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勇于担当”的领导,很多都落马了
原创: 官话君(不是官话)
7月2日“不是官话”刊发《两人为他撑伞的市委书记,出事了》(戳蓝字可阅读),文中一段黑体字说“李全胜在汝州当上市长后,群众普遍反映架子大、不办事,不好接触,好多应办的事、该办的事压着长期不办……”。这种李全胜式官员,在位的时候就是官声极差,人望不好,可以说,有这样表现的落马贪官,绝非少数。
这是官场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与观念,就是究竟需要不需要重视官声?需要不需要了解群众的呼声?我觉得在这里不必再说什么大道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得十分清楚了。在这里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理论上那么重要的理念和要求,实际上很多官员却弃如敝履?
细究起来,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官员的帽子,攒在上级关键领导的手中,群众的评价,不如关键领导的一句话。群众的顺口溜调侃说:“百姓只管说闲话,升不升官不由他;只要常把上级夸,迎来送往搞爽他;三个代表嘴边挂,形象工程别搞差;关键时刻把钱花,指日可待官又大。”既然“升不升官不由他”,即便是像李全胜这样群众怨声载道又如何?只要搞定关键少数就行,这是大量貌似很有作为官员的为官心态,也是其升官秘笈。
其次,一些领导认为的有担当精神、敢作敢为,就是不理会群众的非议。笔者在某单位工作时,单位领导曾在会议场合声称:敢于迎着群众非议而上,就是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这不是个案,我们随便翻查落马官员的言行,尤其是那些曾经号称的开拓型官员,有多少不是我行我素、敢于对群众动粗的?在基层,这往往会形成一种观察和使用领导的错误导向,使得那些对群众合法利益侵害得越起劲,对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打压得越彻底的干部,反而越表明其有魄力,工作成效越明显,更容易得到使用。
第三,群众的利益表达和合法权益的维护,确实还不顺畅。群众没有强力的利益表达机制,在话语权中沦于弱势,对于李全胜式领导“架子大、不办事,不好接触,好多应办的事、该办的事压着长期不办”,群众往往无可奈何。现实里,甚至就是群众利益受到非法侵害,其申诉难度也很大,造成群众往往秉持“民不与官斗”的教训,选择忍气吞声。
改革永远在路上,摒弃李全胜式臭名远扬的恶官,除了体制机制的完善外,我认为,在如今的运行方式下,起码还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一是慎用手中的用人之权。用人是最大的导向,直接影响一方的政治生态,进而影响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用人的腐败,在某种意义上讲,比决策的腐败破坏力更大。用人之人,特别是党的一把手,手中握着一言九鼎的权力,权力也是责任,须慎之又慎。当然,还需要加大用人失察的追究力度,防止用人上的随意性和不正之风。
二是善于识别所用之人。群众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领导如何才能为民作主,议题很大,但无论如何,首先得要眼睛要向下,了解真实情况。在用人问题上,假如领导确实太忙,或者由于信息的失真,难以掌握真实的用人对象情况,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识别自己身边和接触到的那种媚上的小人,媚上者必欺下,反之亦大多成立,已近似公理。
三是注重官声人望。群众评价,成为选人用人的关键因素。坚决杜绝那种带病提拔,越腐越升的官场丑陋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选拔对象身边人员的真实观察,坚决摒弃那种以挑战群众非议为能力、以敢于损害群众利益为魄力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媚上欺下的人,其群众评价必然不高,故而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识别这样的恶人,坚决不用。
当然,真理有时也会在少数手中,群众有时也会不明真相,但那肯定是少数,肯定是小部分时期,即使是真理开始是掌握于少数,只要是信息公开,群众会逐渐明白,更多的时候大部分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重视群众的意见,尊重多数人的选择,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难道在用人上就可以例外?
官场中,更有为数不少的善于表演者,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响雷不下雨,更有甚者,说一套做一套,说得好听,做得难看。这类人物,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认为其危害并不比一般的贪官污吏低,更值得重视。这是另外一个议题,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