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慌什么?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库 撰稿:陈小二姐
从1984年开始,已经在房地产市场披荆斩棘三十多年的杨国强,面对棚改叫停、货币紧缩,不断的质量事故,市场上的不断质疑声,又将何去何从?
8月2日至4日,“走进碧桂园”全国媒体行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00多家媒体齐聚广东,先后参观了深圳-东莞沙田SSGF项目、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和碧桂园总部大楼等。
8月3日,在碧桂园顺德总部举行的全国媒体见面会上,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介绍了公司的大运营和质量管控体系,并为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鞠躬道歉。
其间,有媒体人士晒出了碧桂园送出的伴手礼,价值近千元的“香奈儿”香水。品质不俗的伴手礼,似乎象征着碧桂园所要追求的卓越品质。
▲碧桂园在举办全国媒体行活动期间送出的伴手礼(图/新浪微博@历史的进城)
2018年,对杨国强与他的碧桂园来说,注定不寻常。
新年伊始,2017年销售数据出炉,碧桂园全年销售额5508亿,超恒大500亿,勇夺全国房企销售冠军,成为房企中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与此同时,碧桂园的高周转也浮现在公众面前,人们惊讶地发现,碧桂园在三四五线城市已经能够做到“4个月开盘、5.5个月资金回正、6个月资金再周转”。速度之快,震惊行业内外。
这之后,碧桂园的“高周转”继续狂飙突进。
不过,令屁股在“一哥”位置上还没坐热的杨国强万万没想到的是,与业绩一起摆在大众眼前的居然还有质疑。
4月5日至11日,碧桂园一周之内连续下发三份由总裁莫斌签署的文件,意在进一步提高周转速度,甚至要求设计师接到营销户配及设计要求后,通宵出图。这一消息,最初在设计师群体里炸开了锅。
质疑也接踵而来,这样的房子,质量能否得到保障?
▲碧桂园总裁莫斌在全国媒体见面会上道歉(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
6月23日,碧桂园位于上海奉贤区的在建项目红墅林发生事故,售楼处6层屋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模架坍塌,一度引发热议。
7月12日,杭州萧山所前镇“碧桂园.前宸府”在建工地再次发生基坑坍塌,进而引发路面塌陷和水管爆裂。
4天后,网上开始流传碧桂园漳州御江府开誓师大会,现场杀鸡取血,员工们集体举起杯子喝鸡血的照片。员工背后的大荧幕上闪烁着“15天冲刺4000万,全力以赴,使命必达”的口号。
7月27日,因持续暴雨,安徽省六安市碧桂园城市之光建筑工地发生活动板房坍塌事故。
8月1日,位于江苏启东经济开发区的“碧桂园·大名府”项目工地发生火灾事故,所幸无人员伤亡。这也是最近40天内,碧桂园项目工地发生的第四起安全事故。
▲位于江苏启东经济开发区的“碧桂园·大名府”项目工地发生火灾事故(图/视频截图)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一哥”的位置,让杨国强感受到了苦涩,他不止一次提到,碧桂园不想当第一了,第一风险太大,万众瞩目,还是当第二、三名好啊。
房企带头大哥的江湖地位,与事故和质疑,在2018年,一齐涌到眼前。如果说,杨国强的2018,开端是吉星高照,那年中这段时光则是焦灼万分。未来,就要看碧桂园怎么走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几个关键节点,杨国强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说2018年是一个,那也不得不提他的1992年。
1992年:历史转折中的杨国强
时势造英雄。
1992年,杨国强还仅仅是广东省顺德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包工头。杨国强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称,他祖籍在广东顺德的北滘镇,自幼家贫,17岁前未穿过鞋。即使暴富之后,还是皮肤黝黑、身材偏瘦,西装永远像大一个码。
跟那个年代生活在中国农村的普通人一样,杨国强为了过上好日子曾放牛种田、做泥水匠,他心心念念的不过是生活稍微好一点,让家人不再受穷,日子过得稍微舒服一点。
1984年,杨国强开始学着他的顺德老乡们创业。他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技能,不过就是从泥水匠变成了包工头。当包工头的日子里,杨国强倍感心酸。他后来曾说道:你们不知道做建筑多难,到处打听哪家公司要建房,然后跑到人家门口问,是不是可以给个工程做?
▲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图/图虫创意)
凭借勤劳吃苦、脑瓜子活络,1986年,杨国强成为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经理。那个年头,成为经理,在家乡人眼里也不过只是稍微富足了一点而已,顺德县城里,这样的小老板一抓一把。这一年,距离他把女儿杨惠妍扶上“中国首富”的位置,还有20年的路要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年38岁的杨国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邓小平南巡,为当时处于十字路口且经济停滞的中国经济烧了一把火。
中国人永远不缺勤快、吃苦的劲头,往往缺的是松动的环境与空间。1992年之后,但凡稍微有点头脑的中国企业家们,都嗅到了房地产业的商机。
翻开这段历史,日后活跃在地产行业的大亨们,如万科掌舵人王石、SOHO中国老板潘石屹、华远总经理任志强、中房总经理孟晓苏、合生创展的朱孟依、带领万通进军北京的冯仑等,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踏足地产业,为日后创造辉煌奠定了基础。
后来有人研究说,1992 年可能是中国现代经济人物风云际会时代的开始。
而这一年,也成为了碧桂园元年。
1992年,在建筑市场攫到第一桶金的杨国强,首次开发了顺德碧桂园楼盘。起名“碧桂园”,是因为杨国强的首个楼盘一边临碧江,一边靠桂山。这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与他农民出身的气质,既相吻合又有些异质。
▲碧桂园(图/图虫创意)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三个字日后一路北上,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城市的核心位置。
而且,碧桂园的故事并没有在1992年后进入一帆风顺的俗套剧情。这一年,由郑少秋、刘青云等人主演的香港年度剧《大时代》风靡大江南北,方展博与丁蟹两家的家族恩仇背后,让内地商人看到了资本博弈的本质。
杨国强预测了内地地产市场的在资本扰动下的苏醒,想方设法拿下了当时碧桂园4000套别墅的项目。不过,却在1993年6月房地产泡沫中,一度因项目偏远而濒临绝境。他的别墅,开始只卖出了3套。
绝处逢生。
面对楼盘滞销,杨国强曾一筹莫展。直至一天,他到广州一间私营贵族学校参观,无意发现一间贵族学校,可以吸引有钱人愿意到穷乡僻壤聚居,结果他依葫芦画瓢,在碧桂园附近兴建国际学校,并成功连系北京名校景山学校,成为其广东分校。
当年,杨国强也傍上了名人,他的学校打出以“邓小平孙子都入读景山”的招牌,结果一开校便吸引了大量旅居顺德的外地商人及当地有钱人,送子女入读。
▲广东碧桂园学校(图/网络)
学校的神话不限于此,原来碧桂园学校向每名学生收取30万元教育储备金,并规定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取回。这笔钱为当时陷入困境的碧桂园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流动资金,这不仅是在卖楼,也是在做金融产品。事实上,杨国强也一直对这个零息融资的方法,引以为豪。
不可否认,正是依靠着过人的胆识与历史机遇,杨国强缔造了第一个学区房的概念,碧桂园一炮而红。
1994年:顺德老板的营销帝国
1994年1月3日, 《羊城晚报》第一次刊登碧桂园的广告,版面最右边一行大字:可怕的顺德人。其中“怕”字做了放大处理。在左上角,是这样几行文字:
顺德人发达三大奥秘: 识做、搞掂、坚嘢
昨天,顺德人撑起了广货北伐主力军团的大旗——坚嘢!
今天顺德人要用财富栽培出智慧之果——识做!
在珠江三角洲的黄金点——碧桂园,可怕的顺德人将要搞掂一个跨世纪、超国界的文化工程……
文字以下是一个智慧果的图案,一幅“碧桂园”位置图。 在广告的右下角有一行文字:请留意6日本报本版。
1月6日,在《羊城晚报》的相同位置,碧桂园再次打出“可怕的顺德人”广告之二,告诉人们第一次广告所说的“跨世纪文化工程”即“广东碧桂园学校”。
▲《羊城晚报》刊登的碧桂园广告(图/网络)
1月13日,“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第三次出现,这次主要是宣布“向全国礼聘教师”。
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第四次露相,在《羊城晚报》做了一整版的套红广告。广告文字说:“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在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
广告打出了要把碧桂园学校办成“21世纪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的口号,并公布了广东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案与招生条例。
“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第五次出击,源于一个偶然的消息。有一天, 杨国强在报纸上看到,佛山某经理儿子被人绑架,绑匪索要巨额赎金。他就联想到,如果下一代没有教育好,子女不成器,不也相当于子女被绑架了吗?
根据这个创意,广告小组设计了一个“天平广告”,天平一端是别墅、轿车、美金,另一边是一个孩子。广告文字写道:“财富的积累或儿女的成才两相权衡,谁重谁轻?钱财身外物, 儿女千斤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子女成才最重要。”
2月8日,“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第六次出现,这次是向广东省内的广大父母拜年,同时从“可怕的顺德人”过渡到一个系列广告语: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接着又抛出了富不过三代,怎样投资子女教育的话题。
农民出身的杨国强,似乎深谙营销之道。在今天营销号向中产们贩卖焦虑与子女教育的时候,杨国强早已对此不屑一顾,这是他20多年前玩剩下的。
他是一个房地产老板不假,他同时也是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传统商人。学区房可能是他的销售噱头,但他重视子女教育也是真的。两个女儿杨惠妍与杨子莹,年纪轻轻就被他送到了美国接受教育,而且都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
▲杨惠妍在25岁时便成为了中国首富(图/图虫创意)
这个发家于学区房的老板,虽说在与王石、任正非等企业家私下交流时,言必谈自己是个农民,没有读过什么书。但熟悉杨的人称,杨国强的阅读量并不小,经常给碧桂园高管推荐书籍,据说他最爱读的是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自已读过数遍,亦多次向人推荐。
从土地上走出来的杨国强,文化程度不高可能是他的痛点,却也是他日后发力的动力。
据江湖传言,在销售上尝到甜头的杨国强,曾于1995年借了2000万元,全部用于广告,当年赚了5000万元;第二年,他又把5000万元全用在广告上,结果赚了一个亿。这听起来颇像个段子,可传奇的人生往往比段子还要精彩。
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许多地产商急于撤回在香港的推盘,杨国强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轮又一轮狂轰滥炸般的广告巩固了香港基本盘,顺德多个项目也出现满堂红。由此,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广告语,深入人心。也正是这一年,碧桂园找到了支撑其发展的强大支点——销售至上。
2001年,广州碧桂园凤凰城项目开启,居然有70栋楼同时在施工,几百台塔吊同时运转。当年仅卖出3栋别墅的碧桂园,这一年卖楼如同卖白菜,连续8个月销售额稳居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收入第二——这不仅让市场诧异,也创造了业内的销售神话。
▲广州凤凰城的豪宅(图/图虫创意)
2007年4月20日,碧桂园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价一路高升,杨国强随时可以成为千亿富豪。但他却早早就把自己上千亿的资产转给了女儿杨惠妍 ,扶助女儿年仅25岁,就成为了 “中国首富”。
可谁都知道,碧桂园的真正掌舵人,还是老说自己是农民的杨国强。
2013年:碧桂园的分水岭
房地产界也都知道,2013年春,杨国强和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高尔夫球场上的那一场密谈。谈话结束,杨国强喊来了人力资源经理彭智斌,杨说,我给你30个亿,你去给我找300个人,组成一支青年近卫军。
之所以有这个转变,是因为杨国强在球场上问了马明哲一个问题,你管理万亿的平安,有什么秘诀?
马明哲说,我没什么秘方,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杨国强开始重新思考碧桂园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继续做一个老子传女儿、女儿传外孙、姐夫是人事、小姨子是财务的家族企业?还是走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现代企业之路?
很明显,杨国强决定拼一把。那年之后,碧桂园的HR做校园招聘,面试简单直白,声称不要硕士,只要博士,“同学,你有读博士的学长学姐推荐一下啊”。简单直接到分分钟让求职者崩溃。那时候,进入碧桂园的博士,起薪就有50万+。当然,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也确实为碧桂园招揽了一大批人才。
很多人都说,2013年之前,碧桂园只是一个普通的家族企业;2013年之后,才有了大企业的调性。2016年底,碧桂园拥有博士超400人,2017年超600人,这些博士来自MIT、哈佛、剑桥、牛津……
很多人都知道程光煜的故事。程是碧桂园招的第一位博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毕业。7月22日结婚,7月23日到碧桂园报到,8月1日参加培训,被一竿子支到了增城新塘这个小县城。到了新塘,车停了,外面是一大片的工地,荡起的灰尘有3米多高。程光煜打算下车,司机却说,先等等,让外面的灰落一下,刚停车灰尘太大。
▲程光煜(图/乐居资讯)
一个清华博士,住在9人一屋、还是上下铺的工棚房,一待就是半年,半年后,程光煜又被从新塘调到了另一个县城。
嗯,碧桂园就是这样“折磨”博士的。
尽管外面毁誉参半,碧桂园还是如一列高速运转的列车,一路奔突。时代的洪流奔袭,来自底层的杨国强更是知道,自己没有资本、没有资源、没有文化,不能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杨国强所能做到的,无非就是招徕人才、提早布局、快速渗透,做到比别人更快、更强,才不至于被淘汰。
碧桂园投资部一位副总裁在2016年瘦了15斤。面对记者采访,他说,“我压力大,不过习惯就好。你只要跟公司走,与外面比就是跑的速度,我们比同行工作节奏快,到碧桂园每个人都是工作狂。”
晚上八九点钟的碧桂园广东顺德总部大楼,总是灯火通明,加班无所不在。到访者经常感叹,碧桂园集团车轮滚得很快,跑慢一点自己就跑丢了,大家有危机感,“像上了发条一样”。
▲碧桂园在广东顺德的总部大楼(图/视觉中国)
毫无疑问,碧桂园是奔跑的列车,在规模导向面前,资金高周转是当然的选择。拿地后很快就要开工销售,相当于同样的时间,同行是做一个项目,碧桂园必须做四个。
不累是假的。
2018:“高周转”是福是祸?
多年以后,总以农民自居的掌门人杨国强,一定会庆幸自己在三四线城市战略布局中早早埋下的梗。这个布局,让这家企业成功赶超了总爱在一二线城市布局的万科、恒大、融创等。
互联网世界有一句话,得屌丝者得天下。这话听上去很残酷,却也是底层真实的人生。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限购的当下,布局三四甚至五线城市,才是王道。
2017年底,碧桂园总裁莫斌曾签发了一份关于发布《劳斯莱斯项目拓展阶段性奖惩措施》的通知,针对三四五线城市提出“全覆盖”的概念。
通知要求,2017年11月至2018年底,各区域公司需要下沉至管辖范围内的空白地级市及其下属的空白县级市、县城、发达镇区(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镇)。
于是人们惊讶地发现,碧桂园居然敢去1万人口的镇区开发楼盘了。
市场普遍认为,碧桂园进入三四线城市,一定程度也是被逼的,因为一线城市和排名靠前的二线城市,房价基本都在高位运行,而且土地资源不足,拿地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把房价较低、土地资源较多的三四线城市,其实也是为了抢先一步拿到价格低、地段好的土地资源。而土地来源主要就是棚改,哪里拆得最厉害,哪里的房价涨得就最凶猛。
▲碧桂园布局三四线城市,这是碧桂园在广东韶关开发的楼盘(图/图虫创意)
杨国强当然知道,镇区、县域市场的人口有限、市场有限,这注定是短期性的,有的地方甚至就是一锤子买卖。不能恋战,只有“快”才能捞到钱。火中取栗,这是高手的游戏,本文开头提到的碧桂园的“456原则”上场了。
他只是没有想到,在今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新任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我们已经做好迎接货币政策收紧的准备”。对房地产市场来说,货币政策紧缩对其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
更大的危机来自于三四线城市的棚户区改造的叫停。
这样的大背景下,碧桂园只有更快。谁都知道,市场就那么大,一旦未来货币政策再收紧,房企要靠什么来盈利?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似乎只能依靠高速的资金周转,在危机到来之前,赶快撤离,高周转是必然。
这些年,焦虑的房企不只碧桂园一家。
▲杨国强(图/图虫创意)
房地产市场上的几大公司都在谋求转型出路,融创中国的孙宏斌虽然嘴上说“不转型、不做互联网、不看好物业上市”,却接下了乐视这个烫手山芋;许家印决心投资千亿,进军高科技领域;郁亮提出未来万科将从“住宅制造商”向“城市服务配套运营商”转型……
从1984年开始,已经在房地产市场披荆斩棘三十多年的杨国强,面对棚改叫停、货币紧缩,不断的质量事故,市场上的不断质疑声,又将何去何从?
“一哥”的位置,向来不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