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本书没因为权斗被埋没,就没《本草纲目》什么事了|文史宴

文/草堂或问

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明廷曾经编过一本同样庞大的药物学著作。但该书因为卷入政争,竟然一直没能出版,直到最后流散殆尽。本文讲述这部被埋没的巨著的故事。

500

这是一部过早夭折的书籍,还未面世便注定了死亡的命运,如果他能正常刊刻发行,那医药的江湖大概没有《本草纲目》的故事了。

这是明朝仅有的一部官修药书,它的命运和一个帝王的突然离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部书就是《本草精品汇要》,主要编撰人为太医院判刘文泰。

在历史上,宋朝是官修图书盛行的时代,这大概与当时崇文的政治风气有关。有宋一代,自唐慎微作《证类本草》,其官修本草之风始终不堕。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赵宋王朝以陆秀夫背幼主投海而宣告灭亡。为其殉葬的除了十万军民外,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中国。此后历朝历代,均难达到宋时的修书质量。

明朝初崇尚严刑酷法,明太祖朱元璋围绕着胡惟庸案,蓝玉案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杀戮,对于以文犯禁的儒生毫不留情,株连者达数万人,随后在靖难之役中大儒方孝孺惨遭灭门,朱氏父子用无数的人头折了读书人的骨气,间接造成整个明朝士风疲软的状态,传承几千年的宰相之职退出历史舞台,而皇帝及其延伸的宦官对国政肆意妄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制由是开始并持续了明清两代(大司马按:此为宫崎市定之观点,将君主制区分为较良性的君主独裁和较恶性的君主专制两种)。

500

朱元璋让明朝文化倒退一百年

公元1503年,这已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执政,朱氏王朝走到“弘治”时代,尽管明王朝有完备的医事制度和充分的医师储备,但随着政治腐败日益严重,部分德艺不佳的医生通过各种手段也能进入政府机构。

刘文泰,明代江西上饶人。弘治间任太医院判,据一些民间史料记载,刘文泰初为太医院使(职位高于院判),因错投方剂被降职为院使,后不思悔改且醉心于权术,为求升官常与礼部尚书邱浚往来,因其事被吏部尚书王恕所阻,刘文泰就上表诬陷王恕变乱。后东窗事发,刘文泰被锦衣卫下狱查办,诬陷一事经证实后刘文泰被贬,但仍于太医院供职。

此时距宋代的最后一部官修药书《绍兴本草》已300多年,大量的医疗经验需要总结归纳,已被证实的错误需要纠正,重修本草显得非常必要,同时为了彰显圣明天子好生根性,明孝宗朱佑樘下旨“本草旧本繁简不同,翰林院遣官二员,会同太医院删繁补缺,纂集成书,以便观览”。

刘文泰与司设监太监张瑜往来密切,于背后稍作筹划谋得总裁一职。他认为“大抵方技之书,何须义理渊微;治病之由,贵乎功能易晓”,这大概是那一时期治学思想的粗略体现,以实用为最高目的。

然而编修过程中,不知牵涉了怎样的政治博弈或私人动机,翰林院与太医院发生了争执,翰林院词臣表示无力承担进而主动退出,于是纂修工作便全部落在太医院身上。

太医院诸人显然有独立承担的能力,他们发挥了那一时期务实的治学风气,从考证本草学的源流入手,认为药物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他们既不盲目推崇经典古籍,也不一概否认前人的成就,显示出客观的治学态度,并指出在汉唐宋千年间,《神农本草经》虽然三经刊著增补,此后又有金元时期的诸多短小精专的个人本草书籍面世,但它仍旧不是很恰当。

最后他们做出总结,药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不停的去收集经验,修正错误,同时指出古人工作中的一些错误,“如此立言者尚昧其真,考用者何所取据”,还推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前代之人虽妍于辞章,而方技之理恐有未谙”,刘文泰等人似乎带有那个时代的批判型精神。

据历史记载,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部大型本草著作便撰修完成 ,但由于词臣的退出,该书文字方面的编校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书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编撰,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每药首引《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在注释上打破了《证类本草》层层加注的方法,采用24项注释方式,例如[名]项,记述别名;[苗]项,记述药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形态等;[地]项,记述产地;[时]项,记述药物的采收时间等等,诸如此类。

对每种药物的注释基本上按照历代本草的记载,兼收并蓄,见仁见智,摘抄以后注明出处。如果属于编者所加内容则以“谨按”两字标明。全书42卷,共着录药物1815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与《证类本草》相似。与前人做法不同的是,每药下又有小类细分,此种分类方法较为繁琐,不切实用。

历史走到明中期,朱元璋的奇葩制度有所松动,民间经济有所发展,尤其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士大夫阶层和民间文化同时活跃起来。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大量的“奇技淫巧”,欲望似乎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人们对饮食居处等生活需求都更为繁复考究,这与过去儒家崇尚的简朴风气有很大不同。

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及后来欧洲传教士和商人不断来华,都给明代带来了一定的域外文化,同时由于明朝号称要复兴唐宋文化,文人们暂时告别简括粗犷的写意而开始进行另一种探索。表现在绘画上色彩明艳,笔端细腻,结构严谨的风格开始变成主流,无数的能工巧匠涌入宫廷,共同造就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明代宫廷绘画,史称“院体”。

《本草品汇精要》共录药图1358幅,其中366幅为新增,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本草图谱,所有药图皆出自宫廷画工,工笔彩绘,精美考究,图文并茂。这些图谱不仅有一定的药物学价值且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然而此书编修完成后并未面世,因为他的编撰者牵涉到了一位帝王的去世。

明孝宗朱佑樘,这是个略微带有悲情色彩的帝王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当中他是最符合儒家伦理的模范帝王,他的父亲就是有着严重恋母癖好的朱见深,在万贵妃死后不久,朱见深因伤心过度撒手人寰,年仅十八岁的朱佑樘随即继位,幼时悲惨的生活经历使他格外的宽厚仁慈。

虽然朱见深不失为一个情种,然而情种却做不好治理国家的工作,面对父亲留下来的疲敝王朝,朱佑樘任用贤臣励精图治,并在执政期间采取“保泰持盈”等政策一改前朝的颓败之势,在他的治理下明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后人对他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甚至有人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由于早年遭遇坎坷,理政以后又事必躬亲失于保养,随着后来夜以继日的操劳,孝宗身体每况愈下,1505年,就在《本草品汇精要》成书的同年,年仅36岁的朱佑樘在祷雨斋戒期间偶感风寒,随后太监张瑜伙同太医院刘文泰等人误投乖方,致孝宗鼻血不止,一病不起,短短几天内轰然殒命。

500

明朝皇帝的评价高低应与其委政内阁的程度成正比

明孝宗无疑较高

孝宗死后,刘文泰等太医院一干人等被革职查办,奇怪的是刘文泰仅被“免死遣戍”,这其间夹杂着怎样的朝堂斗争我们已不得而知,这部药书也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藏之内府,无人问津。历经五百年的跌宕起伏后它辗转流入日本,归杏雨书屋私藏,至今秘不示人。

时代仍在继续,本草世界的巨大空白需要去填补,约八十年后,湖北蕲州一个叫李时珍的年轻人,做了一年御医后迅速离职,随即开始他著录本草的漫漫旅程。我们不知道李时珍是否见过这本《本草品汇精要》,不知他是否也有感于这部书的曲折命运和所托非人。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这本被封藏于密库近二百年的《本草品汇精要》重见天日,朝廷诏命武英殿监造赫世亨与张常住照原本摹了一部,即康熙重绘本。次年,朝廷命太医院厉目王道纯等校正原本,只录文字,删去图谱,是为校正本一部,并仿造原本格式增《本草纲目》等内容490余条,录为《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十卷,亦只存秘府而未能外传,现藏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发行。

而明朝的弘治原本则成了历史传说,那些湮没在岁月风霜里的彩色图谱,也不知是否艳丽如初。

此书传世版本中亦有明彩绘节本,此抄本无任何序跋、印记,传抄年代当不迟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流传过程不明,1964年中国书店收购后即转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资料室。

500

《本草品汇精要》体例

另外还有明代手抄本,此本原藏于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的安乐堂,清末流落民间,于道光末年被德贝斯主教搜获并带回罗马,现藏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2001年,经中国文化研究会与意大利罗马维多里奥·纽曼卢勒二世国立中央图书馆交涉,获准将全本文图拍摄东归故里,这部五百年间从未出版印刷过的本草巨著,由九州出版社于2002年首次出版刊印。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说: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而前者的名声和影响之所以低于后者,只是因为它从未出版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