选择跳江轻生……

  杭州一28岁小伙,因为催婚和妈妈吵架,冲动爬上阳台寻短见……

  可以说,那套保守的婚姻观念,深植于中国父母的心里。

  在他们眼里,同居就得结婚;

  在他们心里,不结婚就是犯罪;

  甚至只要能结婚,子女开不开心都不重要……

  难怪那么多年轻人活在父母逼婚的阴影下。

  不得不说,催婚这件事,就像戴在子女头上的金箍圈。

  而年轻人在父母的催婚下,都痛苦不堪,心力交瘁。

  

500

  父母催婚的背后,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中国父母喜欢催婚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婚姻的任务化。

  在传统观念里,什么时候结婚、生子都有一定的时间标准。

  《我家那闺女》中,焦俊艳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

  节目中,小焦谈到自己的感情生活:

  由于刚刚失恋,还需要两三年,才能走出上一段感情。

  一听到这话,父亲马上急了:

  “太长了,老师麻烦你们有合适的介绍下。”

  小焦很不解,为什么年龄大了就一定要结婚?

  父亲马上用老一辈的价值观解释:

  “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就应该早点完成。

  不结婚,人这一生就不完美,就会留有缺憾!”

500

  焦俊艳反驳这样的看法:

  “我不遗憾。世界上大多数人走的路,我已经知道结果是什么。

  那我不能选一条没走过的,我把人生拿来试验一下怎么了?”

  父亲眼看讲道理不占上风,就把这种想法归结于年轻人“消极”:

  “你们净看黑暗的一面,不看光明的一面。

  那么多人结婚后幸福一生的,要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因为父女观念不同,两人最后也没说服谁,还给彼此留下了不愉快。

500

  焦俊艳与父亲的对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父母一辈总是把婚姻当做任务,当做人生的必需品。

  似乎不结婚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问题的。

  关于父母催婚的原因,《简单心理》提到一个词:

  投资。

  父母在子女身上投资得越多,就越希望介入子女的婚姻:

  怎么样,才能让我的“投资”非常有效,且不会被糟蹋?

  很多长辈插手子女的婚姻,也正是这个原因。

  曾听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小青,是一名高中生,和家人生活在偏远的小城里。

  以她自己的理想,是在未来考上大学,找一份事业为之奋斗。

  可在这座小城里,重男轻女的现象极为严重。

  正体验读书生活的她,没有想到父母早早为她包办了婚事。

  得知消息的她,马上跑去问父母:

  “为什么不给我上大学?我还想要继续读书。”

  谁知父母回答:

  “养女儿很亏的,我们给你读到高中,算很不错了。”

  “可是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都不能做决定吗?”小青委屈极了。

  “你哪有什么人生,没有我们养你,你都活不到现在……”

500

  父母一句话噎得小青说不出话来。

  这个女生后来怎么样了,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这种变相“逼婚”,毁掉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

  其实,我能理解有些父母催婚背后的意愿。

  就像焦俊艳的父亲,他只是为了女儿的未来能够幸福。

  但作为新时代女性,焦俊艳的想法其实也很清晰。

  她有自己的事业,也对婚姻有清晰的看法。

  只不过因为父女观念不一致,才导致了沟通上的障碍。

  而小青的案例,则让人觉得痛惜。

  女性本来就很容易遭受性别歧视,加上父母都重男轻女,可想她会变得多卑微?

  遇到这样的女生,我都会鼓励她,尽量不要受外界声音的影响。

  这个时代,女性真的不比男性差。

  除了这两个原因,社交圈子的攀比、不善表达爱意等,都是造成父母催婚的因素。

500

  

500

  年轻人应该有婚姻的选择权

  虽然父母催婚催得紧,但年轻人未婚、晚婚的现象也与日增多。

  2018年,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办理结婚登记1013.9万对,结婚率为7.3‰,创下了近十年新低。

  还有单身人口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单身成年人数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超过7700万。

500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人口研究学教授,原新分析了几个原因:

  高昂的生活成本(房价物价)、全社会教育水平增加、年轻人独立性强等。

  其实,一说到结婚,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高昂的结婚成本。

  对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写过:

  按深圳的物价水平,结一次婚要200万左右。 

  如果加上生育成本,那么还需要更多的钱。

  光是结婚成本,就足以吓退一波年轻人了。

  另外,中国人的婚姻,并不是两个人那么简单。

500

  正如博主苏见祈在微博里说的那样: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结合,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结婚,意味着要多面对一对父母,和一个莫名出现的原生家庭。

  在这则微博里,苏见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女生,每天晚上哄孩子睡后,都要出去偷偷喝酒。


  为什么呢?

  因为她每天工作繁忙,还要照顾小孩,自己父母还天天找她茬。

  本来,这些事就够她崩溃的了。

  再加上公公婆婆每天来带孩子,又对她指手画脚。

  在双重夹击下,她只能借酒消愁。

  自己的父母再怎么样,至少还有养育之恩;

  而她眼前的公婆,就像陌生人一样,莫名其妙地以长辈自居,对她颐指气使。

  换做谁,都难以接受吧。

  所以,结婚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当然,年轻人不结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教育水平上去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就更高。

500

  《谁说我结不了婚》中,陈数饰演的职场女强人,田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田蕾做事雷厉风行,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

  在婚姻上,她更是觉得:

  “女人放弃婚姻,是迈向成功的捷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她所在的律所,充满了性别歧视。

  自己明明很优秀,但因为女性的身份,她总是接不到大案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 她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她还是凭借着自己的野心,努力证明着自己的实力。

500

  她明确知道,自己的首要目标就是工作。

  在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之前,她也不会焦虑自己大龄未婚。

  后来,她遇到一个势均力敌的男友,徐海峰。

  徐海峰,和她是青梅竹马,两人又是律所合伙人。

  在合作过程中,两人被彼此的魅力吸引,从而走到了一起。

  其实,婚姻在这个时代,早已不是衡量幸福的因素。

  就像有人说的,如果我一个人就能过得快乐,为什么还要再找另一个人呢?

  无论是生活成本,还是接纳另一个家庭,又或者不甘于退居家庭、放弃事业,对年轻人来说,都是削减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所以,与其结婚,还不如选择单身。

  不婚或者晚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

  相比为了结婚而结婚,这种态度反而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表现。

  就像涂磊老师说的:

  这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将就,唯有婚姻不可以。

  结婚一定要以爱为名,而不是到了某个年纪,为了逃避父母的催婚匆匆做出的决定。

500

  

500

  改变逼婚现象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上

  诚如涂磊老师所说,婚姻不应该是一个匆忙的决定。

  但由于父母和子女在思维和观念上的不同,两者的冲突依旧严峻。

  那么,怎么样才能摆脱父母的催婚呢?

  心理学专栏作家唐映红,曾做过一期演讲:

  关于中国婚恋态度的调查中,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遭受过父母的逼婚。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象发生?

  映红老师从好几个角度来分析:

  心理学:为了避免子女走弯路,他们希望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子女。

  社会学:有时候,是社会体系下的习俗,让他们习惯干涉子女的婚姻。

  经济学:养儿防老,是迫在眉睫的社会现实……

  这种现象的出现,事实上是父母觉得子女还不够独立。

  唐老师曾在高校问过学生:

  不拿父母钱生活的人有多少人?

  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还是需要依靠父母的钱买房、举行婚礼等。

500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像是我们的股东,那他们怎么可能不干预我们的生活?

  而父母催婚、子女反抗的这种冲突里,其实是沟通出现了问题。

  在心理学,有一种叫PAC的沟通分析理论。

  它把成年人的沟通分成三种模式:

  P:Parents,就是父母

  A:Adult,是成年人

  C:Child,是儿童

500

  如果父母用的是P,我们用的是C,那么这种沟通将会无解。

  那么,最佳的方式,还是有一方主动用A的方式来沟通。

  而这种模式,显然不是父母的方式。

  在长达几十年的生活历程里,他们早就习惯了用P的方式来沟通。

  这时,我们就应该充当起A的沟通方式。

  而A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

  我认为应该怎么样,但我会考虑对方的权利和处境。

500

  这种沟通是留有余地的,不会给双方带来太激烈的交锋。

  在这种沟通下,我们才可能在亲子关系中占主导位置。

  也才能通过自己的成长,来影响父母,以此减少他们的逼婚。


  关于单身或不婚,李银河也说过:

  首先经济上有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

  自己真正没有后顾之忧了,才能选择独身的生活方式。

  所以,能改变逼婚现象的钥匙,其实不在父母手上,而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