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价都会和“吹哨人”绑在一起,这或许才是他最大的悲哀。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了腾讯新闻的一个网页推送,网页用动态时间线的形式详细记述了从去年12月8日至今年4月8日武汉解封这121天发生的事件节点,当然,这其中也必然提到了李。我愿意相信腾讯是试图客观的叙述这些事件的,至少微信内容是被完整的展现的,而“悼念”也没有添加很多的主观情感。

500

500

      回头再看上面这两张图片,感受或许更加复杂了。

      无论人们是否承认,事实上李的名字,已经和所谓“吹哨人”牢牢地绑在了一起,而和“吹哨人”绑在一起的,恰恰就是“政府隐瞒”。从疫情早期直至现在,“吹哨人”一直都是西方政府、媒体抹黑中国抗疫的一把枪。中国政府似乎为了安抚所谓民意,试图将这把“枪”握在自己手里。但这些所谓民意又是否注意到,即使西方那些能够客观理性看待中国抗疫的声音中,在肯定中国努力的同时,往往会也在前面加上一句“即使中国政府早期对疫情有所隐瞒,限制医生的发声……..”。又或是这些所谓民意也认同“政府隐瞒”的观点,在他们眼中31日发布通告中的“戴口罩、不聚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微信群里的那一句“不要外传”的“SARS”。哪怕他们很多人在“吹哨人”这一概念提出之前,或许压根就不知道李是谁。

      而我们也都应该认识到,李后续得到的所有评价,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也都注定会和“吹哨人”绑定在一起。同样在西方抹黑中国的言论里,“吹哨人”和方方也都会作为所谓的证据,反复的出现。虽然我愿意相信,不同于方方,李本无意如此,但或许这才是李最大的悲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主观情绪堆砌而成的形象往往经不住时间的冲涮,而实事求是才是历史岁月长河里唯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