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背后的博弈:成年人之间,果然只唯“利益”是瞻!

清朝初年,为防止拥兵自重、各自为政的局面,地方兵权、财权、政权都是由中央直接掌控。但湘军的崛起,改写了这一切。

500

曾国藩

事情还得从广西太平军说起。太平军起事后,由于清政府无力拨付军饷,因此让各路地方豪强开始自筹经费、举办“团练”武装,这就使得以湘军为首的各路军队长官开始自行控制了军权

·

曾国藩对属下湘军“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加上由于战争经费多是湘军自募,独立性很强,逐步形成了下级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全军只听从曾国藩一人的管理模式,湘军实际上成了曾国藩的私家军。

·

在湘军的影响下,大清王朝权归中央、高度控制地方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此后,以湘军出身的总督、巡抚为首,他们开始控制地方的军队、财政和人事任免等行政大权,逐渐形成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尽管曾国藩无意谋反,但却开创了中国近代军阀之先例。

500

慈禧

湘军将士九死一生,攻破天京,夺下这天下第一大功。但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果实,即被裁撤。这又是为何?

·

曾国藩势大,又是汉臣,这在当时的实质最高统治者慈禧看来,简直是件夜不能寐的事,万一来一次赵匡胤那样的陈桥兵变,那还了得。所以就想尽了办法裁撤湘军、消除湘系势力影响。当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较有名也最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指派马新贻总督两江。

·

慈禧故意将曾国藩从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目的就是将曾国藩从他的大本营江南地区,调到北方、方便清廷就近控制。随后又将原本作为曾国藩下属的浙江巡抚马新贻,提拔成为两江总督。

500

电影《投名状》剧照

慈禧面见马新贻时,指示:必须要在湘军发家的两江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彻底剿灭湘军残余势力。并追查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后,太平天国的国库、天国圣库的金银财宝下落之谜,因为清廷一直怀疑,湘军抢掠了太平军的巨额财富,却刻意隐瞒不报。马新贻临危受命。

·

马新贻来到两江地区,就开始练兵,并贬抑湘军。启用了袁保庆(袁世凯的嗣父)担任营务处总管,负责长江的江防水陆军队,对湘军等散兵游勇和黑社会进行整治。袁保庆以彪悍著称,一旦抓到那些个裁撤后的湘军散兵游勇,在社会上为非作歹,往往就地正法。因此湘军势力对马新贻恨之入骨。

·

上任两年后的一天,马新贻在一次从校场阅兵结束后,竟然在重重护卫军队的团团簇拥下,被一位自称为“张文祥”的刺客当场捅死。这就是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

500

电影《投名状》剧照

朝廷派去提审此案的官员有感于“内幕重重”,因此一个个都推拉挡移,不敢认真办理此案。无奈之下,慈禧只得将曾国藩重新任命为两江总督,派他回去两江地区坐镇指挥。

·

慈禧内心很明白,她当初让马新贻剿灭湘军残余势力,但随着马新贻被公然刺杀,眼下局势表明,清廷已经无力控制湘军的大本营、两江地区的局势。并且,湘军势力遍布朝野内外,眼下看来确实已经难以撼动,即使强势如她,也只能跟曾国藩这些汉人军阀势力妥协了。

·

因此,在召见曾国藩,让他继续回去坐镇两江地区时,当曾国藩请问应该如何办理马新贻一案时,慈禧啥也没说,只是跟曾国藩说:“你到任后,要好好练兵!”

500

电影《投名状》剧照

最终,马新贻被刺杀案被潦草处理、不了了之。凶手张文祥最终被凌迟处死,并被挖出心脏,在马新贻坟前进行献祭,至于张文祥幕后是谁指使,就连慈禧也都不敢再过问了。张文祥被凌迟处死后,湘军将士倒是感慨不已,他们纷纷公开宣称说“张文祥真是个英雄”。

·

不仅如此,在湘军势力的支持下,部分被授意的文人甚至马上动笔,将“刺马”案改编成戏剧进行演唱,并在剧中污蔑马新贻是个无耻小人,是因为侮辱了张文祥的拜把兄弟曹二虎的妻子被杀,这也就成了后来我们熟知的电影《投名状》的主体剧情由来。

500

电影《投名状》剧照

曾国藩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孔子、孟子的学问是深入骨髓。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曾国藩家书》可以看见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十分的浓厚,那种忠君爱国的理念可以说植入了曾国藩的血液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追求,他的功成身退成为了名臣的典范,被后人称“千古第一完人”。

如果曾国藩推翻了清王朝,那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曾国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知道、认识、评说的曾国藩、曾文正公了。

·

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那些因他而起的后代军阀,由湘军分出的淮军,由淮军领袖李鸿章而栽培的袁世凯练出的新军,由新军而分化出的一大帮大大小小的北洋军阀,真可谓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北洋时期,各路军阀为了一己之利相互混战,给中华大地带来的深重灾难,真是罄竹难书。这是“始作俑者”的曾国藩所预料不到的,同时也更加反衬出他的非凡个人魅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