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有朋友提醒最近我头脑有些发热,冷静下来想想,最近的国际国内舆情已经有显著的变化。
90年代苏联解体,全球的秩序从两极走向一极,90年代后期为攫取中东石油资源,欧美在中东推进的民主化进程,以方便对中东国家的操控,但终在2010年酿成叙利亚、阿富汗大规模难民潮涌向欧洲,在随后的几年,中美洲难民涌向美国,美国的难民危机也在发生。
欧洲难民危机引发的民粹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蔓延,美国的班农和意大利萨尔维尼的上台是民粹思潮的最直接体现,2016年特朗普上台,随后马克龙、博索纳罗等各国领导上台,世界进入强人政治时代。同年英国进入脱欧程序当中,对于全球化,西方世界的疑虑加重,开始走向保守收缩。
难民涌入欧洲期间发生的多起难民与本国居民冲突事件,进一步巩固本国极右翼的阵营。欧洲对难民的人道主义接纳逐渐演变成欧洲内部的政治危机。2018年初“反抗灭绝”组织成立并推动气候保护运动,直至瑞典的格瑞塔小姑娘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上演“how dare you ?”的闹剧。同年马克龙推动国内改革,导致黄马甲运动不断高涨。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开始全面的收缩。在急剧收缩的过程中抛弃过去承担的国际责任和盟友责任,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美国优先”的口号提出,并开始对外国移民进行限制,这对一个移民国家来说,是致命的。美国开始走向立国初期的孤立主义。从皮尤中心的一些报告来看,美国的民粹主义更多的反应在种族主义的抬头和政党阵营的分裂。最近加州的独立情绪高涨,也是之前始料未及的,美国还存在可能的国家分裂。
从我的观察来看,在国内过激的舆论更多的反映在“左、右”阵营的摇摆,由于具有半殖民地的历史记忆,还反映在国内不同阵营就西方正当性上的激辩。此外中方西方利益之间的舆论局势也和上述两种杂糅,任何一个从国内发酵的舆论事件,都有可能在西方舆论中再发酵,再反应到国内。革命时期划分的“左右”,现在出现了新的网络代名词。
2018年贸易战开打,早期国内投降主义舆论倾向较重,随着事态的演进,得益于建国初期开始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路子,当下的中国虽然弱于对手,但并非毫无还手之力。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也打破了国内投降派的幻想。2019年6月,香港反修例事件爆发,以一种从未有过的烈度推进,从现在看,这么急躁的推动反而证明敌对港独势力尚没有做好准备,是在他人的指示下仓促起事。
可以明显的看到,在贸易战和香港反修例事件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持续上升。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们就两个事件产生了激烈争论,而中国整体上升势头在某种程度上加强或反向加强了一部分言论(不论左、右)的过激性。随着一些香港事件的内幕曝光,欧美民主演变的手段使阴谋论在不少人脑中日渐加深。
此前,国内的舆论态势似乎与国际舆论是脱钩的,但近期出现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条例”和归国“巨婴”等舆论事件中,国内同样出现过激的民族主义倾向。在国内国外交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不同的话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容易出圈。
此外,在西方舆论利用其社交平台延伸话语权的触角的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之间的舆论交锋也会更加深刻的影响国内舆论场的走势。以一篇有关哨子的文章和方方的日记为例,从国内的社会环境来说,需要这样的声音和记录者;从国家间的舆论交锋来说,中国发生的不良事件极有可能成为西方舆论发动一波舆论攻势的切入点。针对于某篇有关哨子的文章和那位武汉作家所引发的国内舆论风潮,法国RFI中文版发出报道的标题是:“撕心裂肺的陈述,为什么武汉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怪戾的来信,中学生致‘方方阿姨’引发轩然大波”前者文章内容存在过度引申,后者则利用60年代记忆进行反向描述。可以看出,国内舆论场和国际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交叠杂糅的。
在世界旧秩序的崩解、新秩序的建立的新常态下,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也导致本人的头脑过热。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些人依旧在其中,但未察觉,并成为被利用的氓流;有些人已经察觉,努力保持理性并呼吁人们努力保持理性;有些人已经察觉并利用这股思潮,有的服务于自己经济利益,服务于自身竞选、有的服务于企业利益、有的服务于国家的建设;还有的人已经察觉,但其实依旧在其中。这些在国内、国际的舆论场中都存在。
2020年,世界正式进入动荡一年,新冠肺炎的爆发,让世界秩序的崩解与重建的速度加快。在疫情期间,中国以巨大牺牲换得当下国家发展的黄金时间,虽然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危机场域,但中国极有可能取得更大突破。
以上是在3月20日写就,公众号一直发不出。3月20号之后,方方日记的纸质版迅速成书出版,英文版和德文版迅速出炉,让我跌破眼镜。虽然我一直知道西方有人在引导有意国际舆论,但不知道方方在这一方阵中竟夺得头筹!方方的武汉日记中记录疫情期间武汉情绪的这一点合理性被她自己破坏的干干净净。方方本人也从早期的所谓敢言者成了卖国者,让人唏(gao)嘘(xing)。从此处看,前文所说国内舆论的“左右”摇摆已经无法解释当下的国内舆论。
在西方文明全面衰落和中国复兴的大背景下,复旦余亮所说的“新旧”之争,可能更为准确。在国内,早期受西方文明影响至深,并奉之为信仰的一部分人,与在中国复兴阶段成长起来的对自身传统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人之间产生激烈且持续的冲突。如果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来说,就是本土文明的复苏(赞同亨廷顿的判断,但不赞同其内在逻辑。)。
可以看到的是,一直到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之前,这种由国际或者国内事件引起的舆情,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骂战,在港毒、台毒、疆毒以及一些NGO机构的参与下,将会呈现多发态势。国内舆论将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应战,国人也将在不断涌起的舆论中定位自己定位中国。
一直以来,想提醒自己身边的朋友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不是一句玩笑话。国家之间的丛林状态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国家社会内部是有序的,但国家之间的状态一直是无序的,或者是短暂的不平等有序中包含着更多的无序。身边有人还是秉持着对西方文明的美好想象,而中国公知们描绘的西方美好世界的泡泡将在全球危机时代彻底的破碎,一个朴素的西方将会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