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抹水泥” 大理苍山生态治理惹争议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近年来,大理对洱海流域的环境治理投入巨大

但围绕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环保组织与政府博弈激烈

500

水泥硬化完成后的黑龙溪。图/受访者提供

抢救大理“苍山五溪”

本刊记者/胥大伟

发于2020.5.18总第947期《中国新闻周刊》

一项投资3亿元的生态治理工程,最近却因为“破坏生态”遭到激烈质疑。

4月20日,环保组织“野性中国”的志愿者,在云南大理苍山白鹤溪附近进行例行的定点溪流观测时,看到工人们正在对溪流河道进行施工,大量混凝土被平抹在河底,两侧的河堤用小石块加高并用水泥抹缝。

河底“抹水泥”的操作,在环保人士眼中,其结果是一种“三面光”的硬化河道,改变了“会呼吸”的自然河道状态,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治理方式。

质疑的情绪如野火般在环保志愿者群体里弥漫,当地政府迅速叫停了工程,并主动联系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听取公众意见,进行方案修改。

近年来,大理对洱海流域的环境治理投入巨大,但围绕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环保组织与政府博弈激烈。因苍山溪流治理引发的争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苍山由北向南共十九峰,两峰之间有溪水自山间流下,共十八溪。五条溪流之外的其他13条溪流,在2017年陆续经过了预防泥石流的河道硬化治理。

13条溪流成为前车之鉴,让“五溪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生态敏感事件,也是环保组织决心守护的最后防线。

硬化质疑

19座山峰,间有18条溪流,是苍山的奇景。

苍山十八溪,北起喜州,南到下关,延绵45公里,与洱海呈平行状。十八溪以苍山为源,自西向东汇入洱海。溪水连通苍山和洱海,约占洱海水补给水量的30%,是一条条活着的、连接苍山洱海的生态廊道。

此次引发争议的工程,位于白鹤溪。根据官方信息,白鹤溪治理属于“大理市洱海流域苍山十八溪入湖河道治理工程”(五溪治理工程)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12月29日启动,总投资约3亿元。除白鹤溪外,项目还涉及莫残溪、清碧溪、中和溪和桃溪,这五条溪流流经大理洱海海西人口和旅游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区域。

大理州环保部门已经对五溪治理工程进行了环评。根据《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五溪治理工程”平面布置总图中等高线所示,整个工程均在苍山海拔2200米红线之下,2200米之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工程不在保护区范围内。

不过,针对这项工程,环保组织质疑的焦点在于:溪流是否有必要进行河道硬化?河道硬化就是将自然河道的土质河床,用混凝土板或者石块铺砌,成为人工硬河床。环保志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溪流硬化施工河段主要集中在214国道以西区域。

针对“三面光”的硬化施工,设计方的解释是:上游河段纵坡大、水力冲刷严重,对河道破损、河堤底部被掏空的河段,采用混凝土结构强化加固,非上述情况的河段需做防渗时,则采用粘土防渗。

五溪治理工程由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实施。度假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志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硬化处理的河段只占一小部分,之所以进行硬化,主要是考虑道路和桥梁的安全,“溪流经过桥梁、道路,如果不硬化,防洪要求是做不了的。”

但多位环保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硬化河道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道失去自净能力,水土涵养功能被人为阻断,水流加速反而加大了道路涵洞的泄洪压力,这事实上跟工程的目标背道而驰。

工程立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成为争议双方绕不过去的问题。

管委会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份情况说明中称,“因为五溪入湖水质较差,行洪任务艰巨,治理迫在眉睫”。工程目标具体为:到2020年底入湖水质基本达到III类以上,恢复溪水循环,基本实现正常年景,河道常年不断流,河段底泥和砂石得到清理,水生植物自然恢复能力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和行洪能力提升。

简而言之,五溪治理工程有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清水入洱海;二是提升溪流的自净问题和行洪能力;三是解决断流的问题,保证常年有水。

但这三个目标也引发了环保人士和相关学者的质疑。“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认为,要想达到清水入湖,重点是截污,包括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生活垃圾不要进溪,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清水入湖,“阻断污染物入溪,清水自然入湖,而不要老想着用工程的方式不断去整治、折腾溪流。”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对此持相同观点。俞孔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理洱海的污染问题实际上与溪流本身无关,洱海的污染源是城乡生活污水,还有大理坝子上的农业面源污染。

事实上,苍山十八溪水质总体上是好的。根据2019年11月发布的《洱海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情况的通报》显示,苍山十八溪除断流的部分溪流无数据外,其余溪流水质均达到三类水以上标准。

做成混凝土硬化水渠是否真的有利于水质变好?4月21日,在政府与民间团体就五溪治理工程的对话会上,有环保志愿者提出这个疑问。

俞孔坚认为,河道做了防渗硬化后,水流加速的同时,水的破坏力也会增加,河道硬化既不能解决防洪的问题,也不能解决净化的问题。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王震洪则认为,“三面光”不能解决河道自净问题,自净能力要依靠沟道中的植物。

至于山溪的泄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召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就苍山十八溪而言,不需要去做防渗也没有必要人为去改造。整个苍山十八溪的防洪标准并不高,只需在桥梁等位置进行适当加固。针对断流问题,他认为,苍山十八溪总体短小,部分时间的断流是正常的。真正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近些年,十八溪河道沿线无序取水现象严重,导致旱季缺水、断流。一份数据显示,列入此次生态治理工程的桃溪、中和溪、白鹤溪、清碧溪
、莫残溪,沿线取水口多达17个。

500

水泥硬化完成后的桃溪。图/受访者提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