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蛇之夏】中国文明起源的西北秘密关口

小麦、黄牛、绵羊、马、驴、二轮战车、青铜技术、釉砂技术等一系列文明元素是从外部输入中国的,现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官方的公认(见2018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等)。即使是新石器早期的彩陶,虽然还在争论中,其实也是源于西亚苏美尔人彩陶技术的全球传播。外部文明元素传入中国有西北、西南和中国东部沿海三大路线,但在青铜时代晚期,随着马匹和二轮战车的出现,西北路线成了最重要的路线。而在西北路线中,有一“秘密”关口,既是迁徙人群和技术从西北路线进入中原必经之处,又是守卫已经进入关中的华夏族群和文明生存发展的边防咽喉,它就是萧关,本来是在秦汉和之后时期闻名,但随着2017年宁夏彭阳商周诸侯遗址的考古发现,萧关的历史和意义需要重新书写。

五个西北之最:2017年12月新闻,宁夏东南部固阳地区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发现商周遗址,专家推断墓葬系诸侯级别。该遗址考古发现入选了201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2018年4月8日至10日,在全国考古终评会上,专家给予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的总结评价为“五个之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在全国已发掘的西周遗址中,城、诸侯级别大墓、铸铜作坊、甲骨文四要素俱全的诸侯国遗址,只有彭阳姚河塬遗址这一个地点

500

500

500

500

都邑封国:在遗址居址区内发现水网、路网、壕沟、墙体、灰坑等,水网系统位于遗址中部,包括蓄水池、输水渠、出水渠和引水渠四部分。专家认为这些重要的遗迹、遗物发现,进一步显示了姚河塬遗址等级和地位不一般,可能与关中的周公庙、孔头沟,北京房山董家林等遗址一样,属于西周大臣的采邑或分封诸侯国所在,即为一个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新闻报道说:与会专家认为,像这样既有遗址又有墓葬的发现,是非常罕见的,其中高规格墓葬,跟中原地区比,既有相像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可以看出西周早期到东周早期的传承脉络。“人类的认识不断被新的发现刷新,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玉器、车马的样式体现出典型的周文化特征,遗址还出土了具有商文化、北方地区文化、寺洼文化等不同文化特征的文物,说明在商周时期,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宁夏南部地区同其他文化群落有过较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联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说。

500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青铜方鼎腿部)

500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兽面纹象牙杯残片)

500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玉凤)

500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玉螳螂)

500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玉鱼)

500

500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的玛瑙玉石珠)

西周甲骨文:姚河塬遗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2块,总计发现文字约50余字。进一步佐证该地区的历史地位。在甲字形墓葬M13墓道填土中发掘出土刻字卜甲,质地为牛的肩胛骨,背面左侧有墨书文字,总计36字,专家解读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隻等地,可能是巡查、巡视,刻辞涉及2个人名和5个地名。另外一块卜甲属微雕作品,显微镜下可见刻辞20字左右。

500

500

500

“甲骨文发现不但是商周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也是目前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进一步印证了姚河塬遗址级别较高,与周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判断整个遗址属西周早期封国性质这一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姚河塬商周遗址考古队队长马强这样评价甲骨文被发现价值。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知西周甲骨文发现地4个省12个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和北京地区。姚河塬西周遗址是第13个发现甲骨文地,也是目前最西北的发现地。西周甲骨文总字数不到3000字,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完整刻辞36字,是继周公庙单片刻辞37字之后发现的第二长刻辞甲骨。卜骨、卜甲两块加起来大约55字以上,并且出土多个原先不曾出土的目前尚未释读的文字,增加了西周甲骨文的单字数量。微雕甲骨文在周原遗址发现后,一直是中国古代微型工艺方面的珍品。商代尚未发现微雕甲骨文,姚河塬遗址是目前所知第二处具有微雕工艺的甲骨文发现地。姚河塬遗址是截至目前所知甲骨文发现最西北的边地,以及中原商周文字和占卜文化的覆盖区。

专家们认为:姚河塬遗址发现和发掘,是近年来我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对研究探讨先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建立后对西部边缘地区控制管理模式、商周时期的西北边陲文化面貌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姚河塬遗址的发现,改写西周版图,佐证西周王朝已有效管控六盘山地区,并涉及周人起源问题。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姚河塬是周人的前方还是后方?

一种意见大概认为,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与东方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清楚表明了西周文化向西北方向传播的路线,颠覆了学界周人文化未过陇山的论断,改写西周在宁夏历史。这相当于把姚河塬遗址当成是周人向西北方向扩张的前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商周考古专家刘绪,则这样说:姚河塬考古发掘,填补了周人在大后方布局的史料,说明西周早期在新集乡姚河塬就有一个诸侯级别的人物。这是把姚河塬遗址当作是周人的大后方。周人从西北来,这是公认,甘肃庆阳一带曾是先周族群居住区。而庆阳在彭阳东80公里左右,相距很近。之前专家认定,史料中明确记载的彭阳县有县级建制的历史在西汉时期,这次发掘的西周墓葬遗址范围大约有60万平方米,是西周时期城市的建制规模,“这一发现将六盘山地区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年”。而原来,西周早期,周人的大后方控制在什么地方,缺少有价值的史料。

历史学家李伯谦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固原中河孙家庄、彭阳新集一带零星出土西周时期的陶鬲、铜戈、陶瓮等遗物,姚河塬商周遗址的发现,更进一步佐证了至少在西周早期,周王朝已对陇山(六盘山)东西两侧进行着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周人统治足迹已越过六盘山,彭阳县的建制史从西汉提前近1000年,至西周早期。这个论断,可以与文献中周宣王‘料民于大原’相印证。”什么是“料民于大原”呢?这要追根溯源中国长城的历史,其实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长城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建起来了,它就是宁夏固原长城。它曾被学术界主流认为是秦长城。署名为“竹风墨语”网络文章“中国最古老长城被人遗忘,比楚齐长城还早百年,当之无愧长城之父”,从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提供的佐证,证明宁夏固原长城并非秦朝修筑,而是西周宣王时期所建。

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即位以后,对猃狁进行讨伐,收复了周人故地大原,即今宁夏固原地区。周宣王料民于大原,即迁戎于大原。所谓迁戎于大原,即将戎(即猃狁)迁徙到大原的北境,命令南仲在今宁夏固原地区建筑了一道长城,即今宁夏固原长城。固原朔方长城现存遗迹,位于今固原县城“北一十五里”处,它在宁夏境内横穿西吉、固原、彭阳三县,长约四百里,是西周西北边防长城的一部分,位于西周西北境。

竹风墨语

1987年,宁夏中卫狼窝子坑的西周墓葬群出土铜柄铁剑、青铜短剑、车马饰具等文物400余件,说明西周疆域已北越今六盘山,到达今宁夏黄河南岸的海原、中宁、中卫地区。根据出土青铜器及其他随葬品的特征推断,该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比周穆王时代还早,墓葬靠近固原长城内侧,不仅说明固原地区已经是西周版图,更重要的是为西周宣王在固原地区建筑长城提供了疆域证据

竹风墨语

2017年,固原长城所在的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发现一处占地6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周遗址和西周墓葬群,从墓葬群中发掘出4架马车,两座殉葬的马坑,4匹马拉车属于诸侯等级。该墓葬群证明,固原地区即西周朔方地区。固原出土的记铭乌氏、朝那鼎证实:固原长城东周至战国时期称乌氏塞,秦汉称朝那塞,与古籍记载完全一致,并完全印证了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周宣王“料民于大原”之说

竹风墨语

500

500

500

(固原长城)

随着彭阳姚河塬商周诸侯遗址的发现,固原长城为西周长城已确认。自西周时期开始,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宁夏境内修筑长城。目前,宁夏境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 

周宣王为什么选择在固原-彭阳一带修建长城呢?其实笔者在查看谷歌地图时,就已经注意到固原-彭阳地区所在的特殊地形,它几乎就是从西北河西走廊和宁夏河套地区进入关中的唯一便捷通道,我当时就猜想,这里可能有一个关口。随即就找到了秦汉时期的萧关资料。本文主要参考署名为“大福读史”的“图说萧关:关中北大门萧关有多重要?此关一破,长安立刻戒严”,和署名为“文彧”的“关中西北的地理格局”两篇网文资料来介绍萧关。

在关中地区东南西北方向有四大关,唐代学者司马贞对《史记》注曰:“东函谷,南峣武,西散关,北萧关。在四关之中,故曰关中。”

500

四关之中对关中心脏镐京-咸阳-长安威胁最大的是北萧关,因为这是西北游牧民族入侵关中的几乎唯一便捷通道。萧关一失,关中不守。从河西走廊-宁夏河套地区通往关中,几乎都被连绵大山和沙漠覆盖,但这其间有一条横贯宁夏东南方向呈南北走向的清水河,向北汇入黄河,其南方上游源头就在固原彭阳一带。清水河两岸是平缓河谷地带。清水河河谷地形开阔有利于骑兵奔驰。水草丰美利于游牧骑兵休息养马。在固原一带建立长城设立关口,就锁住了西北方向游牧骑兵进入关中的便捷通道。反之突破这个关口,就可以经彭阳方向、平凉方向、六盘山东河谷几个方向进入关中。

500500

500

500

西周、秦、汉、隋、唐这些大一统王朝都是以关中地区为核心。要守住关中,西北方向必须能够守住固原-彭阳一带清水河谷走廊。所以历朝历代均在此建长城,设立关口,这就是萧关。汉萧关,在固原南不远,大致在甘肃庆阳环县境内的秦长城与清水河萧关故道的交汇点上。

500

(汉萧关大概位置)

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固原、同心都位于清水河谷,平凉位于泾水河谷,历史上的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都位于此一路。

500

(北宋萧关位置,在固原北)

宋夏百年对抗,北宋到了末期之所以能顺利推进到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的外沿阵地,就是选择了清水河谷作为基地。当然,环县一路亦是防范重点地,但是相对清水河谷就显得比较难行。所以,无论是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和吐蕃、宋朝时的西夏党项都偏向走清水河——泾水或六盘山——泾水或六盘山——回中道。一言以蔽之:萧关一失,西北游牧民族便可分多路直下关中长安,可谓是高屋建瓴之势。届时,关中八百里平原就会成为游牧骑兵奔驰的绝佳战场。

大福读史

西周以关中为中心,象其他朝代一样,要守住关中,则必须要守住固原-彭阳一带萧关故道。这印证周宣王在固原(大原)一带修建长城记载,并把关内戎狄之民迁徙关外,即“料民于大原”。2017年彭阳姚河塬西周诸侯国的发掘证实,西周在此有一重要封国,笔者认为其重要职责就是守卫清水河谷关隘。似乎,历史没有记录西周时期在此修建关隘的名称,推测应该就是叫萧关吧。犬戎即很可能从“萧关故道”进入关中,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东周迁都洛阳后,西周故地封给了秦国。秦国要能在关中立住脚,就必须重新夺回固原-彭阳一带的萧关故道,并在此重新修建长城。由此,秦国与西北义渠戎展开了反复较量。但是秦萧关不是修在清水河谷,而修在甘肃庆阳环县境内的泾水河上游的马莲河河谷。秦萧关虽然在泾水河上游,但秦长城仍然在固原一带穿过。萧关不是独立的关寨,而是与长城连为一体的。

500

商周以后,华夏族群已经在中原立柱脚跟,萧关对于中原华夏文明来说,主要意义是守。但在商周之前呢?实际上,萧关故道也是中东文明族群迁徙进入中原的必经通道。《发现夏朝》证明周人先祖后稷弃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农业大臣,周人先祖不窋于第十八王朝晚期(大约公元前前1340年左右)率领族人“自窜于戎狄之间”,“习戎狄之俗”,即学习戎狄的游牧生活方式,开始了长距离迁徙。周人从黄河上游进入关中很可能也是走清水河谷(萧关故道)这条道路。

500

500500

500

按照《发现夏朝》推理,周人迁徙是有目的奔商而来,当时商与古埃及还存在某种联系。姚河塬商周墓葬和遗址存在东西南北等重要文化交流的元素,也包括商时期文化元素。可以推想商朝时可能已经在此设有防守力量。商周都是古埃及人迁徙而来,而且都是帝喾后裔。商人早一步,可能是走西南线进入今天中国境内。笔者猜想周人的到来,最初商人是热烈欢迎的,说不定在固原一带还有迎接仪式。周人还为商带来了新的技术。此后周人担负起为商镇守西北的任务,商周有过一段蜜月期,商王多次册封周。但随着周人不断讨伐羌戎鬼方,不断扩大了周人地盘,这就引起了商王的疑嫉,导致商王文丁杀季历,商周由此反目为仇,最终周取代了商。

回顾历史,清水河谷萧关故道,正是3000年以前,中东文明源源不断输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在此通道附近的原东亚土著居民也较早受到了中东文明的辐射。但随着商周华夏文明在中原的确立,固原-彭阳一带既是周人的大后方,也是周人防备后来的戎狄进入关中的防守前沿。周人于此布局当安排有重要亲族防守。西周时期遗存文献不多,对西周历史考证大多是通过考古来发现。彭阳姚河塬甲骨文,书写了两个人带领30个人巡查了5个地点,这就很像是边防军巡逻事件的记录。关于周穆王西游,有一说法即是从萧关出。司马迁《史记》也未能记载西周在西北方向的布局封国。由于清水河谷萧关故道的重要性,或许周人也把此通道和镇守封国都作为秘密加以隐藏,而不书于文献。

更多参考:


国新办:承认青铜文明西来、回避炎黄华夏5000年文明历史的背后

马战车起源和传播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3-人工颜料)

古埃及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4-费昂斯珠)

甲骨文“构件”的发现与发明

古埃及的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技术由来

世界彩陶文化的单一起源和传播

焊接华夏5000年文明(2):从尼罗河到长江黄河

复旦系论文:高频的Q-M120族群是华夏族和汉族形成的奠基族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