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需要打一场深度质量攻坚战

南山林雪萍  

5月14日 22:33 来自 HUAWEI Mate30 Pro 5G

今天跟美国朋友聊天,意外谈起了他刚买的Lenox瓷器。碰巧了他还是一位质量大师,因此引起对质量的感慨。

美国牌子Lenox,这是一家很典型的美国瓷器厂家,走精美的路线,而且经常被当作礼品送人。

经常见到24K金镶嵌一条线,显得十分高雅。

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景德镇瓷器,在这里几乎不见踪影。

不要说老外,甚至中国人买的也少。这些往往都是在中国超市大甩卖的时候才能见到。

而美国大百货商店里出售的瓷器一般都是欧洲或美国本土的产品。

美国人喜欢英国品牌Royal Doulton、Wedgwood。日本瓷器Mikasa也很受欢迎,而且服务——你了解的的日式服务——自然特别好,店主将瓷器作为文化商品来经营。

德国Meissen则算是日用顶级瓷品了。实际上厚实的德国瓷器,在中国也是很多中产阶级的最爱。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中国瓷器为什么没有好好经营它的品牌呢,为什么不好好定义它的质量呢?

注意,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是经久耐用;而是它给人带来的体验,包括感官和情感。这是更高级的质量法则。

然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痛处。

中国生产了全世界70%以上的日用陶瓷和超过一半的瓷砖与卫浴陶瓷。从产量上看,陶瓷大国的称号无可争议。

但即便中国已成为瓷器出口的第一大国,但真正进入高端瓷器市场的品牌却并不多。

《工人日报》曾经报道,在美国中档陶瓷市场上,一套20头(件)的陶瓷用品,日本产品为80~300美元,中国的仅有13~34美元,单件创汇平均仅有0.32美元,远低于0.87美元的世界平均出口创汇。

瓷器只是一个小的缩影,类似的行业太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说,过去的市场法则使然。

在中国庞大的本地市场,中国制造已经找到了一个安乐窝;而在国际市场,也找到了“1美元”的安乐窝。

但这背后,巨大的代价就是中国制造永远登不上高质量的天梯。

韩国、日本的品牌如何打响国际市场,其实也是一个集体塑造的力量。这是一个国家整体品牌的拉动。

国家制造的故事,必须要讲好。日本靠汽车,韩国靠电器,打响了民族品牌的故事。

而中国制造则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集体突破。华为手机在国内已经挤入高端,但在欧美市场,只是普通产品而已。

很显然,国际市场,这是一个国家品牌在行动。

中国固然有卡脖子的事情要操心,也有令人捏汗令人敬的华为,但日常看上去的小玩意,也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要是往深里说,日本质量可靠性大师田口的三次设计(美国人后来发展成健壮设计),在实现瓷器质量的突破上面,也是完全能大大派上用场,效果甚至比智能制造、大数据都要靠谱。

中国制造,需要打一场深度质量攻坚战,

“新质量思维”要像玩牌输的人要贴上纸条一样,贴在总经理的额头上;

而国家,则需要打响一个整体战 #供应链攻防战##工业的传统#收起全文d

500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