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张文宏,晚节不保是何冰
作者丨 震惊叔
来源 | 当时我就震惊了
张文宏,我真想为你掬一把同情泪。
在这段特殊时期,为了加强身体素质,张文宏给家长了一个特殊的提议:要求孩子们早饭必须吃好,多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不能吃粥。
张文宏的原话是:“现在中国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鸡蛋、牛奶,还有高营养的三明治这些都可以。”
这个建议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了,多吃牛奶鸡蛋少吃粥,注重营养膳食搭配提高免疫力,在特殊时期保证孩子营养充足,这是医学专家的建议。
但是好笑的是,话一旦被人转述,那就变了一个味。
一位叫王小石的博主立刻愤怒了:小孩早上吃三明治不许喝粥,是不是崇洋媚外过头了?
(图源于:平民王小石)
……恕我找了两遍,才发现所谓张文宏鼓吹的“三明治”到底在哪。
别人说营养充足,你就扯崇洋媚外;别人说膳食合理,你就扯传统饮食;别人是提醒,你就硬抠字眼“不许”谈迫害,这都哪跟哪?
然而,这则没有任何道理的话被点赞了三十多万,评论一万多条,他在下面的言论根本目不忍视。
倒也不怕把道理讲讲清楚。
鼓励喝牛奶因为有蛋白质,白粥是高糖碳水食物,一般的三明治里有鸡蛋、西红柿、生菜也很营养,说蛋奶是崇洋媚外的人,是不知道我国有蛋奶工程吗?
要对三明治抠字眼的,你把面包片换成馒头片也没问题啊!
中国地界,吃中国鸡蛋、喝中国牛奶,竟然变成了有些人口中的崇洋媚外,这么大一顶帽子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事实上,就因为一碗粥的事儿,张文宏深受其害。网络上太多的人以此为靶子对他大加指摘嘲讽,左一个“假洋鬼子”,右一个“张大嘴巴”。
张文宏后来的回应倒是很平和,他说没想到这么大反应,但是引发了讨论就是好事儿,毕竟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就起到了科普的作用。
(图源于:央视视频)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就是如此了,你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平和越客观;有些人越是阅历短浅心智浅薄,越容易陷入一种“无能的狂怒”中。
前些天一件令人震怒的事情出现了更多内情,就是那个陕西男子活埋79岁母亲的新闻。
经过调查发现,这个母亲曾经失去丈夫,只剩下一起养育的两个儿子。母亲改嫁时带走了体弱多病的小儿子,剩下12岁的嫌疑人和家人叔父一起生活。
(图源于:梨视频)
父亲的早逝,母亲的离去,亲情的嫌隙,那个年代的女人,改嫁,两个儿子的压力,小儿子体弱的事实,母亲的狠心与无奈……总之,这是个巨大的悲剧。
儿子杀人是铁定事实,母亲也未必绝对称职,但是在理法面前,总有一杆绝对天平一锤定音,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但是很多人的反应也非常迷惑。什么叫“一刀砍死得了”,这是起码的是非观吗?
还有这样的评价,“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他已经杀人犯法了,为什么还不能劝人向善?如果所有的理由都可以被原谅,那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秩序又如何维护呢?
在这里普普法,故意杀人罪是公诉案件,是由各级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相关规定、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也就是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不是我在劝你向善,是法律在惩罚你作恶。
(图源于:我们视频)
无独有偶,最近何冰老师过得也不太平。
前两天,b站上一则名为“后浪”的演讲引起了飓风般的讨论,喜欢的觉得催人奋进、很正能量,不喜欢的觉得这种演讲和五四精神背道而驰,令人不适。
但是说到底,这种讨论本质都是针对演讲内容的本身,无论是支持或者反对都有道理,毕竟是自由的公众论坛,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这件事本身也是值得讨论的母题。
但是对何冰老师本人而言,这仅仅是个宣传片一项工作而已。而他几乎不怎么用、甚至上一条微博是去年生日的自动微博里,一时间塞满了无处可发泄的愤怒。
去年4月的微博里,有人暗讽他晚节不保,揣测他的家人;
有人直接喷他是统治者的走狗;
甚至还有人二话不说,上来就脏话辱骂。
你可以不同意观点,你可以不满意态度,但是在相互交流的平台,什么人秉持着什么样的素质教养,能说出这种话?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知道的极少而废话极多,总觉得自己具有清奇的角度和良好的说理方法,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沧海遗珠,不愿意交流只想抬杠,你甚至无从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和逻辑。
一名叫曹原的95后小伙子,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成员,毕业后去麻省理工读了博士。在最新一期Nature中,他连发两篇论文,这不仅使他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还被一些媒体不吝啬地褒奖为“中国潜在的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图源于:三联生活周刊)
年少有为的华裔小伙子,很多人都为他骄傲,而且他还表示,以后学成归来要报效国家建设祖国,这难道不励志吗?
但评论里又是一阵令人头晕目眩的乌烟瘴气,一上来就要用阴阳怪气的语气直接定义他“留在美国”,再配一个这样的emoji。
事实上,小曹在2018年拿到绿卡的时候已经拒绝了,他说过要回国组实验室。瞎做评论的,居然连起码的“阅读原文再回答问题”的本领都做不到还敢言之凿凿,也不知道是不是罗志祥给的勇气。
就算退一步,无论是留在哪里做学术都是他个人的选择,我们可以交流如何让国内学术环境变得更好,和谐地讨论国家如何留住更多人才,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忧虑的话题,这也是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
但为什么一开局就要打标签,什么不知道先要阴阳怪气,嘴别人一句你身上很舒坦吗?!
我的感受是,现在只要是社会新闻,无论新闻本身是多么温暖、奋进、正能量,看完评论总是令人感到眼前一黑的无奈。
两位全身变黑的英雄医生出院,有人说:
街拍模特穿旗袍对农民工招手微笑,有人说:
而最为闹心的是连锁反应。因为一旦一个人这样说,评论里就会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离题八万里夹杂着人身攻击的混战,你会惊讶于人和人的思维差异居然这么大,大到好像不需要进行交流,因为根本无法理解——而新闻原本的善意和能量,早就全部被消解了。
现在,很多人都常常觉得网上冲浪时不开心,因为你无论怎样说,都会被人从各个角度杠上开花。
社会新闻事件主角是河南人,那就势必引起一场地域黑的口水战;出车祸的是女司机,那也会引起一场“女司机到底能不能开车”的无用争论;让人潸然泪下的好人好事新闻,但总有网友知道每一个阴谋论点;男人遭到了很惨烈的家暴,你甚至会发现评论里居然没有人同情愤怒一两句;你看不懂一元一次方程,那也是老师都没讲清楚……
(图源于:雷斯林Raist)
现在社交媒体越来越下沉,统计表明如今网民本科率不超过4%,可我觉得这与有没有受到高等教育无关,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想好好说话。
曾经只需要说一句“朝阳区今天下雨了”,现在要变成“朝阳区今天下雨了(没有说朝阳区不好的意思)”,我们用括号层层累加,补充语通货膨胀,为了防止被杠,一点点收缩我们的表达权。
可是世界总不能如愿,无知者永远无畏。
(图源于:罗翔说刑法)
人知道的越少,偏激的声音就响亮;涉猎的越多,反而会更接受多种开放的观点。
张文宏不必道歉,倒是热衷于悍跳的井底之蛙们,的确应该勤于思考,多多读书。
作者:震惊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