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五大家族--李鸿章家族

500

二、李鸿章家族

1.李鸿章先人事迹

许氏祖居江西九江湖口县大垄集镇花尖山,元朝末年至正年间(1341-1368),许富三避乱迁安徽睶山县,为迁皖一世祖。

许光照为许福三的十世孙,居安徽合肥瑶海区磨店乡许庙村,许光照的姻亲李心庄(陇西李氏安徽肥中堂)无子,收许光照次子许稹所为养子,许稹所遂改名李稹所。

李稹所为李鸿章七世祖,居安徽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岗村(与许庙村相邻),有四子。

李鸿章六世祖李君辅,为李稹所长子,有五子。

李鸿章五世祖李汉中,为李君辅五子,勤俭持家,有田200亩,有四子。

李鸿章高祖李士宽,为李汉中三子,有二子。

李鸿章曾祖李椿,为李士宽次子,有三子。

李鸿章祖父李殿华,为李椿次子,为乡间私塾教师,有田三十余亩,宅院为三进的瓦房,居磨店乡群治村(在李岗村西南约3里,两村隔河相望),有四子。李殿华一生勤俭、辛苦耕读,五十余年不曾进城,立志教子读书做官、光宗耀祖,还高薪请科场高手当家庭教师,助子攻读备考,终于长子李文煜中秀才、四子李文安中进士。

李鸿章父亲李文安(1801-1855),为李殿华四子,李文安早年体弱,8岁才读书,但异常刻苦,终在33岁(清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中举人。37岁(清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中进士,且与曾国藩为同年进士,但朝考未中,任职刑部,其后在刑部任职十五年。40岁(清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升刑部主事(正六品),此后在刑部的广西、奉天、山西、四川、云南五个清吏司任职,后掌管提牢厅、秋审处,升云南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42岁(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升督捕司郎中(正五品)兼记名御史。52岁(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奉旨回籍协剿,有战绩。53岁(清咸丰四年,即1854年),升知府(从四品)衔,在磨店乡办理团练。54岁(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招募兵马,扩大队伍,在合肥、巢县设立清湖、保卫两局,当年病逝于团练公所,逝后以知府军营病故例赐恤。李文安娶一妻二妾,生六子二女,卒年54岁。

李鸿章母亲李氏(1800-1882),幼时因生天花遭父母遗弃路边,被李殿华医救,收为养女,长大后嫁给李殿华四子李文安,生六子二女,卒年82岁。

2.李鸿章生平录

1823年(清道光三年),李鸿章(谱名章铜,生卒1823-1901)出生于安徽合肥瑶海区磨店乡群治村,为李文安次子。

1829年(清道光九年),李鸿章(6岁)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李鸿章(17岁)中秀才。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20岁)在庐州府学选为优贡生,入国子监读书,进京途中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入京后,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李文安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李鸿章(21岁)在顺天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经父引荐拜曾国藩(长李鸿章12岁)为师,住曾宅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李鸿章(22岁)入京参加会试但落第,其后跟随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编校《经史百家杂抄》,曾国藩称其“才可大用”。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24岁)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翰林院散馆,李鸿章(27岁)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安徽首府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30岁)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1803—1853)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于是咸丰帝诏谕吕贤基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携李鸿章随行。5月,与太平军交战于芜湖裕溪口镇,10月,吕贤基驻舒城,城破被杀。此后李鸿章随周天爵(1775-1853)、李嘉端 (?-1880)、福济(?-1875)等安徽巡抚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1855年(清咸丰五年),李鸿章(32岁)率团练收复庐州(今合肥),升道府衔(正五品)。同年父亲李文安病死。

1856年(清咸丰六年),李鸿章(33岁)随安徽巡抚福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加按察使衔(正三品),但也功高遭妒。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

1857年(清咸丰七年),安徽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34岁)丁忧,回乡为父亲守制。

1858年(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再陷庐州(今合肥),李鸿章(35岁)携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时在曾国藩军下掌管粮草)处。

1859年(清咸丰九年),李鸿章(36岁)赴江西建昌(今属江西抚州),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其爱睡懒觉、好虚夸取宠,经曾规劝改正,曾遇挫而挺、百折不挠,极大的影响了李。曾国藩生性懦缓,每遇大计常犹豫再三,而李作风快断,往往数言而决,也给曾留下深刻印象。同年安徽巡抚翁同书(1810-1865)弃城逃跑。

1860年(清咸丰十年),曾国藩欲移军徽州祁门,李鸿章(37岁)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未行。同年李元度(此人追随曾氏,好大言、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仍命其领军防守徽州)徽州兵败,曾国藩欲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同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长江下游再无直接听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战军,江南士绅纷纷逃至上海避乱。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李鸿章(38岁)重回湘军大营,曾国藩命李整编安徽团练。同年,曾李联手参劾翁同书战时罪状,翁同书下狱候斩,第二年减罪流放伊犁(1865年,在军中围剿陕甘回乱有功,赏四品衔,当年痢疾病逝),翁同书是翁心存(1791-1862,咸丰帝之师)之子、翁同龢(1830-1904,同治帝、光绪帝之师)长兄,从此曾李与翁家结怨。

1862年(清同治元年),李鸿章(39岁)带安徽四营团练抵达安庆,曾国藩召见考察各营将领,亲订营制营规,并划拨十营湘军,正式建成淮军,约9600人。受江南士绅邀请,曾国藩派李鸿章(曾国荃志克天京不愿往、宿将陈士杰以母老力辞)率淮军入沪,并打败太平军,与外籍雇佣军一起成功守住上海。同年,经曾国藩推荐李鸿章任江苏巡抚(从二品),淮军扩至50营,约2万人,并装备洋枪洋炮、雇请外国教练训练,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1863年(清同治二年),李鸿章(40岁)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创办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是其创办洋务之始。李鸿章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年,围降苏州太平军。

1864年(清同治三年),李鸿章(41岁)攻克常州,淮军扩至7万余人。由于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诏李鸿章率军会攻,李不愿染指曾国荃夺取天京首功,南下攻入浙江,又被闽浙总督左宗棠(1812-1885)上奏“越境掠功”,此后李左成为冤家。7月,曾国荃攻克天京,湘淮军将帅均加官进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8月,曾国藩惧功高震主上奏裁撤湘军。同年,李鸿章主张湘淮勇可“靖内寇、御外侮”,尽力保全淮军,顺势解散了外籍雇佣军。同年,长子李经述(1864-1902)出生。

1865年(清同治四年),4月,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淮军6万余人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42岁)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同年,创建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曾国藩由于分防太广,历时一年半未能平捻。11月,改命李鸿章(43岁)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李鸿章扩军至7万余人。同年,捻军分裂,一部入陕西为西捻,一部留中原为东捻。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东捻军10余万人突破贾鲁河沙河防线,奔赴湖北,连败淮军。5月,东捻军突破胶莱河运河防线,跳出包围圈,主战场移至鲁东,李鸿章(44岁)将东捻军堵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10月,东捻军主力3万余人在山东寿光被歼,李鸿章授湖广总督(从一品),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12月,东捻军覆灭,李鸿章因功赏加骑都尉世职。

1868年(清同治七年),1月,西捻军为驰援东捻军进军直隶威胁京畿,清廷急调李鸿章(45岁)、左宗棠(56岁)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李鸿章救援不力,受到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的处分,由恭亲王奕訢(1833-1898)节制各路大军,并协调左、李关系。4月,左李会师于山东德州,议定“就地圈围”之策,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军分段驻守,并调湘淮军精锐追剿。6月,西捻军主力被歼,李鸿章开复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兼协办大学士(从一品)。

1869年(清同治八年),2月,李鸿章(46岁)兼任湖北巡抚。同年,云贵总督刘岳昭弹劾四川总督吴棠的仆从索贿,李鸿章奉旨查办,经查吴棠无罪。

1870年(清同治九年),1月,李鸿章(47岁)奉旨督办贵州苗乱军务,尚未成行,甘肃回乱军入陕西,急调李赴陕援助左宗棠,李不愿与左共事,拖延至6月才抵西安。6月,发生天津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李鸿章率军赴天津。7月,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8月,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调任直隶总督(从一品),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接管原直隶总督完颜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近代早期四大军工企业中,有三个为李创建或扩展。

1871年(清同治十年),李鸿章(48岁)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两国正式建交。同年,琉球国海船遇台风误入台湾,被台湾高山族杀害。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49岁)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民用企业,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同年,恩师曾国藩去世。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历时12年的陕甘回乱被陕甘总督左宗棠平息。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国民被杀事件出兵6万侵台,李鸿章(51岁)派淮军两万余人赴台,最终签订《中日台事条约》(即中国承认琉球为日本领土,赔偿被杀国民及军费50万两白银,日军撤离台湾)。李鸿章与秘鲁签订《中秘通商条约》以保护华工。同年,李鸿章上奏海防大筹议,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而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同年,李鸿章主张重海防、弃新疆,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收复新疆,清廷赞同左宗棠。

1876年(清光绪二年),4月,左宗棠正式出兵收复新疆。8月,左宗棠平定北疆。9月,李鸿章(53岁)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平息“马嘉理被杀案”,英国势力伸入西南、西藏。同年,次子李经迈(1876-1938)出生。

1879年(清光绪五年),1月,左宗棠平定南疆。5月,日本吞并琉球国置冲绳县,将琉球国王押往东京软禁。

1882年(清光绪八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军乱,8月,日本以在朝国民被杀为由出兵1500人入朝,此后李鸿章(59岁)派淮军将领吴长庆率3000人入朝迅速平乱。

1883年(清光绪九年),8月,法国远征军4000多人入侵越南,中国应越南要求出兵抗法,历时一年半的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清光绪十年),3月,法国在越南北部大败清军,慈溪太后黜退恭亲王奕䜣,全面改组军机处。5月,李鸿章(61岁)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撤出越南)。6月,法国扩大战争,要求赔偿军费3800万两白银。8月,法国要求赔偿1216万两白银,并攻打台湾基隆但被打退,又炮轰福州马尾船厂,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0月,法军再犯台湾。12月,朝鲜开化党人联合驻朝日军攻入王宫劫持国王,企图建立亲日政权,帮办朝鲜军务袁世凯率领中国驻朝军队解救国王,平息政变。同年,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省。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广西老提督取得镇南关大捷,歼敌千余人,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4月,李鸿章(62岁)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兵;若朝鲜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照会)。6月,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两国停战和好)。同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创建北洋水师。同年,根据左宗棠建议在台湾设省,左宗棠去世。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李鸿章(65岁)建成北洋水师,拥有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4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均出兵朝鲜,李鸿章(71岁)力主避战求和。7月,日军击沉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9月,驻朝清军溃败退回国内。10月,日军3万余人越过鸭绿江进犯辽东。11月,慈禧太后缩减60大寿庆典规模,在紫禁城宁寿宫度过。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月,山东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舰艇与日本代差是失败重要原因,一则户部翁同龢以财政紧张不拨款,二则李鸿章筹海军巨款260万两白银存而不用),李鸿章(72岁)赴日本议和。3月,日本占领整个辽东。4月,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联名请愿,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但被拒代呈。5月,康有为中二甲进士,授工部主事。11月,经俄法德三国干涉,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廷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交款后三个月内日本从辽东撤兵)。12月,免去李鸿章担任25年的直隶总督(从一品)兼北洋通商大臣职务,授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总理衙门大臣虚衔,闲住北京贤良寺公辕,后在总布胡同购得私宅。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73岁)以朝廷专使身份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典礼,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若日本侵占中俄朝领土,中俄须协力御敌且不得独自与敌议和,中国准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经东北到达海参崴),俄国许诺李鸿章如果“接路”成行,将付李300万卢布酬金,李实收50万卢布。6月,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皇威廉二世、铁血宰相俾斯麦(已退休6年),参观德国兵工厂深感震撼。7月,李鸿章访问比利时、法国。8月,李鸿章访问英国,对海军100多艘铁甲舰羡慕不已,其后访问美国。9月,李鸿章参观英属加拿大。10月,使船停靠日本,李鸿章未下船而直接回国。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月,荣禄(1836-1903)、翁同龢(1830-1904)、李鸿章(75岁)等重臣在总理衙门约见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光绪帝提拔作参考。3月,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外务大臣及户部尚书翁同龢、文华殿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国将青岛租给德国99年),与俄国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国将旅顺、大连租给俄国25年,允许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支线至大连)。6月,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任其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国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9月,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外逃,六君子被杀,百日维新变法失败。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2月,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76岁)为两广总督,任职半年打黑除恶,处决黑帮会党五万余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月,英法美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3月,列强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4月,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5月,八国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进京,进驻东交民巷保卫使馆。6月,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带兵枪杀义和拳民20余人,更激化拳民与基督徒互杀,克林德也在东单牌楼被守军击毙;拳民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荣禄只让开虚炮且向使馆送米面水果蔬菜。天津大沽口失陷,八国联军2000多人登陆并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收到列强带兵进京让其退位的情报后,决定武力组织列强进京,并发布上谕向列强各国宣战,发诏各省督抚率兵北上灭洋,将李鸿章(77岁)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湖广、两广、山东督抚不奉诏,为保境安民私与列强签约议和。8月,八国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并发旨清剿义和团,任命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议和。9月,俄国占领东北三省。10月,德国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在山西受到清军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12月,十一国公使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同意接受。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月,庆亲王兼总理外务大臣奕劻(1838-1917)、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78岁)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签字。2月,清政府接受列强要求处死的12名官员名单,慈禧太后免于列入名单。4月,清政府接受列强要求严惩的142名官员名单。5月,清政府赔款议定为4.5亿两白银。8月,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李鸿章患感冒(鼻塞声重、精神困倦)。9月,奕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及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列强各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奕劻奉旨前往河南迎銮,李鸿章病情稍愈、留京主局。10月,李鸿章病情恶化(久坐腰酸、稍动则大便失禁),带病赴俄使馆谈判东北撤军事宜,谈判争吵激烈,回家呕血一碗(胃血管破裂),医嘱卧床休息,但不得不起床办公。11月,李鸿章弥留两日后,在总布胡同的家中去世,清廷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

3.李鸿章家谱

500

4.李鸿章家族

(1)李瀚章支

李文安长子李瀚章(1821-1899),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瀚章(28岁)以贡生入国子监,拜曾国藩为师。

咸丰元年(1851),李瀚章(30岁)任福建永定县知县;咸丰二年(1852),李瀚章(31岁)改任湖南益阳县知县,未到任,太平军攻长沙,参战有功,奖六品衔。

咸丰三年(1853),李瀚章(32岁)任湖南善化县知县,经曾国藩推荐入幕府在南昌管理粮草,因功任补湖南直隶州知州;咸丰四年(1854),李瀚章(33岁)总理湘军粮草,攻克义宁州,保知府。咸丰五年(1855),李瀚章(34岁)父丧回籍;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父丧回籍丁忧,李瀚章(36岁)亦回籍守制;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奉旨复出督师,仍召李瀚章(37岁)回南昌总核粮台,遂携母弟去南昌(二弟李鸿章亦往);咸丰九年(1859),李瀚章(38岁)因功补湖南道员;咸丰十年(1860),李瀚章(39岁)任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员,襄办江西团练。

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派李瀚章(41岁)办广东税务,调广东督粮道;同治二年(1863),李瀚章(42岁)擢广东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李瀚章(43岁)擢广东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李瀚章(44岁)擢湖南巡抚;同治六年(1867),李瀚章(46岁)调江苏巡抚署湖广总督,同年底调浙江巡抚、赏一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李瀚章(47岁)任湖广总督,与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一起整顿长江水师;同治十三年(1874),李瀚章(53岁)兼任湖北巡抚。

光绪元年(1875),李瀚章(54岁)调四川总督;光绪二年(1876),李瀚章(55岁)回任湖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李瀚章(63岁)任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光绪十五年(1889),李瀚章(68岁)调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败,李瀚章(73岁)辞两广总督(从一品),赏太子少保(正二品)虚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瀚章(74岁)告老还乡;光绪二十五年(1899),李瀚章(78岁)卒。

李瀚章早年跟随曾国藩管理粮草,临事缜密,所为公牍简洁得要,大为曾欣赏,任督抚三十年,与同僚卖官和气发财,也不以贪酷参人,人称“官界佛子”。有十一子。

(2)李鸿章支

李文安次子李鸿章,有二子二女。

长子李经述(1864-1902),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此后久试不第,曾任参赞官随李鸿章出使欧美等国,父病重伺候甚孝。父死,承袭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后补,但次年亦亡,卒年38岁。有四子十一孙。

李经述长子李国杰(1881-1939),父死承袭一等侯爵,民国任参政院参政、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1924年退职去沪任轮船招商局董事长,1927年轮船招商局逐步被国民党官营,1933年以盗卖国家土地罪判处三年徒刑(监外执行),1939年被传投日遭军统暗杀。卒年58岁,有一子。

次子李经迈(1876-1938),光绪三十一年(1905),29岁任出使奥地利大臣;光绪三十二年(1906),30岁授光禄寺卿(从三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1岁因母病辞免归国,其后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正三品);宣统二年(1910),以首席随员身份跟随宣统帝叔叔载涛前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宣统三年(1911),署民政部右侍郎(从二品);清亡寓居上海;民国六年夏(1917),张勋复辟,任外务部左侍郎,失败后寓居上海;李经迈英语极好,善于经商理财,富足于上海,又颇爱藏书(死后捐书震旦大学1.8万册)遂使资产万贯,闻于一时,1938年病逝,卒年62岁,有一子二孙。

(3)李鹤章支

李文安三子李鹤章(1825-1880),道光二十四年(1844),19岁为国子监生,后屡试不第;咸丰三年(1853),28岁随父兄兴办团练;咸丰六年(1856),31岁赏加五品衔,以州同选用;咸丰八年(1858),33岁入曾国藩湘军大营管理文案,后在宁都、吉安、安庆诸役中立下战功,清廷嘉奖赏戴花翎、以知县留湖北补用;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授江苏巡抚,李鹤章(37岁)以道员督办前敌防剿事宜,后因李鸿章“避嫌不举,殊负其上进之心”,称疾乞假;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调李鹤章(39岁)赴湖北,授甘肃甘凉兵备道;同治四年(1865),李鹤章(40岁)乞假回籍养病,侍奉老母,从此不出,同年授通议大夫,返乡后置业经营、颇有财富;光绪五年(1879年),山西大旱,李鹤章(54岁)捐巨金,清廷赏加二品衔;光绪六年(1880年),李鹤章病逝,卒年55岁。有三子。

李鹤章长子李经羲(1860-1925),光绪五年(1879),李经羲(19岁)以优贡生捐奖道员;1887年6月,李经羲(27岁)任四川永宁道,后任湖南盐粮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经羲(41岁)升广西巡抚,旋调云南巡抚;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经羲(42岁)署贵州巡抚;光绪三十年(1904),李经羲(44岁)调任广西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经羲(45岁)任安徽铁路矿务总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经羲(47岁)因病免职;宣统元年(1909),李经羲(49岁)升任云贵总督,开办云南讲武堂,曾破格录取朱德,提拔蔡锷;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时,李经羲(51岁)被协统蔡锷礼送出境;1913年,李经羲(53岁)任为政治会议议长;1914年,李经羲(54岁)任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封徐世昌、赵尔巺、李经羲(55岁)、张謇为“嵩山四友”;1916年,袁世凯死,李经羲(56岁)避居天津;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罢免国务总理段祺瑞,任命李经羲(57岁)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就任不足一周张勋复辟去职;1925年病逝于上海,卒年65岁,有一子。

(4)李蕴章支

李文安四子李蕴章(1829-1886),12岁得眼疾、盲一目,遂废举子业,后随长兄李瀚章管理粮饷,精于理财。太平军平,归家置业千亩。六弟昭庆、三哥鹤章死后,照顾诸侄如己出。曾修家谱、创家庙、修郡志。光绪十二年(1886)卒,年57岁,有五子。

(5)李凤章支

李文安五子李凤章(1833-1890),国子监生,充国史馆誊录;咸丰三年(1853),李凤章(20岁)随父李文安回皖督办团练。后入湘军,协助总兵鲍超管理营务。光绪十六年(1890)卒,年57岁,无子绝嗣,过继兄弟二子为嗣。

(6)李昭庆支

李文安六子李昭庆(1835-1872),国子监生,以员外郎从戎,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统领武毅军万余人,胆识过人,匹马冲锋,屡立战功。同治八年(1869),旧疾复发,回皖就医,不久,协助两江总督马新贻办理营务。同治十一年(1872),赴天津治病,病重逝世,卒年37岁,有四子四女。曾孙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曙俱为美国亿万富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