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1945年,如何用高档产品毁掉一个新生国家的轻武器体系?

作为自己也运营着问答栏目的人,有事没事就会感受到人类脑洞之巨大。“某一时期最好的某类武器是啥”,已经是其中颇为常见的一类;而河马每天必看的“马尾辫大佬”伊恩·麦考伦的《被遗忘的武器》栏目里,也会定期遴选其栏目赞助者所提问题作回答。其中就有一个“某一时期最好的某类武器”类似,却相当另类的问题。

问题:

It' s 1945 and you are the head of newly-independent nation' s ordnance department, in charge with choosing from all the world's small arms to equip your army. 

But, you are a traitor! What are the worst, most expensive or least compatible infantry weapons you could choose?

可以说,在but以前,是个很寻常乃至无聊的问题——“假设在1945年,在一个二战后新成立的国家里,你是该国军械部门的首脑,负责从全世界的各类轻武器中选购型号,制订一套军队的轻武器体系。”

但是,其实你是个叛国者!所以你会选择哪些性能最差,价格最贵,或者体系匹配最糟糕的武器呢?”

视频中还提及,这个国家名字叫艾尔伯尼亚(Elbonia)。

500

▲先给艾尔伯尼亚做个“国旗”好了

显然是个挺欧洲的名字(甚至让人往阿尔巴尼亚那边想)。从伊恩给出的答案中来看,艾尔伯尼亚在设定上也是个能在国际关系中到处混个脸熟,购买武器很方便(利于大国拉拢)的“好地方”——至少不像我们要在艰难中自力更生。那么,获得了“方便”的益处,就可能因为“太方便”被人坑死。

在轻武器这种容易让人产生“枪有什么难的,我也懂”、“某型号枪械/某类弹药/某个特性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的领域,轻武器体系建设的问题自然要比单一武器装备性能更好玩;更何况这个问题不仅在方向上是“反其道而行之”,更要求事情不能做得太明显——得掩盖自己的叛国者身份。

作为研究老枪的大佬,基于又要破坏“艾尔伯尼亚”部队战斗力、又要保证样子上过得去这两个看似互斥的要求,伊恩选择了一套在二战中明确存在、还都较为广泛使用过的轻武器,整套方案包含手枪、步枪、冲锋枪和机枪。

500

▲伊恩的反应:这问题太有乐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属实是个妙人。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更得有丰富雄厚的轻武器发展史知识不可。

伊恩给出的答案,可以说挖了一个大坑,且非常缺德:

手枪:毛瑟M1932/M712全自动手枪,使用7.63×25mm毛瑟手枪弹;

冲锋枪:瑞士Lmg-Pist 41/44冲锋枪,使用7.65×21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

步枪:瑞典M/40步枪(或德国G33/40山地部队步枪),使用8×63mm M/32全威力步枪弹。

重机枪:捷克ZB-53重机枪,使用8×63mm M/32全威力步枪弹。

轻机枪/轻型全自动武器:美国/FN BAR,使用8×63mm M/32全威力步枪弹。

500

▲姑且用瑞典军队的形象,来代替这个“艾尔伯尼亚”吧

这套武器选择的本身,打眼儿一看那真是挑不出毛病,动辄就是大厂、名牌产品。然而毕竟任何武器都存在性能上的妥协之处,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实属常态,当“巧妙”地把这些武器的不足组合起来时,诸多问题就会凸显。下文将在简介这一系列武器的同时,依照“表面说辞”与“内心坏水”顺序解释原因。

手枪:毛瑟M712型全自动手枪,使用.30毛瑟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

500

▲毛瑟M1932/712型全自动手枪

简介:这种手枪,我们中国人当然是非常熟悉的。在旧中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国际社会装模作样搞了个禁运——获取步枪、机枪、冲锋枪等军用武器比较困难,而毛瑟“盒子炮”作为手枪,属于自卫武器,则堂而皇之溜了过来。

500

▲右手所持盒子炮锉掉准星,防止钩挂,便于快速出枪,以指向射击为主

“盒子炮”弹容量大,枪管长,弹药强,半自动(后来还有全自动能力),非常适合在近距离作为突击武器,因此在中国得以流行。而西班牙厂商先于毛瑟开发出全自动型号,也堪称“同人倒逼原作”的经典故事。

500

500

▲欧洲人:这枪上跳好厉害不好控制

中国人:那让它帮我打扇面

此为电影《智取威虎山》截图

以偏转姿势握持这种手枪,利用其枪口上跳打出扇面扫射,是这种手枪在中国延伸出来的特殊应用射击技法。

500

▲7.63毛瑟手枪弹,使用这种弹药本身倒并无恶意

说辞:将毛瑟M712选为艾尔伯尼亚的手枪,理由是作为自卫武器、需要强大的火力,而全自动的冲锋手枪、的确在火力上优于一般的半自动手枪。

坏水:作为早期的自动手枪,毛瑟手枪重量大、体积大、价格昂贵,枪口上跳明显,射击技法不易掌握,需要以枪套安装在握把上作为枪托使之转变为手枪弹卡宾枪、才能提高其作战效能。

500

▲安装枪套枪托的全自动盒子炮

冲锋枪:瑞士的Lmg-Pist 41/44冲锋枪,并使用.30鲁格子弹(也称7.65×21mm派拉贝鲁姆)。

500

▲Lmg-Pist 41/44,40发双排单进弹匣,因为弹匣在右侧,也经常被士兵吐槽

这种冲锋枪,即使在一众“间战”期间精工细作冲锋枪里,也堪称极限。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爆发前的1940年,考虑到紧迫的纳粹德军入侵威胁,瑞士政府展开了对冲锋枪的选型。

这种冲锋枪,是伯尔尼兵工厂(Waffenfabrik Bern)设计师阿道夫·富勒尔(Adolf Furrer)的作品。相比选型时强大的竞争对手SIG(有一系列很成功的MK系列冲锋枪),Bern厂从未生产过冲锋枪,但是当时瑞士军队的轻机枪LMG 25是由该厂生产的。

500

▲Lmg-Pist 41/44是上方LMG 25轻机枪的缩小版,轻机枪的弹匣位于右侧,正好方便副射手工作——但是冲锋枪是单人使用的,大多数右手习惯者会很不习惯横向弹匣在右的设定

500

▲LMG 25轻机枪

富尔勒极其醉心于肘节闭锁,加急赶制出了本厂的冲锋枪方案——更有意思的是,他还促成了Bern兵工厂,战胜拥有现成产品、且已有成功订单的SIG而摘得了这一订单。

500

▲富勒尔:人脉关系是型号竞标的一个因素,不爽不要玩,以及——谁叫SIG的产品太丑了呢?

人脉广泛、手眼通天的富勒尔,反复游说自己设计的冲锋枪“精度更高、重量更轻、可靠性更好、更加易于维护”,最终成功上位成为瑞士军队的新型冲锋枪。

500

▲笔者觉得SIG的MK系列冲锋枪外观其实挺正常的......以及当时的SIG也是纯瑞士公司,所以MK系列也相当复杂,是延迟开锁自由枪机原理的冲锋枪——这种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枪管长度达到普通冲锋枪的2倍、以提高精度

Lmg-Pist 41/44为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肘节闭锁,却依然只是一种冲锋枪,重量高达5.2kg(可以说存在就是错误),而且射速很高,达到900发/分钟——前文提及其在宣传中号称的精度更高、重量更轻、可靠性更好、更易于维护,全是谎言。

500

▲拉机柄与快慢机的位置

500

▲仅有的好处就俩——复进簧很短,机匣很短

500

▲枪管与枪机组件

500

▲肘节动作示意

500

▲配套的携行具:三联装弹药盒2个,金属身、皮革盖,帆布颈带

500

▲以及这种冲锋枪专用弹药携行具里有金属扁簧,可以将弹匣夹住,防止弹匣撞击盒体发出噪声,以及产生了拔出弹匣(40发弹匣本身很长)相当费力的副作用——你用个帆布弹匣包不行吗!

作为“工匠精神”产物,这种冲锋枪,零件加工工艺非常精湛,结合极为精密——结果自然是生产速度慢如乌龟(从1941年到1946年总共才生产了约9700支),而且在野战条件下尘沙漫天,极易出故障,且极其难以维护,导致瑞士军队里,只有在永备要塞工事里头的这种室内守备部队,才会用这种冲锋枪……

1944年,瑞士人终于受不了了,去找芬兰人买了“索米”冲锋枪的生产许可,生产MP43/44冲锋枪(你看瑞士人连找个备胎都很有范)。最终没产到一万支的Lmg-Pist 41/44,造价自然极为高昂,如果换算为2018年的美元币值,这种冲锋枪的成本超过5000美元一支

500

▲.30鲁格弹药,也就是7.65×21mm派拉贝鲁姆弹药

还没完,伊恩的计划是艾尔伯尼亚军队装备的Lmg-Pist 41/44使用.30鲁格弹药——这种弹药本身性能并不差,而且瑞士人还非常喜欢。既然瑞士人有Lmg-Pist 41/44的生产线,也很喜欢.30鲁格弹药,如果艾尔伯尼亚进口这款冲锋枪并要求用这个口径的弹药,瑞士人不会拒绝。

500

▲瑞士鲁格手枪,图中为M1906/29,用的就是.30鲁格弹药

说辞:精致美丽的瑞士工艺,难道你不欣赏么?Lmg-Pist 41/44不是一把枪,而是一种艺术品!瑞士枪配瑞士弹,珠联璧合!

坏水:光这冲锋枪一个型号所需要的花销,就应该能让艾尔伯尼亚军队直接破产——这是伊恩本人说的;而该枪用的.30鲁格弹药和上文手枪用的.30毛瑟弹药,这两种口径、外形类似(均使用无底缘瓶颈弹壳)却不通用的手枪弹,是后勤与战场使用的双重灾难。

500

▲托卡列夫-毛瑟-鲁格三种.30级口径手枪弹的对比,祝艾尔伯尼亚后勤部门好运,以及在夜暗、紧张时装弹的艾尔伯尼亚士兵好运

选用瑞典的M/32型8×63mm弹药,作为艾尔伯尼亚军队步枪/机枪的标准弹药。

简介:这种弹药是量产列装的所有全威力枪弹里最强的,相当于美国.30-06(7.62×63mm)弹药的强装药版本,以配套步枪的609mm枪管发射,可以将150格令(9.72g)重的标准弹头推到930米/秒的惊人初速,枪口动能达到4203焦耳。即能把全威力弹打出小口径弹的初速,动能是小口径弹药的2倍还多不少。

500

▲左侧为8×63mm弹药,右侧为作为对比的7.92×57mm毛瑟步枪弹,看着就强一截

瑞典人原来用的弹药是6.5×55mm弹药,是全威力弹药谱系中口径较小的类型,后坐力较小,射击感受舒适。那么他们是怎么会在二战前夕,突然一下子走上传统步枪里的大威力极端路线呢?

500

▲8×63mm弹药几个弹种弹头的剖面,的确非常专注穿甲体的设计

根据瑞典网站Gothia Arms Historical Society in Gothenburg Sweden(gotavapen.se)的说法:1939年,瑞典进口了5000支Kar98k步枪,弹药被命名为patron 8 mm m/39(其实都知道还是7.92mm),而Kar98k也被命名为Pansargevar m/39或简称为Pvg m/39(反坦克步枪M/39)。

他们很快发现Kar98k无法实现反坦克步枪的目标,就将这些Kar98k步枪进行修改,以适配较老但是更加强大的专用机枪弹M/32型8×63mm弹药,并将步枪命名为Pansarvarnsgevar m/40(反坦克步枪M/40),因为弹药太庞大,导致这些步枪的弹容量从原本的5发变为4发。

说辞:一种强大步枪弹药,远射性能一流,用在机枪上打打轻装甲目标也行、用来防空也可,甚至能进行古典的曲射射击。

坏水:这种弹药实在过强,导致后坐力非常惊人,在栓动步枪上基本没法打准;而在全自动武器上,它会导致枪管迅速升温、而无法进行持续射击。

步枪:瑞典M/40步枪,使用8×63mm弹药。

500

▲基于Kar.98k的形制,枪管长度609mm,算是卡宾枪了

简介:Kar98k发射8×63mm弹药的亚型,是瑞典机枪班组人员装备的步枪,主要是与瑞典的机枪通用弹药,并且要执行反坦克步枪的角色。其特征是枪管长度比Kar98k的600mm略长,为609mm,因为弹药实在太强,还配备有制退器。

500

▲M/40的制退器

500

▲还曾经试验过另一种胡椒瓶制退器

根据伊恩的说法,全军装备的步枪最好能使用更加短小轻便的毛瑟步枪型号,比如G33/40型山地步枪。

500

▲山地部队用的毛瑟G33/40步枪,枪管长490mm,以短小轻便著称

说辞:经典的毛瑟枪机可靠优秀,而且基于“二战教训”,步枪实际作战距离较近,最好能进一步截短、变轻,使之“便于携带”,多贴近战场经验啊!

坏水:量产的最强全威力弹弹药+尽可能轻量化的毛瑟步枪,将导致这种使用威力巨大8×63mm弹药的步枪发射时火光巨大,极易暴露目标,且可感后坐力极大,难以使用。

500

▲就算是标准尺寸的瑞典M/40步枪,要想用好它,除非艾尔伯尼亚军队步兵人人都有伊布这大体格子......巧了,瑞典人伊布正好是巴尔干移民二代

机枪:捷克ZB-53重机枪,并使用8×63mm瑞典弹药。

500

▲射击中的ZB53

之前文章中提到过这种机枪,本身重19kg(也有空重21kg的说法),三脚架重17.5kg,非常笨重,内部构造复杂,射速可调,为500、800发/分钟。

500

▲ZB53/vz.37重机枪

500

▲射速调节器打开(上图)、关闭的状态,打开时可以将射速提升到700-800发/分钟

说辞:捷克造轻武器品质有口皆碑,各方面性能非常均衡,可以快速更换枪管,可以调节射速;使用与步枪相同的8×63mm弹药,简化后勤、方便补给;前面说了这种远射性能极好的弹药适合给机枪使用,并且能用来防空甚至曲射。

坏水:其实二战中的重机枪都相当不错,硬要找问题就得找个问题最大的——笨重。ZB53极度度笨重,严重拖慢步兵部队的行动速度;另外其射速变化机构过于复杂,容易导致武器故障。

还有,其“自行车把”式握把,使其无法在紧急时抱起来进行腰射,笨重+握把设置的“双保险”,能够严防艾尔伯尼亚的部队获得“紧急兼职轻机枪”。再就是8×63mm弹药的老问题:过强的弹药会导致机枪枪管升温速度太快,降低寿命。

轻机枪/轻型全自动武器:BAR,同样改用8×63mm弹药。

500

▲经典的M1918 BAR勃朗宁自动步枪

简介:“步枪、机枪合一”构想失败的早年经典案例,后来主要作为轻机枪使用,也随着美国大兵的脚步出现在世界各地。作为一种一战时期设计的武器,其思路是相对过时的,虽然在美国和欧洲分别出现过“监控者”、wz.28等改进型(主要是增加小握把,提升全自动射击时的控制能力,降低射手疲劳),但美国大兵在二战中使用的M1918A2还是相当落后的状态。

500

▲“监控者”R80(Monitor)

500

▲瑞典Kg m/21,和Kg m/37均使用6.5×55mm弹药

说辞:美国大兵认证、诞生于一战风靡于二战,朝鲜战场上双方也都用着,可谓饱经战场考验。而且再怎么说它也的确是作为全自动步枪来开发的,改为8×63mm口径之后劲儿更大,可以打击远距离目标,可以防空,可以降低后勤补给的压力。

坏水:首先这是个备用方案(1945年新成立的国家,未必意识得到班组自动火力的重要性),如果没被人发现,就连BAR都不给。如果艾尔波尼亚上层有人意识到缺乏轻机枪/突击步枪这类轻型全自动武器的话,就把这个BAR的8×63mm方案推出来——充分发挥“叛国者”本色,拿弹药通用化为借口,避开真正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突击步枪。

当然这还不算完,要想一坏到底,不仅不能改变仅有20发弹匣这种现状,还得想办法取消掉BAR的两脚架(说辞很好忽悠,减重嘛)——如果取消两脚架这事儿被人质疑的话,那就保留脚架,继续打着减重的旗号尽可能减轻BAR的重量:比如不提供快速更换枪管的能力。

500

▲毕竟瑞典的Kg m/37是有快速更换枪管能力的,设定里艾尔伯尼亚步枪/机枪弹药是来自瑞典的,必然跟瑞典轻武器行业接触密切,所以得变着法子才能坑下去

没有脚架,或者有脚架也太轻,就导致无法以武器本身重量抵消后坐力,全自动射击难以控制;而没有快速更换枪管能力,8×63mm这种过强的弹药会导致枪管升温太快,无法持续射击,计划通!

如果这么折腾成功的话,大可以祝“艾尔伯尼亚”在冷战期间局势紧张时好运了。

尾声

本期文章,主要是把一次有意思的洋问答翻译过来。同时也是借此机会说明:轻武器从来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任何一件武器本身,都是各种性能、各个要素妥协共存的结果。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发展其轻武器体系时,一定要记得“博采众长”并“货比三家”,而不能自以为是的将某种、某几种轻武器视为“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并“按图索骥”。否则,即使并没有这么个高级“叛国者”在主动搞破坏,也可能因为一时偏执,或者在生产厂商施展手段的影响下,导致装备了“看起来很美”但“用起来很糟”的武器。

500

▲革命战争不是打游戏,体系那是必须要认真考虑的

而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必然是探索并形成一套符合军队自身的轻武器体系,并建立健全国内的轻武器生产能力。

PS:以二战技术为标准,最好的冲锋枪就是PPS和M3A1,“间战冲锋枪”的奇技淫巧啊,果然就是来搞笑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