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籍香港警察轶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974字 | 阅读需9分钟
一部香港警察史,威海卫是不可磨灭、举足轻重的重要篇章。威海卫籍香港警察的故事越来越为更多的人熟知、了解,成为连接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一条重要的亲情、乡情纽带。
不知您是否留意,在一些香港电影中,演员除了说粤语之外,有很多角色还讲一口山东话,像是成龙电影《A计划》里的海盗头目,《东成西就》里张学友饰演的洪七公,《最佳拍档》里的光头佬麦嘉等。如果说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那个拿葱的大婶一句“俺是耕田的”,“俺”还不那么让人诧异的话,《新少林五祖》里那个小胖子说的那句“俺爹经常晃点俺”,“晃点”这个词确实惊着我这个山东人了。怪了,香港电影中怎么会用“晃点”(山东方言开玩笑、耍弄的意思)这个词呢。
如果您留意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4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的简历会发现,他的祖籍是山东威海,他的父亲梁忠恩上世纪初期从山东来到香港投身警察。现在香港警队中祖籍是山东的比例很多,这是巧合吗?不是巧合。北方的山东与南国的香港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吗?还真有。历史上,东方明珠的香港与千里之遥的山东威海因为“威海卫籍香港警察”这条特殊的纽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期香港警察——外籍人员居多
近现代警察制度起源于英国。1829年,英国创建了伦敦大都市警察,率先建立起现代警察制度。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两年之后即1844 年5月1日,根据英国驻香港总督府第 122 号法令,正式组建香港警队,这是世界第三支、亚洲第二支专业化、现代化的警察队伍。相比之下,中国人自己的警察事业起步较晚,1905年,清政府才正式成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
警察机构建立了,警察来源呢?香港警队建立伊始,只有28人,全部是英国退伍军人。出于对中国人的不信任,英国没有从香港本地居民中招募警察,而宁肯花高价从英国本土、印度、马来亚等殖民地招募。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方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香港岛、九龙、新界三个地方组成了现在完整意义上的香港地区。随着香港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矛盾调处等需要警察处理的事项越来越多,从英国本土和印度等地来的警察由于语言不同,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迫不得已,港英当局放松了从港人中招募警察的限制,开始招募部分香港本地居民充当警察。尽管这样,港英当局还是心存戒备,严格限制香港本地警察的晋升空间,在警队中,英国人地位最高,来自印度的锡克人次之,香港本地警察地位最低。
早期香港警察
一战之后——香港本地警察增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昔日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已是外强中干、徒有其表。在亚洲,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浪潮风起云涌。印度,这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英国殖民地此时也孕育着独立和反抗的火种。1919年4月发生的英国殖民者大规模屠杀印度人民的阿姆利则惨案,激发了印度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印度举国不分肤色、种族、宗教信仰对英国的残暴行径表示愤怒和声讨,这种情绪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印度之外的其他英国统治区域,包括香港。受此影响,港英当局对香港警队中的印度裔警察起了戒备之心,进而大量招募香港本地居民充实到警队中,由此香港警队的人员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据统计,到1922 年,华人警察数量有 595 人,占当时警队总人数的48%。本地华人警察在地利、人和、语言、风俗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处理起治安等事务得心应手,但是英国人对此不放心,他们始终怀疑这些本地警察与伦敦政府及港英当局不一条心。很快,他们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成龙电影《A计划》中的早期香港警察形象
1922年,在苏兆征、林伟民的领导下,香港海员发起大罢工,香港社会各界纷纷踊跃支持,历时56天的大罢工最终以胜利告终,沉重打击了港英当局的统治。罢工期间,港英当局出动大批警察进行武力威胁,但主要由当地华人组成的警察对工人罢工行为没有积极镇压,反而袖手旁观或假装没看见,令港英当局十分恼火。罢工结束后,有50多名警察受到扣罚薪水、降级降职甚至开除的处分。在英国人看来,印度裔和香港本地的警察都靠不住,必须迅速找到忠诚、可靠的警察来源。上哪找去呢?
威海卫——理想的港警来源地
在港英当局为警察来源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香港警察总监的胡乐甫(Edward Wolfe)向时任港督司徒拔(Edward Stubbs )提出了一个理想的香港警察招募地——威海卫。
胡乐甫
这位胡乐甫先生不光有个中国化的名字,而且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准确的说是山东胶东话、威海卫地区的方言。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位胡乐甫在加入香港警队之前,曾经长驻山东胶东地区,招募当地民众到南非金矿作工。胡乐甫的提议得到了港督的高度重视。威海卫这个地方简直太合适了,当时的威海卫与香港一样,都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1898年7月1日,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被迫租给英国,租期为25年。威海卫与香港同在米字旗下,沟通起来也方便。胡乐甫久在山东,对山东人忠诚、厚道、朴实、吃苦耐劳的品性很了解,在他看来,这是最适合担任香港警察的人选。
英国统治时期威海卫的旗帜
事不宜迟,港督司徒拔任命胡乐甫为全权代表,到威海卫去见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波兰特,商讨从威海卫招募香港警察事宜。招募警察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文化程度倒在其次,年龄在20-25岁之间,身高在五英尺六英寸(1.7米)以上,身体健康。这一条件比在香港当地招警的条件还要严格,但由于港英当局开出的条件比较优厚,报名的人不少。1923年3月,首批从威海卫集中招募的警察抵达香港。此后,港英当局又在威海卫集中招募了好几次。据统计,到1924年底,从威海卫招募的警察有275人,占香港警察总数的五分之一。
威海卫籍警察在香港勇挑重担
当时港英当局对警察按照来源进行编组,A队为来自英国本土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白人警员,B队为印度裔,C队为广东籍,D队为威海卫籍,E队为白俄裔警员。香港人习惯把警察称作“差(chāi)人”,D队俗称“山东差”。来自威海卫的警察都是精挑细选的山东大汉,不光身体结实,而且吃苦耐劳、忠诚朴实、任劳任怨、纪律分明,他们承担了许多急、难、险、重甚至是危险的任务。
1927年,港英当局在警队中组建了冲锋队,作为专打头阵的尖刀和铁拳,是警队中的精英和王牌,主要承担处置危机、镇压骚乱、押解罪犯、机动巡逻、应对突发事件等重大任务,最初入选的冲锋队员,全部为威海卫籍。冲锋队员区别于一般警察的标志是头戴白色钢盔,身材高大、头戴白色钢盔的威海卫籍警察冲锋队员在街上巡逻时威风凛凛,犯罪分子一看见“白帽子”就望风而逃。由于威海卫籍警察良好的外部形象,港英政府一些要害和重要部门,如总督府、立法局、高等法院、邮政总局、汇丰银行等部门,都由威海卫籍警察驻守,实际上同时也承担着仪仗队的作用。香港岛山顶是外籍富豪居住区,中国人不经港督特批不得居住,这些外国阔佬、富翁指定只能是威海卫籍警察才能在山顶地区巡逻。
戴白色钢盔的冲锋队,图源:《香港威海卫警察纪事》
那时候在马路上执勤的交通警察,几乎都是威海卫籍。当时香港的基础设施比较差,警察在马路上疏导交通连个交通岗亭也没有,就是站在马路当中,山东人个子高,比较醒目,车辆、行人大老远就看见了。在马路上风吹日晒十分辛苦,也只有吃苦耐劳的山东人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威海卫籍警察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勤奋好学,善于动脑。来自威海卫的香港警察谷迅昭就主持设计了香港早期的交通标识、统一车牌、道路行驶手册、确立斑马线位置等。此外,香港警察的很多专业机构和部门,如刑事记录室、指模部、处理假钞事务,都是山东人创建的。
20世纪初期,香港海域罪案频发、海盗猖獗,港英当局虽然出动驻港英军进行了多次清剿,但一直不能彻底消除海盗祸患。1930年,港英当局将清缴海盗的职责由英军转给香港警察,以威海卫籍警察为基本班底组建了香港水警队,一方面大力清剿海盗,一方面为进出香港海域的船舶护航。经过水警队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肃清了香港海域的海盗,海上安全秩序有了明显改观。
位于尖沙咀的前水警总部大楼
从威海卫招募的警察在刚录用后,要经过半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合格的签订正式合同,一般三年一续,直到退休。按照职级与岗位的不同,薪资也有很大差距,督察一级的年薪近1000港币,刚录用的警员年薪只有200多。威海卫籍警察在香港享有特别的津贴,一是海外津贴,俗称回乡费,被录用的威海卫籍警察,每满三年任期,可获得全薪休假和回乡探亲的旅行津贴。二是方言津贴,为了鼓励来自威海卫的警察学习当地方言,更好地与香港市民沟通,警队特别列支方言津贴,分为英语、粤语、客家话三种八级,通过相应的语言测试即可享受相应的津贴。
威海卫籍警察任劳任怨、勤恳朴实,工作表现都很优秀,从最基层的警员干起,大部分都能升职,担任员佐级警长的很多,但是要再往上升到督察级就比较困难,由于香港警队的高层由英国人掌握,中层是印度裔和本地人,威海卫籍警察工作能力再强也很少被提升到警队的中高层。
不同时期的香港警察制服,图源:人民网
来自威海卫的警察饮食等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有很大差异,最初警队中有专门的山东籍厨子做水饺、馒头、面条等北方伙食,现在香港有名的湾仔码头水饺,最初就是为供应威海卫籍警察所需而简历起来的。
威海卫籍警察的绝响
1930年10月1日,中英两国进行了威海卫主权交接,威海卫正式移交给中国。中国收回威海之后,对英国人留下的警察队伍进行了精简整编,有38名从威海卫退役的警察整体移交至香港警队。此后,港英当局未在威海卫集中招募香港警察,但陆续仍有不少威海卫民众以个人名义到香港报考警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香港被日军占领,有不少威海卫籍警察不愿为日本人卖命,从香港返回内地。抗争胜利后,港英当局重新接管香港,大力推行本土化政策,公职人员包括警察主要从当地居民中招募,尽管如此,威海卫籍报考警察还是有很大优势。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败后,很多军政人员涌入香港,由于谋生艰难,许多人投身警队。由于威海卫籍是投考香港警察的金字招牌,许多报考者不管来自哪里,都自称来自威海卫,为了辩明真伪,当时招录警察的一个项目就是报考人用方言读报纸,是不是来自威海卫,一张嘴就知道了。从1949年至1953年,香港警队中的威海卫籍警察突破了一千人,占到警察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也是威海卫籍警察占比的最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港英当局不可能再从威海卫大批招录警察,威海卫居民也不能跑到香港投考警察,等这一批1949年左右跑到香港的威海卫籍人员招录完,再没有较大规模的集中招录了。1956年,港英当局对华人警察重新混合编队,取消了原来广东籍警察C队、威海卫籍警察D队的编制方式。由于来源匮乏,1958年4月1日,香港警队停止招募威海卫警察,此后,“威海卫籍警察”成为历史绝响。
1956年,最后一期威海卫籍警察培训班
香港、威海卫远隔千里,都曾经被英国统治占领,有过相同的历史遭遇。三十多年间,威海卫成为香港警察的重要来源地。一部香港警察史,威海卫是不可磨灭、举足轻重的重要篇章。今天,在香港警队中,祖籍是威海的警察二代、三代比比皆是。威海卫籍香港警察的故事越来越为更多的人熟知、了解,成为连接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一条重要的亲情、乡情纽带。
主要参考资料;
[1] 威海市公安局编,《香港威海卫警察纪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8月;
[2] 刘玉党主编,《威海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 吴志强主编,《香港警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4] 刘静,《威海卫:香港警察曾经的招募地》,《档案记忆》,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