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即将到来的脱钩,国产数据库的战略准备(下)

此文是四月旧文,从我的个人公号搬运过来的(点击查看原文网址)。分为上下两篇,这是下篇。

上篇请看:迎接即将到来的“脱钩”,国产软件的战略准备:数据库篇(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跟陶叔学编程

专辑:Android编程教学讲义计算机发展时间线迎接脱钩

技术革命又来了,但这次是真的

  阿里巴巴是国内大型企业中最早开始跟踪并布局云计算的。2006年8月9日,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2006年~2008年,亚马逊、Google、微软、IBM等巨头相继推出云计算平台。2009年1月,阿里软件在南京市建立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2009年9月10日,阿里云成立,首任总裁是时任集团首席架构师王坚(现在已经是王院士了,他在2019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民企技术人才入选中国工程院士的第一人。他还会出现在本系列的操作系统篇)。王坚宣称:“如同电力是工业社会的底层设施,云计算将取代传统IT设备,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底层设施。”一个“取代”口号喊出,这是要造反啊!但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大佬都看好“云计算”的未来。在2010年中国IT领袖峰会上,李彦宏说“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它是一个超前的概念,目前布局为时过早。”

500

  但这两位大佬的话不能说是张口就来的胡乱判断。因为说得并没错,云计算本来就是新瓶装旧酒。云计算包含的各种技术对于行业专家来说都不陌生,并且它们之前还被整合在一起以“网格计算”的艺名卖过一次,但那次没有激起多少水花就过去了。就像岛国明星一样整了容换套衣服再次下海,阅人无数的大佬当然会心一笑:听你的口音让我想起了一个熟人……

500

  可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可能这就是生活吧,这次人家居然就红了!结果就是现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前排是3A(AWS、Azure、Aliyun),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在全世界排前3。

500

  但是中国的大佬不需要哭,因为还有一位更大的美国大佬同样打了眼,他就是前面提到的Oracle老板埃里森。此公在2008年对云计算发表了著名的评论:“云计算?简直是胡扯。现在的IT行业比时装界还要追逐潮流与时尚。”言论上不屑一顾,行动上倒也是知行合一。我们从Oracle的年报可以看出:

  2009年报总结公司业务为两大块:软件与服务,分别占比81%与19%。

  2010年报,因为当年1月份收购了Sun公司,业务中首次出现硬件产品与服务。

  2011年报撑不住了,公司业务第一次出现云服务,分为三大块,软件、硬件系统和服务,分别占68%、19%和13%。而云服务则是属于服务的3种业务之一,其余两种为咨询与教育。好玩的是年报里有这么一段话:“云计算是从Oracle已经提供多年的多项技术与服务演化而来,包括集群、服务器虚拟化、面向服务架构的分享服务以及大规模运管自动化。”此时俨然已是一副定策元勋的嘴脸。但是归入云服务的产值却只有4%,并按新的算法给云服务09年和10年重新分配了3%的产值。

  按照11年的搞法又混了一年以后,2013年报终于不要面子了,开篇就自称是云计算核心技术的领导者,业务划分也都跟云计算挂钩。但是后续的年报始终看不到在云计算上的亮点。而到了2018年Oracle曾经的二把手,原产品开发总裁托马斯·库里安出走Google担任新的云业务CEO。出走原因,主要是他与埃里森在业务扩展策略上产生严重分歧。库里安希望让Oracle的传统软件跑在亚马逊、微软的公共云上,以期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这等于变相承认自家云平台竞争不过了,当然触到了埃里森的逆鳞,怎么能忍。能不能忍倒也不重要,反正事实在那。据统计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主要归于3A和Google,这四家占据的份额共为76.3%,其它厂家只能分剩下的23.7%,而Oracle则属于其它之一。

  先期判断失误,后续行动缓慢,对于云计算场景的需求而言Oracle数据库只能归入上一代软件,用起来总是那么不趁手。阿里巴巴研发院业务发展专家孙黎明回忆,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业务快速增长的阿里开始面临世界级难题——数据库太大。2008年,阿里拥有20多个节点的Oracle RAC数据库集群,已经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数据库用户。以当时的技术能力,如此大的数据库几乎已经不具备扩展可能。

  “我们把全中国最知名的顶尖的DBA(数据库管理员)请到公司,一个晚上一张报表都做不出来,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IBM、微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技术服务。”孙黎明说。

  正是这一年,王坚加入阿里巴巴,不久之后他就提出“去IOE”,即摆脱业务系统对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以及EMC存储这两硬一软的过度依赖。2009年,为配合云计算战略,OceanBase数据库项目启动,定位为面向高并发、大数据环境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由阳振坤带领。2010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启动去“IOE”计划。前面提到的2014年双十一用OceanBase替换Oracle正是这盘大棋必然要落的一子。

  与阿里巴巴步调基本一致,国内外大型IT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云计算数据库产品,开始搅和数据库市场。根据2019年6月Gartner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2011年至2018年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份额排名(按收入计算):

500

  可以看出Oracle数据库的榜首地位依然没被撼动,但新出现的云玩家排名都是快速上升,其中AWS已升至第3位。还有四个云玩家营收增长尤其迅猛,其中三家是中国企业:

阿里巴巴由2014年的26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9位;

Google由2015年的23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10位;

华为由2015年的24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11位;

腾讯由2016年的27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13位。

  Gartner更是预计,到2023年75%的数据库都将登陆云平台。或许这就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见证过好几次“大热倒灶”的历史事件了,诺基亚、HTC……下一个会发生在哪家头上,谁也不知道。

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了国产自主可控数据库步履维艰,而同样是国产的云计算数据库却高歌猛进。这种天差地别是因为什么呢?说白了答案就是四个字:还要加钱!

500

显然不是,应该是:升级换代!

  在已经形成了利益格局的领域,一个新的产品要打进去,形成自己的生态重新分配利益,这基本上就是汤姆﹐克鲁斯的电影——Mission Impossible。而在新的领域,因为既得利益还没有固化,各家的产品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只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就有很大可能打下一份江山。计算机行业已经很多次地重复这一规律了。PC领域,微软与英特尔结成“Wintel联盟”,这个联盟现在依然牢不可破。在人家的地盘上,无论是操作系统的Linux,还是硬件的MIPS架构都显得很无力。但是在移动计算领域却是由安卓与ARM称霸。微软与英特尔并没有把它们的优势带到手机战场。同样地,传统数据库的四大天王Oracle、微软、IBM、SAP,除了微软因为汲取移动市场教训推出针对云计算的Azure SQL与自家SQL Server左右互搏之外,其余三家都舍不得攒下来的身家受损对云计算瞻前顾后、欲迎还拒,导致一步慢步步慢,在云计算时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后。后下场的玩家换了一个战场,轻装上阵的他们就可以不用看那些前辈们的老脸,大杀四方,实在是好快活呀!

500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升级换代路线的成功并不是说用自主可控系统进行“国产替代”的战略就错了。倪院士提醒我们不要光算细账,还要算大账。首先,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对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这几年美国政府滥用“国家安全”理由对中国企业进行野蛮打压,可他们根本拿不出什么事实,只不过仗着其霸权积威和能把黑的说成粉的洗脑宣传在横行无忌而已。但我们遭受的安全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棱镜门”、微软“黑屏”事件、震网病毒……这些事例说明在核心领域用自主可控系统进行“国产替代”并不是厂家为了卖产品的捕风捉影夸大其词,而是势在必行。就算在非核心领域,美国为了压垮华为,将其纳入制裁的“实体清单”,强制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不得向华为供货。如果没有国产系统作为保底手段,又如何能实现“一个公司对抗一个超级大国”的奇迹?其次,如果没有“核高基”这类国家计划的引导,为我国在各个基础领域孵化出一些种子产品,并借由这些产品的研发推广培养锻炼大批底层研究与组织管理人才(没错,组织管理人才当然是人才,领导有眼光、敢押宝、会忽悠非常重要!),才有可能在新的技术变革到来时有队伍上场厮杀。风口的猪都能飞上天,前提是你先得有头猪吧!

500

应对“脱钩”的秘笈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国产自主可控系统安全可靠,性能上又不输国外产品,为什么不提高市场门槛将国外产品逐步挤出去呢?现在美国政府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华为不允许在美国销售,制裁中国上百家企业与研究机构,甚至连抖音的国际版TikTok都加以限制。这种事我们也不是没干过,互联网发展初期,中国市场就对一部分国外互联网企业关门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至今不能入华,而Google搜索曾经在中国经营却不服管理高调退出,中国政府正好顺水推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成长起来了微信、微博、优酷、百度等互联网产品与企业,它们构成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基本盘。但是这些产品只是在国内市场称雄,在国际市场上却绵软无力。主宰国际市场的还是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反倒是外资充分参与竞争的领域,国内企业虽然一开始处于下风,经过不断摔打又抓住几次产业升级机会反倒越来越有声有色,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数得着的强者。比如通信与手机制造领域的华为、显示面板的京东方、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等。只有一个充分开放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市场,才能成长出世界级的企业。在中国实力不行的时候,不得不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今时不同于往日,我们只管大胆地把门打开,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进来同场竞技,当好国内企业的陪练,才能更好地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这些年的政策,像自贸区、自贸港、进博会、特斯拉入华……就是向世界表明中国会开放、更开放,中国企业必须适应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同时,我们要看明白美国政府频频对中国企业出手,目的就是逼迫中国政府对等报复。现在他们费尽心机找的那些理由,也就能骗骗美国底层老百姓。资本家谁不知道蓝的是眼珠子白的是银子,为了赚钱哪个不是暗通款曲?中国政府如果也对美国高科技企业下手,反倒让他们同仇敌忾。只要经过几个大的来回,双方的经济、科技交流就会大受影响,最终造成双方“脱钩”。我们能按他们写好的剧本走吗?当然中国绝不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你打我左脸,还把右脸凑过去说自己不掉毛可以用来擦屁股。抓住机会该下黑手的时候绝不会犹豫。还记得美国波音737Max8出事时,是谁第一个宣布禁航的?

500

我们还必须老实承认现在世界的创新发展源头绝大部分都在美国,世界舞台的游戏规则也大部分都是美国制定的。与美国脱钩,只会被世界创新的源泉断流,最终被挤下世界舞台。如果被挤下去怎么办?前苏联的办法是另外搭一个台子,拉一帮小兄弟唱对台戏。但最终结果并不好。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凭什么呀?你说脱钩就脱钩,你想让我下舞台我就乖乖下台?啊呸!多大脸啊?!

  我们的答案是,世界舞台决不退让还要走到更中心的位置。扩大开放,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全世界更多的利益与中国更紧密捆绑。他们总会看清跟着谁能赚钱,跟着谁光受罪。只要每天坚持一锄头,就不信美帝的墙脚不塌。总有那么一天呐,这个舞台的主角,是要换人滴。

  同时,最重要的要让中国成为新的创新发展源头。美帝称霸世界百年,其力量之源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新产品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而深究美国能够产生如此多的创新的原因,如果问那些坏蠢公知,他们三句两句就会扯到政治制度、文化、信仰上去,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副膏药啥都能往上贴,傻子才信他们。真正的原因是美国社会产生了能够承载这些创新的社会需求。美国长期高速发展而且又高度发达的经济,会滋养这些创新的成长,并让创新者能够从中迅速获利。这样正向的反馈,刺激更多的创新涌现。计算机行业的许多伟大创新都能证明这一判断的正确。同样地在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创新,根源也是社会需求在背后产生强大推力的结果。网购、外卖、扫码支付、双十一、共享单车、短视频、直播……这些都是在社会需求的支撑下持续不断地发展起来。哪里出现强大的新需求,哪里就会出现伟大的创新!而强大的社会需求的出现又是由一流的基础设施来保障。如果没有覆盖全国的4G网络,短视频与直播不可能火起来。没有发达的物流体系迅速将商品送到剁手党面前,双十一不可能年年刷新纪录,阿里巴巴也就不可能在成本与流量的双重逼迫下All in云计算技术。归根结底,要想创新发展,基础设施的底子一定要打好。“要想富,先修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人诚不我欺也。明白了这一点,再联想现在世界面临的新的基建浪潮——5G。是谁在积极推进这个浪潮?又是谁在靠打压耍横试图延缓这个浪潮?美帝不想着苦练内功,把自家那个破网赶快弄好,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坏别人好事了。真以为世界这班车就非得一直停着等你一个人?就在这疫情期间,因为不见面沟通这种新需求的大量涌现,国产软件大放异彩,钉钉、腾讯会议都已走出国门。而在国际上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Zoom,也因为带有中国血统还被美国政客强烈质疑其“不安全”,这心思都跑偏了啊!

  美帝现在依然强大,这无可否认。但是看他强横的样子,我倒是想到一个人想到一种武功。那就是日月神教东方不败教主与他的“葵花宝典”。

500

  东方教主之所以显示出不可战胜的强大,那是因为练了葵花宝典。但是这套功法却是要先自宫去势,与自己成长与崛起的过往一刀两断,逐渐恶化原有的内部创新环境。并且因为这一刀导致性情大变,放弃了实体经济笨重的刀剑,玩起了虚拟经济轻巧的绣花针。

  要打败葵花宝典,一是要靠吸星大法,把世界所有的好东西都吸过来为己所用,更要吸得东方不败无法脱身、骨酥力竭。二是要牢记九阴真经心法,那就是: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以此,与诸君共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跟陶叔学编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