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防疫:海上巨无霸遇空前“杀手”
来源:国防大学
3月27日,被美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9万吨级的外交”的核动力航母“罗斯福”号,在前往菲律宾途中,由于出现舰上水手感染新冠肺炎而被迫中止行动,停靠关岛海军基地。这是美军历史上罕见的在舰艇没有负伤的情况下“撤出战斗”,随后该舰舰长被解职,美海军代理部长应对不力辞职。这一前所未有的非常事件所暴露的巨大危机,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海上“黑天鹅”事件频发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当人们的恐慌情绪还集中在城市防疫的时候,海上邮轮暴出大疫情。当邮轮疫情正成为焦点吸睛热议的时候,一艘艘军舰又被“暴雷”,海上霸主遇空前“杀手”。
航母被视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力量的“矛头”,是美军维持海上霸权的利器,自二战后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然而3月24日,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在前往菲律宾途中,首次被确诊有3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随后几天确诊数量激增,不得不就近停靠关岛基地进行疫情处置。
▲ 被称之为“9万吨级的外交”的“罗斯福”号航母
这艘搭载近5000名舰员的核动力航母,截止4月12日,已有包括舰长克罗泽尔(编者注:克罗泽尔已于4月2日被解除指挥权)在内的585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3000多名官兵上岸隔离14天。考虑到舰上特殊环境和防疫手段,如果应对不利,一旦大规模发病,不仅可以“杀伤”舰员、可以使岗位失能,而且能极大减损战斗力,甚至造成比硬杀伤还严重的后果,舰艇防疫成现实难题。
▲ “罗斯福”号航母前舰长克罗泽尔
美国海军退役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警告说:“会有更多战舰出现类似问题。战舰内不可能保持社交距离,因此是病毒传播的完美场所。”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马克·坎西恩说,“‘罗斯福’号疫情就像是对美军的一项测试,如果不能找到有效应对措施,将影响所有舰队的部署。”美军“罗斯福”号航母停摆,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据媒体报道,除了“罗斯福”号航母,美军另外3艘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里根”号和“尼米兹”号航母,以及万吨级核潜艇上也都发现了确诊患者,美国在太平洋上出现了“航母真空”。与此同时,法国“戴高乐”航母也暴出突发严重疫情。海军各类舰艇的防疫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如何从美军航母停摆之端倪进而延伸到整个海舰艇艇防疫,成为各国海军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难题。
▲ 当地时间4月12日,法国海军航空母舰“戴高乐“号当天返回法国土伦军港,航母编队1900多人须接受新冠病毒测试并被隔离。图为一名女士看向抵达海港的航空母舰。
海上防疫难在何处
航母、驱逐舰和潜艇等军舱,作为海上作战的精锐力量,武器装备与人员高度聚集,综合集成为一个高效能的作战平台。海上行动运用特殊的装备、置身特殊的环境、执行特殊的任务,这些特殊性,造成了与陆地防疫相比更为复杂、更为尖锐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四难”:
空间封闭防疫隔离难
舰艇内部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人员活动范围有限,病毒的传播速率与几率都比陆地上大得多,且中央空调等空气循环装置又进一步加大传播范围。从内部舱室来看,大型舰艇大量水手共用宿舍、洗手间、工作场所和食堂等,人员密度远超一般邮轮,一旦有人确诊,将会殃及池鱼,疫情会比邮轮“严重得多”。
▲ 舰艇餐厅人员密集
在“罗斯福”号出现疫情期间,新冠病毒通过中央空调系统蔓延到整艘航母,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克罗泽尔称,最初33名确诊水手中,有7人的首次检测结果为阴性,过了1到3天后才开始出现症状,每一名舰员不论官阶,都必须被视作“密切接触者”。疫情防控最核心的措施是切断传染源、传播路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办法是隔离,尽量避免人员流动,防止增加疫情扩散及交叉感染的风险,但舰艇上有限的隔离措施只能延缓疫情扩散,无法做到全面消除病毒,也不能提供单独隔离的舱室。
岗位无冗余替换难
舰艇出海执行任务,远离基地且时间长,舰上每个岗位专业性强,“一个萝卜一个坑”。疫情所造成的减员与战伤减员和一般性病员截然不同,舰艇上因疫情大流行产生的病员具有高传染性,一旦出现感染者,其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极有可能被感染,不仅应隔离感染者,还应隔离密切接触者,出现“一病一舱”“一病一艇”的现象,在舰艇上很难找到批量冗余人员进行替换,而且要让舰艇正常执行任务,也不可能让这些岗位上的舰员成批按下“暂停键”。无疑,航母染疫尤显事态重大,就算只有百余官兵感染,由于难以前接后送,又无专业人员补充,其岗位也难以迅速实现轮换。
▲ 美军航空母舰舰员正在执勤
无症状感染防护难
从这次抗疫来看,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善于“潜伏”,不少都是接触无症状感染者而被感染,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在舰艇上突然暴发类似这种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新冠疫情,几乎属于不可抗力的,因为事先毫无征兆,难以进行有效预警。如“罗斯福”号航母“0”号被确诊舰员何时感染了新冠病毒,至今众说纷纭。尤其是在舰艇这样的密闭空间里长时间工作生活,即便防护措施做得再好,免疫力再强,一旦有潜伏的新冠病毒,无疑会大大增加聚集性感染的可能性。
▲ 4月7日晚,“罗斯福”号航母部分舰员下船隔离
战备与防疫兼顾难
“罗斯福”号航母上暴发疫情后,虽然迅速停靠关岛,但为了保持航母战斗力,其上级一度不允许舰员上岸。为此,克罗泽尔在给海军高层的信中呼吁,让九成官兵下船接受检测和隔离,因为“现在,毕竟不是战时战争状态,让水兵这样死于疫情,这是不可接受的。”而美国海军高层依然表示,与关心水手同样重要的是“维持战备状态”。代理海军部长莫德利要求,“哪怕航行中出现了新冠肺炎案例,我们依然能够持续航母的部署。”4月3日,克罗泽尔舰长被解职,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泄露了美国海军核心战斗力被新冠病毒严重削弱的重大情况,而其背后显示的是保持战备与防疫兼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突出矛盾。4月7日美海军代理部长莫德利因处理这一棘手问题不利而被辞职。传统的防疫手段已基本失灵,如何处理保战备与保健康的矛盾,成为舰艇指挥员面对疫情的两难抉择。
▲ 停靠关岛基地进行疫情处置的“罗斯福”号
舰艇防疫何以解忧
以往各国海军在舰艇防疫上都有一些措施和手段,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连美军这样的海上霸主也手足无措。目前,美军主要采取以下防控方法:
以“三防”为主的物理式防护
核心是严防死守、严阵以待,保证免遭来自外部的生物打击。美国所有的主力战舰都具备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和防生物武器攻击的“三防”能力。对于航母来说,各个舱室在受到核生化武器攻击时会关闭,各个舱室都有空气加压和滤毒通风装置。平时航母上就配有大量的防毒面罩和防护衣物,士兵也经常进行“三防”演练,但主要针对的科目是火灾、烧伤、爆炸等物理性伤害。这些“三防”主要针对外部环境,防物理伤害值满分,但对新冠病毒这种“魔法攻击”近乎无能为力。
以“封闭”为主的阻断式防护
核心是切断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保护易感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方法,对登舰的所有人员在填写健康申明卡、测体温和集中隔离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核酸测试;舰员出入舰艇严格审批把关,把传播的可能性切断在舰艇外、阻断在感染前,筑牢“防火墙”,防止带病上舰、带毒出海;发挥团队作用群策群防,对全舰卫生进行大整治、消杀灭,配带防护器材,做好防护隔离,不被感染;建立疫情警报系统,对全体乘员和船员每天逐一测量体温并进行筛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专门开设独立区域,对发热人员实行“分区乘坐”模式,力求做到防控无死角、官兵零感染。从美军这次舰艇防疫来看,这种阻断式防护,在实际组织实施中也难以完全奏效。
从这次美军航母疫情看,上述两种方法差强人意。
为提高舰艇防疫效能,应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防疫防控招法,主要是:
以“舰医”为主的自检式防护
核心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证全舰健康。舰艇作为重要的作战单位,大型舰艇和一般舰在执行重大任务时,配备包括微生物学家、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预防医学人员和预防医学技术人员在内的非常强的各种医疗室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并配有大量的防毒面罩和防护衣物,这样就可以对出现发热等症状的舰员进行及时检测,而不需要将样品发送到岸上进行测试。如果发现测试结果呈阳性,则医疗团队采取措施隔离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并根据症状,及时后送到基地医院进一步检测和诊疗。根据检测结果研判舰艇上是否存在传染性强的病毒,告知部队健康保护措施,并为舰艇指挥员和疫情应对小组提出意见建议。
▲“罗斯福”号暴发疫情后,医学技术人员登舰检测病毒
以“预案”为主的有序式防护
核心是有条不紊、有效应对,保证海上持续战斗力。着眼提升舰艇防疫预警能力、应对能力和再生能力根据可能发生的生物安全问题,从准备、检测、跟踪、隔离、治疗、评估和备份预备舰员等各个环节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力求做到最快反应、最早防范、最有效应对。在准备环节,要携带足够的抗疫物资、发放抗疫包、注射有效疫苗,提供一些被证明具有一定预防功效的药物。一旦上舰后有人出现疫情症状,启动“感染控制程序”,展开舰员抗疫防疫。当出现疫情失控,应按照预案,尽快把他们送回基地医院,或协调邻近国家为舰船防疫提供方便,及时动用备份预备舰员,尽快恢复舰艇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