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留学生回国率不到20%,清华校长和北大教授的解释,你信谁?

西域都护 今天

500

清华和北大,无疑是国内最顶尖的学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所学校每年培养出来的顶级人才,但凡是出国留学的,大多不愿意回国效力,这种为他人做嫁的现象,令人感到惋惜和疑惑。

去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一份《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的赴美留学生中,毕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只有约19%,即不到两成,其他的都留在美国了。

500

另外,据《2019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马上回国就业,也只有28%,也就是不到三成。

500

可见,留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国就业,并不是清华和北大这种高级学府特有的现象,而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和被誉为数学天才的前北大教授许晨阳分别给出了解释——两种解释,截然不同

01

施一公的解释,归纳起来就4个字:“知足常乐”。

500

“知足常乐”是委婉说法,说白了就是“安于享乐”,这是留学生不愿回国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因为在美国生活,买房压力不大。对于留学生这个优秀人才群体而言,只要能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几年后,就能顺利贷款买房,买房问题几乎不是问题。而至于我国国内的房价,在此就不啰嗦了,大家都知道的。

二是物价问题。相对于我国来说,美国的物价更稳定且更低,20美元就能吃一顿丰盛的大餐了,而在我国,这个数字至少要翻倍。并且,如今中国三线城市的物价,比一线城市还要高。

追求轻松安逸的生活条件,本无可厚非,但在施一公看来,“安于享乐”会让人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造成这些本来很有天赋的人才,在研究创新中难有突破,最终变得平淡无奇,难有成就。所以,国内环境更利于人才发展。

02

和施一公相比,有“数学天才”之称的前北大教授许晨阳,对此的解释就很不一样,总结起来3句话。

500

第1句:无法专心搞学问

在国内,评教授拿科研经费,靠的是在指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还要时刻为评职称、进入各种人才计划等事情烦心,这些跟搞科研都没什么直接关系。而在国外,就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可以专心搞科研,学术研究环境好。

第2句:学术不端现象普遍

国内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屡见不鲜,整治力度却让人质疑,被查到了,大多是小惩小戒、息事宁人,这只能让造假之风愈演愈烈。学术造假成本太低,对于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做学问的学者们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更是无法容忍的。

第3句:年轻科研学者机会渺茫

国内的各种人才专项计划,名义上是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创造条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拿科研经费还要看辈分,前辈优先拿,后辈靠边站。年轻科研学者申请经费难,而且时间长,老一辈却能轻松拿到花不完的经费。没有经费,怎么搞研究?继续这样呆下去,自己的人生和前程就被耽误了,所以还是走吧,到科研环境更宽松的国外去。

对比两者的观点不难看出,留学生不愿回国,施一公更偏向于把问题归结于留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许晨阳则认为,这是国内学术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的

500

03

值得一提是:

200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0年后,施一公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待遇,选择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并担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2年,许晨阳在美国学成后,第一时间选择回国,之后在母校北京大学工作5年多;2018年,在获得国家“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后,他做出了一个令当时很多人费解的决定,——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

关于留学生不愿回国工作的问题,两位超级牛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你觉得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