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房改,再来一场“四万亿”有用吗?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密集发文为当初的“四万亿”正名,就以往经验判断,说明新一轮“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即将来了。但在不进行房改的前提下,再来一场“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个人对其负面效应非常忧虑。

 

2008年“四万亿”开启的基建周期退潮,我国GDP增长率从2010年的10.64%、2011年的9.55%,直接掉到2012年的7.86%,此后GDP增长率再也没有超过8%。2015年再一次不得不“大水漫灌”,到了2019年底就开始争论要不要保6,最终GDP增速差不多又掉两个台阶。如果今年再来一次不得不“大水漫灌”,可能3-5年后GDP增速又要再掉两个台阶,到时争论的估计就是要不要保4了。

 

当年林毅夫先生论证我国以8%增长率还能增长20年,结果很快我国GDP增长率就掉到8%以下,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过8%以上。后来人们也就渐渐不再提这个梗了。实际上真是林毅夫先生错了吗?

 

并不完全是。而是2008年“四万亿”匆忙上马,没有配套房地产制度改革,给“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构成的房地产“铁三角”堆积了太高的风险,国家层面为了避免房价大跌引发系统性风险,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通过“大水漫灌”救场。后果是高房价带来一系列严重危害,虚耗了太多的增长潜力。

 

这么多年了,高房价的危害可谓尽人皆知。

 

1.  居民杠杆过快上涨,堆积系统性风险;

 

2.  房价上涨顺周期性诱导居民过度买房,信贷资源严重错配;

 

3.  消费受抑制,社会总需求不能支撑企业的产业升级;

 

4.  实体经济成本不断抬升,产业链外移压力巨大;

 

5.  阻碍包括房地产业自身在内的几乎所有行业投入科技研发;

 

6.  高房价负面效应外溢,诱发生育率下降、年轻人逃离实体制造业、增加社会焦虑等诸多社会问题。

 

以前居民可支配收入还能高速增长,有些年份甚至可以增长高达13-14%左右,房价即使暴涨,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还能匹配,因而高房价的危害还可以掩盖。

 

现在呢?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连下降,最新一年已经掉到6%以下。在不进行房改的前提下再搞“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可能短期内很有用,但潮退的周期绝对要比上一轮早得多,退的程度也狠得多。

 

500

去年下半年争论要不要保6,其实就是2015年“大水漫灌”退潮以后的问题集中爆发。要不是2019年上半年“房住不炒”有所放松,走了一波“小阳春”,退潮的时间点会更早。当然对于“小阳春”的负面效应,国家层面根本承受不起,7月31日不得不对外宣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结果没过三个月,疫情还没发生,2020年地方债就要提前发行,去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对于货币宽松或者财政扩张的渴求,连撑到2020年开年都等不及,可想而知情况有多严重。

 

这么计算,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不得不“大水漫灌”开启“四万亿”,到了2015年不得不“棚改货币化”再一次“大水漫灌”,间隔7年。

 

如果2020年因为疫情冲击,再一次不得不开启新一轮“四万亿”之类的“大水漫灌”,那就是距离上一次不得不“大水漫灌”只有5年。等差数列,下下一次不得不“大水漫灌”是不是就是3年后?

 

现在遭遇疫情冲击,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如果不能做出正确决策,上边看似荒诞的等差数列,还真就不会只是开玩笑。

 

为什么会这样?

 

追溯原因名义上有两个,实际上只有一个。名义上的两个原因,一个是互联网革命,另一个是高房价。

 

其中互联网革命是科技进步,不能成为原因。所以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国现行房地产制度存在根本缺陷,人为制造出来的危害——高房价。

 

高房价不断虚耗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阻碍一切救助手段发挥效用。尤其当前要是在不进行房改的前提下,再搞“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会进一步放大高房价的危害,到时不仅不会带来正面收益,反而只会加重疫情冲击带来的严峻形势。

 

1

现行房地产制度的根本缺陷

 

说清一切道理之前,我们必须得理清楚现行房地产制度存在的根本缺陷究竟为何。

 

一是土地招拍挂制度制度是一切问题之源。原国土资源部2002年11号令规定,住宅用地出让必须经过土地招拍挂,由此开启我国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房地产制度格局。然而,土地招拍挂制度让地方政府取得垄断利益的同时,也因为配套制度不健全,同样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

 

土地招拍挂制度只能让地方政府从土地当中获得一次收入,没有后续的续期收入。如果行情不好,地价卖低了,地方政府的亏空就会很大,即使行情好,地价当时卖的很高,但一旦后续房价暴涨,带动地价升值,地方政府仍然是卖一块地亏一块地。

 

比如2009年前后,某三线城市缺钱,将一块46万平米的超大地块拍卖出让,当时楼面价1000元每平,在当时价格已经不低了。但到了2019年,该地块周边新出让土地,楼面价已普遍升到6000元每平。由于该三线城市当初出让地块过于巨大,开发商开发了近十年,到2019年仍有四宗小型地块没有开发,但由于土地使用权早已出让,地方政府已不可能再取得土地增值收益。所以对比原有地块出让价格和现在同等位置地块出让价格,以容积率3.9计算,截止2019年,仅该一宗地块,该三线城市直接损失土地收益就有90亿左右。即使因为容积率过高,实际拍卖价格可能低一点,但总体损失也不会比90亿少多少。

 

对于一个一年只能卖100亿左右的强三线城市来说,这么大体量的土地收益亏空,其只有通过不断拍卖新的地块才能得以弥补。

 

还有,伴随这几年热点城市用地指标紧张,拍卖地块多来自旧城区,拆迁成本太高,地方政府如果不能在新一轮的土地拍卖当中把地价拍上一个新台阶,其“拆迁→卖地→再拆迁→再卖地……”的杠杆游戏就赚不了钱。

 

个人问过一位干了十几年拆迁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个人总结,近年来每一轮拆迁过后都要有10%-15%的家庭永远买不起房。

 

他解释其中原因,认为每一轮拆迁过后房价必然上涨(主要是棚改货币化人为制造房地产刚需集中买房,带动其他刚需恐慌性抢房,进而强力推动房价上涨),但拆迁家庭本身房子的面积有大有小,产权性质也多有不同,有些家庭即使加上一些拆迁补偿,也会因为房价过快上涨,进而永远买不起房。

 

或者拿到房票或者补偿款以后,觉得还能再等等,看看房价可能降一降,结果没有等到房子下降,反而等到了房价暴涨,最后永远买不起房了。

 

这种残酷现实教育老百姓,碰到拆迁,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造成我国的土地出让收入增长,土地出让支出也随之增长,形成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支出基本盈亏相抵的局面。

 

500

可以这样形容我国地方政府的拆迁局面:拆迁成本高地价高房价高老百姓买房负担重拆迁成本更高房价更高老百姓买房负担更重拆迁成本更更高房价更更高老百姓买房负担更更重……恶性循环、不可逆转、无法停止。

 

正是基于此,那位基层干部经过多次计算,他发现自己近几年亲自参与的拆迁地块,地方政府都没有赚到钱。

 

经过分析,主要是“房住不炒”以后,他所在城市的房价没有如西安、苏州、南京、杭州、合肥之类那样继续快速上涨,因而地价上不了新台阶,拆迁地块又多是棚户区,拆迁支出基本抵消卖地收入,拆迁赚不到钱就很正常。

 

地方政府拆迁赚不了钱,但支出又刚性,结果就是不得不加码拆迁,通过拍卖新的地块不断向城市边缘扩张,带动周边地价上涨,人为繁荣房地产交易等多种手段,刺激本地GDP增长,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维持地方政府杠杆不致断裂。

 

所以别看这几年地方政府拆迁拆的热闹,但因为土地招拍挂制度,地方政府只能从土地当中获得一次收入,没有续期收入,决定了除了个别招商引资成功,产业实现升级的城市,其他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只能留下一堆钢筋水泥混凝土,炒高虚假GDP数字,其他没有留下任何家底。

 

越穷越卖,越卖越穷。

 

全国上上下下,除了深圳、上海这类财政充裕的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产业升级比较显著的二三线城市,其他城市都是如此。

 

就个人意见,国家将来对地方进行GDP考核,不如将房地产GDP数值从地方对外公开的GDP数值当中剔除。没有续期收入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对于地方政府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就不值得统计。这样才能倒逼地方主政者更加着力打造实体经济,而不是炒地皮,搞虚假GDP繁荣。

 

二是预售制度放大开发商杠杆。预售制度是指开发商在没有把房子建成之前,其可以通过预售制度把房子卖出去。

 

但由于2008年“四万亿”开启的基建周期在2010年、2011年前后到达顶部,其后断崖式下落,房地产随之转入跌势,一大批中小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纷纷跑路,留下一批烂尾楼。从那以后,各地加强监管,开发商卖房子的预售资金多留存于监管账户,开发商先期建房子的资金投入,由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和民间借贷,更多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内部员工参股等方式解决。

 

政策是很有必要,但也加重了开发商的杠杆风险。尤其在与银行利益捆绑的前提下,风险进一步增高,一旦房价大跌,开发商在建在售的房产卖不出去,引发开发商倒闭潮,势必将严重冲击银行等金融机构。

 

2012-2013年前后,一大批中小开发商倒闭,非吸、集资诈骗类案件集中爆发,不少地方的首富、次富都被以非吸、集资诈骗等罪名送进监狱,时间还没过去多久。

 

三是房贷制度放大居民杠杆。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稳定自身的杠杆,会想尽一切办法稳住地价,官方用词就是控制推地节奏,民间用词就是“饥渴营销”。通过与开发商合谋,共造“地王”,诱发买房焦虑,逼迫刚需进场接盘。于是通过一轮轮的房价暴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将杠杆转移到居民部门。

 

问题在于,2008年“四万亿”强行续了一波之后,到了2013-2014年前后,房地产市场又不行了,于是2015年棚改货币化登场,通过央行的不得不“大水漫灌”,帮助“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构成的房地产“铁三角”又续命了四年。

 

结果四年时间个人房贷增量高达15.89万亿,占了30万个人房贷存量数字的一半左右。政策面发现需要防范重大风险,于是提出“房住不炒”,但这种人为压制市场需求的行政政策,只要稍不注意,立刻就是“小阳春”。或者说,地方政府就是在等着“小阳春”到来。

 

像合肥市就是在2019年上半年“小阳春”那段时间,将从2017年以来一直限网签的大量高价房集中入市,短时间内,住宅均价从1.4万元每平上涨到1.7万元每平。实际上,合肥市的住宅均价早已突破1.7万元,但因为“房住不炒”盯着,合肥市不敢将大量高价房网签。因为只要不网签,上面也就假装不知道。

 

其后再用低价安置房对冲高价商品房,用周边三县房价对冲市区房价,抹平房价涨幅,数据编的好看,上边也基本认可了合肥市的住房调控成果。实际上这几年,合肥市2万元以上楼盘在普遍增长,遍地开花,上涨的态势还是很明显的。

 

这么干的城市不只合肥一家,只要房价在不断上涨的城市都在这么干。所以“房住不炒”也不是说房价一点不会涨,而是“房住不炒”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上边也不会怎样。

 

这种情况下,主要城市房价基本上都会保持每年7-10%左右的涨幅。“稳房价”也以此自傲,对外宣示成绩显著。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国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是很高的,我们就是假定房价折算下来每年上涨7%,看似不高,但因为房贷基数很大,再加上利息放大杠杆,房价每年上涨的绝对值,基本上都会远远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值。

 

所以“房住不炒”这几年,我国还是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家庭买房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一套房子100平米,去年300万,今年上涨7%,那就是321万,增量21万,再通过房贷利息放大,增量可能就在30-40万之间。而我们国家哪些家庭的收入一年可以上涨这么多钱?2019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才42359元(农村家庭已经跟房价沾不上关系),名义增长7.9%,三口之家一年才能增长1万元左右可支配收入,与房价涨幅对比,绝对值上边差太多了。

 

即使计算房贷,但房贷本身基数在那里,首付100万,贷款200万,按照目前4.65的五年LPR不加点,30年期等额本息每月还贷也在10312.74元,20年期等额本息每月贷款更是高达13088.88元。依照我国银行房贷的审批制度,30年期还贷,家庭月流水得超过20700元,20年期还贷,家庭月流水得超过26200元。迟买房一年,每月房贷又得多交1400-1700元左右,一年就是1.68-2.04万元。有多少家庭可以承受得了?不能说买房以后,其他消费都不要了吧?而且一旦背负房贷就是20年、30年的事情,压力有多大?

 

所以对于我国国情来说,房价就是按照“房住不炒”预想的“稳房价”,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买得起的。而且越迟买房,家庭就越痛苦。

 

关键在于,房价还不能降,一旦房价下降,居民就会延迟买房,房地产市场就会严重萎靡,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的杠杆就会承压。

 

一旦房价大跌,背负了高额房贷的居民搞不好大面积弃房断供,30万亿个人房贷存量集中逃离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让银行系统直接系统性崩溃。

 

另外还有大量的房抵经营贷因为抵押物贬值,或者失去抵押物,被大面积要求追加抵押物,结果抵押不能,大面积资金断裂、破产倒闭,不论对企业,还是银行,又都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我国现行房地产制度的根本缺陷,土地招拍挂制度是问题的一切根源,地方政府出让一幅地块,只能获得一次收入,没有后续的续期收入,收益无法跟随土地价值的增长而增长,只能通过不断将地价卖到所能卖出的最高价,以弥补无法取得土地增值收益的亏空。

 

一般来说,地价÷容积率=楼面价,楼面价×2=房价。地价高,房价就高,房价高,开发商的杠杆就高,进而居民的杠杆就更高。就国家层面,卖的房子越多,整个国家背负的债务也就越多。

 

加上现在除了一些人口流入城市,其他城市不棚改,几乎没有正常的房地产需求,决定了房价的高不是真正的高,缺少内在的科技含量加持,是泡沫,与真实价值差距太大。这种情况下,许多城市的房价处于高位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更多依靠棚改等手段人为制造出来的房地产需求强行维持。

 

对此,国家层面为了避免房价大跌引发系统性风险,不得不通过一次次的“大水漫灌”强行救市,维持住高房价。实在是现行房地产制度下,不死保房价是真不行。

 

2

高房价伤害一切救助手段

 

疫情当前,冲击最大的是需求侧,更多改革需要在需求侧发力。尤其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个体工商户、线下实体经济、规下工业企业这类非公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最大,最需要政策在需求侧发力。

 

前些日子还有争论要不要发现金或者消费券,现在基本都不再争论了,因为现在多个不同能级的城市都在干一件事情,发消费券。如果没钱发消费券,也都是领导干部带头下馆子、逛商场,意图通过扩大内需,救助对于就业、居民收入至关重要的个体工商户、线下实体经济、规下工业企业这类非公经济。

 

500

但个人认为,个体工商户、线下实体经济、规下工业企业这类非公经济遭遇的困难处境,并不完全是疫情冲击造成的,认为只要帮助他们扛过疫情的冲击他们就会活下来,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需求侧,他们已经持续多年受到互联网革命和高房价的双重夹击,本就处于生死边缘,这次疫情冲击不过是压死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问题提前集中爆发而已。

 

再换一个角度,现在只要到大街上,凡是本地化需求高的行业,基本上都已经有了较好的恢复,比如下馆子。凡是线上冲击严重,或者居民非必须消费行业,基本都还是依旧非常惨,比如各类衣物家电消费。汽车倒是好上不少,但是否可持续有待观察。与此同时,报复性买房在一些热点城市上演,而且好卖的还都是一些豪宅。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就与互联网革命和高房价两大因素有密切关系。

 

更进一步说,我们面临的情况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我们要在互联网革命不断重创线下实体经济,以及高房价抬高社会总和成本、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扩内需、保就业。

 

其中互联网革命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我们不可能倒回到实体店时代,我们只能适应互联网革命的冲击。而且互联网始终有其不可解决的弊病,胖东来这类线下实体经济也能证明,线下实体经济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就国家层面,不存在削足适履,专门打击互联网线上经济,以“拯救”线下实体经济的道理。

 

反过来,高房价才是我们人为制造出来的危害,而且危害还很严重。当前政策面救助经济的诸多应对举措,都因为高房价,或不可持续,或推进缓慢,或效用乏善可陈。

 

比如各地都在实施的消费券,高房价会打击消费券的外溢效应和后续效应。不管是基于消费券多从电子渠道发放的现实,还是从需求刚性的角度出发,中青年群体都是中签使用消费券的主力。

 

但中青年群体当中除了一些买房早,暂时没有换房焦虑的家庭,其他家庭即使中签消费券,也不可能配比很多现金,该节衣缩食还是会节衣缩食,消费券的外溢效应会被抑制。此类家庭也不会因为用过一次消费券,后续就会继续消费,只要高房价不解决,此类家庭的钱更多还是攒首付、还房贷,以及将钱用于孩子教育等其他支出。

 

比如新基建“新基建”这段时间热度不那么高了,主要是“新基建”真正体量没有那么大,如果不能强刺激房地产,救急效果也不会那么强。再加上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揭不开锅,搞“新基建”也没钱,就等着上边放水,可谓嗷嗷待哺。但如果强刺激房地产,居民杠杆会在短时间内到达极限,刺激效果没来,可能经济危机演化成为政治危机要先来了。

 

再就是都市圈建设,这个倒是涉及房地产,推进户籍人口进城,实现经常居住地落户,本质上就是在为房地产市场培养接盘的“韭菜”。可问题在于,仅仅给一张不值钱的集体户口,然后拿到房票,能有多大的吸引力?该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进不了城的还是进不了城。

 

至于意图通过现行“租售同权”解决中青年的住房困难,只能说别重大误判,给全社会带来严重政治危机。现行“租售同权”制度,比现行房地产制度更能盘剥中青年群体,大力推进现行“租售同权”制度,后果会比现行房地产制度更可怕。以后专门阐述。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互联网革命和高房价趁着疫情,在合力“绞杀”个体工商户、线下实体经济、规下工业企业这类非公经济,政策面能够动用的所有手段,其效用也都被高房价一一消解。

 

换句话说,在当前背景下,不房改,再搞“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那不是救命的,那是送命的。

 

3

四万亿只会萎缩内需

 

不房改,再搞“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不仅不会激发当前最为需要的“扩大内需”,反而只会萎缩内需,进一步伤害经济。

 

我们把有可能“扩大内需”的居民群体,按照年龄段一一摆出来讲清楚,事情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首先是2016年以后买了房的家庭,按照工信部划分,我国产业链目前更多处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决定了相当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很难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高额的房贷支出刚性,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将长期得不到释放。

 

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在当地五线小县城已经是中高收入家庭,也因为在2018年前后买了房子,最近交房了,连2万块钱的拿房钱都没有。因为收入都去交房贷、还车贷了(车子买的极其便宜还是贷款的),家庭其他消费受到严重抑制,再加上后续的装修费用、孩子教育费用,消费能力可能未来十年都不会改观。

 

其次是在城市没有买房的中青年群体,其中又分为结构性刚需和改善性刚需,本地工作本地无房的为结构性刚需,本地有房但必须改善居住条件的为改善性刚需。海清十年两部剧,《蜗居》时代是结构性刚需,《安家》时代是改善性刚需。

 

不房改,再搞新一轮“大水漫灌”,强烈的通胀预期下,中青年刚需被迫进场强行买房,最终背负沉重房贷,而且限于产业链分层,收入难以高速增长,结果十余年翻不过身,家庭消费长期受到抑制。

 

还有就是买不起房的中青年群体,面对绝望了的社会现实,也要分情况:一种是有心奋斗的中青年,其会节衣缩食,竭力降低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另一种是失去奋斗意志的中青年,收入低且不稳定,花呗等网贷压力巨大,眼见买房无望、结婚无望,必将渐渐变成社会治理的不安定因素。

 

就买不起房的中青年群体而言,不房改,再搞新一轮“大水漫灌”,可能将来不再是经济问题,而会变成政治问题。因为当有心奋斗的中青年都发现再也买不起房,失去奋斗意志的青年将会越来越多,一旦到达一定临界点,整个社会的风气将会发生彻底逆转。典型就是2008-2018年的香港,10年时间,整个社会风气就彻底扭转了。

 

再就是60/70后群体,也要分情况,一种是60/70后当中有孩子在大城市买房,被迫耗尽“六个钱包”,短期内消费能力不可能有所改善。再有就是那些买房早,或者不需要买房的60/70后群体,也包括一些买房早、收入高的80后群体,其消费能力很强,但就这部分60/70/80后,不推行房改,再搞新一轮“四万亿”,“大水漫灌”之下,他们的选择可能不会如政策预想的那样大力消费,提升实体经济,而是更可能去买房。

 

强烈的通胀预期下,或为了保值增值,或为了投资收益,有能力消费的60/70/80后群体买房是最划算的投资。只不过从以前的普遍买房,转向现在主要前往一二线城市买房,最低也是地级市以上城市买房。

 

股市有涨有跌,一般人都很难保证从股市当中赚到钱。但就我们国家的国情,一二线城市的房子长期肯定看涨,不说赚多少钱,单保值增值这一项,就足以诱导有能力消费的居民群体在“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诱导下,进一步买房。即使家庭资产已经过度配置在房产上边,这一趋势也不会扭转。

 

有“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加持,全社会哪个不会知道,国家不仅不会允许房价大跌,反而还会担保房价必定上涨,顺周期性,有能力消费的居民凭什么不买房?

 

这也与央行四月份的金融数据匹配。4月份,住户部门贷款66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占了4389亿元,说明住户部门在这个月有大量的钱流入了房地产。我们国家住户中长期贷款根本没有其他品类,就是房贷,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越多,流入房地产的钱也就越多。

 

所以现在争论什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伪命题,只要不房改,敢通过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再搞新一轮“四万亿”之类的强刺激,下半年经济即使如林毅夫先生讲的那样,陡然暴增到15%,但到明年,必定是经济的急速退潮,可能3-5年之后,我们就得争论要不要保4,甚至更早。

 

更进一步说,不把国家隐性担保房价必定上涨的预期打掉,全社会全年龄段所有人都会认为房价一定涨,房价一定涨,所有资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进入房地产,后果就是把本该用于消费的钱全部用于买房子。扩大内需没见到,倒是萎缩内需满眼皆是。等到个体工商户、线下实体经济、规下工业企业这类非公经济成片成片的破产倒闭,那问题就大了。

 

而在当前,在不进行房改的前提下,再搞“四万亿”之类“大水漫灌”的强刺激,等于就是在告诉全社会所有人,放心去买房子,国家担保房价最低上涨20-30%以上。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在上演动辄全款购买豪宅,背后有多少钱是真正来自于居民自身,是非常需要查一查的。如果真有那么多有钱人,动辄全款秒杀几百上千万的豪宅,那是国家的福气,毕竟无风险还为国家做贡献,没有理由不提倡。但如果钱都不是“有钱人”自己的怎么办?

 

4

结语

 

一人的支出为另一人的支出,但本人的收入不一定是本人的支出。

 

人类个体的有限性,决定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增长,其也不可能增加多少有效需求。只有需求刚性的中下收入群体,因为其规模性,增加其收入,降低其住房、教育、医疗等其他刚性支出,才能真正起到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效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到我国国情,就是要着力降低80/90后这一批中青年群体的房贷成本,降低其家庭负债,激发有消费能力的60/70/80后群体,拿钱消费支持实体经济,而不是拿钱吹大房地产泡沫(不等于不能买房,房地产也可以转为实体制造业),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更可以说,我国的高房价是有着根本缺陷的现行房地产制度人为造成的,所以改起来也最是容易,效果也最是显著。

 

再进一步说,通过房改开启新一轮强刺激,不仅可以规避“四万亿”的弊病,还能真正解决居民进城、用地指标紧张、地方财政枯竭、实体经济成本高昂、消费不断受压、住宅消费科技受阻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其不仅救急,更能治本。

 

发展是硬道理我国当下仍有大量的人口需要进城,城镇内部仍有大量的居民需要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房地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支撑我们在发展中完成房地产制度改革,完全可以支撑我们在发展中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特别当前疫情冲击严重,央行被迫货币宽松,财政被迫赤字扩张,正是推行房地产制度改革的大好时机。因为货币越是宽松,越是利于改革。

 

现在阻碍房改的最大因素没有其他,就是官员们不愿意走出舒适区,不愿意押上乌纱帽为改革杀出一条血路。但太平官容易当,经济规律可不饶人,该来的终归要来。

 

现在还继续犹疑不决,重蹈“四万亿”的老路,可能3-5年后,甚至更早,我们就要被迫开启新一轮的不得不“大水漫灌”,到时候就又不知道是何种天地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会比现在难得多,危险得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