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带着3个“为什么”来缅怀他的一生
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拼尽一生为兰考,敢叫日月换新天。
他心系家国,即便病危也心心念念工作,临终前的唯一心愿是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56年前的今天,带着对人民群众无限的深情,他与世长辞,年龄永远定格在了42岁。近10万百姓自发前往吊唁,哭喊着为他送行。
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早已成为国民心中的精神符号。
今天,我们带着3个“为什么”来缅怀他的一生。
为什么几代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他手里有了起色?
五月的兰考,被新绿点缀,一片生机勃勃。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泡桐树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曾经落后破旧的小县城早已脱掉了贫困的帽子,在他精神的感召下发生了时代巨变。
将时针拨回到1962年,彼时的兰考正陷入艰难的困境,粮食产量一度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这个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的县城,沙丘遍布,土地贫瘠,常年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侵袭,最苦、最难也最穷。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兰考人深受灾难的痛楚,背井离乡的逃荒百姓像破堤而出的水,拦都拦不住。
关键时刻,他被委以重任,要求即刻赴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当时的他,已查出患有慢性肝病,肝区时常疼痛。但他没有退缩,毅然扶病“出征”。
“党叫我去兰考,就是兰考需要我。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
上任伊始,他把当地颇具特色的“劝阻逃荒办公室”的牌子换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立下军令状:苦战三年驱走“三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彻底了解“三害”,他带着当地老百姓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的“抗灾之旅”,对兰考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调查研究。考虑到他的病情,不少同志劝他不要亲自参与一线调研工作,到时听取汇报就行。他果断拒绝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一辆旧自行车、一双破胶鞋见证了他不辞辛苦、坚持带病工作的奋斗岁月: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遍了120多个;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流势;为摸清“三害”发生演变的特点和趋势,他住过草庵、蹲过牛棚,对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
办公室的那把藤椅记录了疾病带给他的痛苦。有时疼得厉害,他只能用茶杯盖等硬物顶住肝部进行缓解,久而久之藤椅的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通过不断调研尝试,他最终带着百姓找到了治理“三害”的“金钥匙”:翻淤压碱、筑堤修渠、种植泡桐、改良土质。对症下药,方有成效。很快沙土地生根,盐碱地生芽,内涝地开出泡桐花,兰考的百姓沉浸在久违的喜悦之中。
为什么老百姓每提到他,总热泪盈眶,感恩至今?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兰考人心里,他是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老一辈人提到他,忍不住哽咽流泪;年轻的一代,视他为传奇人物。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这是他经常对干部们说的话。
1963年1月,兰考县下了一夜大雪。作为县委书记的他,屋子里的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他迎着大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和同志们带着救济粮款,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当得知百姓家没粮食下锅,他主动把自家不够吃的粮食拿出去,说“自家人”一个都不能挨饿。
在梁孙庄,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儿住着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他一进屋,就对两位老人嘘寒问暖。老人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他深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让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村民张传德不满1岁的儿子突发重病,面色青紫,命悬一线。进村访贫的他赶紧掏出本子在上面给县医院院长留言,嘱咐想法子把孩子治好,然后让张传德拿着条子赶紧送孩子去医院。见张传德心里没有底,又亲自打电话给县医院院长。后来,因惦记孩子,他又跑到医院去看望。
这个孩子原名叫张徐州,经过抢救最终转危为安。为了谢恩,张传德给儿子改名为张继焦,希望他永远记住这位恩人。
为什么他对一张小小的戏票如此较真?
身为一名县委书记,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两袖清风,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
他的女儿回忆,兰考的家非常简陋,没有什么家具,全家八九口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
据当地的群众回忆,作为县委书记的他,穿着极其朴素,衣服上还打着补丁,看起来比老百姓还老百姓。
他严格要求子女。有一次,无意间得知孩子去戏院时,告诉售票人员“县委书记是我爸”,没有买票就进去了,他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让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还戏院。
接着,他又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干部不准搞特殊化。里面的规定今天读来,依然引发强烈共鸣。
长期的劳累和一再拖延,令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最终确诊为肝癌。但即便如此,他的心中也唯有人民群众和工作。弥留之际,他对组织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他带着未完的心愿,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2岁。
他就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伟大精神的焦裕禄。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主席为怀念他,专门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
一个叫做裕禄的人,自己一生未能裕禄,却成就了成千上万人裕禄的希冀和梦想。一个最注重榜样力量的人,最后自己成了无数人的榜样。
精神在,力量就在,希望就在。
即便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焦裕禄”这三个字亦如一座灯塔,激励着无数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