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1高空高速侦察机:我军最珍贵战利品,博物馆差点丢弃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D-21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研制的三倍音速远程战略侦察机。该机是专门为侦察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而研制的。50年代末,当美国得知中国计划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后,开始紧急部署侦察力量,探听中国核计划的实施情况,除了以台湾为基地使用U-2高空侦察机,还秘密发展D-21无人高速侦察机
在1960-1970年代的中国国土防空作战中,解放军曾连续击落U-2高空侦察机和“火蜂”亚音速高空无人侦察机。为了避免有人驾驶侦察机被击落带来的政治后果,在1962年开始研制保密代号为“标签板的无人侦察机,专门针对中国遥远内地的无人驾驶侦察机,用来对中国西北的核试验地和导弹发射基地的侦察。
D-21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整体式冲压发动机,速度高达3560千米/小时,相当于三倍音速水平,升限高达30000米。在1970年代初期,包括美国自身在内,任何一款防空武器理论上都无法击落该机。
中国当时装备的主力中高空地空导弹是红旗-2,最大速度3.8马赫,最大射程仅为7-35公里,射高仅为27000米,仅能打击像U-2这样的亚音速高空侦察机,对三万米三倍音速的“双三”目标无能为力。于是在1965 年8月,中国决定突击研制射高3万米射程42公里的高空高速“红旗”3号防空导弹,1970年设计定型。
D-21设计的侦察方式是:装载有侦察设备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先由大型飞机(母机)携带飞行,在靠近对方防空严密地带的公海上空由母机释放;无人驾驶侦察机离开携带母机后,利用自身的冲压发动机以超过3马赫的速度飞向遥远的目标地区;飞机上的侦察系统自动工作;情报收集之后,无人飞机将飞回到出发点的公海上空,在指令控制下,在指定地点空投装有照相胶卷的密封回收舱,然后飞机自毁坠落大海。
1969年11月9日,D-21开始执行首次对中国的侦察任务,一架B-52H在机翼下挂了两架D-21,在经过1次空中加油12小时飞行后,载机抵达南中国海发射地点。编号为517的D-21顺利发射,飞机在中国领空外升高到3.3万米,加速超音速3.3马赫3.3。然而这架D-21最后飞的踪影全无,任务失败。
D-21的第二次飞行任务是在1970年12月16日,飞临罗布泊上空执行对中国核武器基地的侦察任务,成功返航,但在太平洋弹射侦察设备舱时发生意外。三个月后的第三次侦察任务也在回收阶段发生意外而失败。
D-21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侦察飞行在1971年3月20日,飞行途中失踪,美国人猜测坠落在中国内蒙古的戈壁中,同时猜测是被中国击落的,因为这时中国已经拥有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和红旗3号地空导弹。但也有部分美军认为,在中国领空上飞行过四次的D-21从未被中国发现过。从此成为悬案。
38年后,2009年11月的一天,几位航空迷前往北京小汤山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在航博露天散放的一堆残骸中,发现了几个奇怪的残骸。照片发到网上考证,确认这堆奇怪的飞行器残骸是1971年3月20日执行第四次侦察任务失踪的那架D-21无人侦察机。
这架“稀世珍宝”,引起了中国航空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很快对其残骸进行了整理、修复。2010年8月,我国在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展出D-21无人侦察机的残骸。
这架D-21侦察机的来源,曾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的马杰三将军一篇名为《一个意外的收获》回忆录里找到答案,1971年3月20日,D-21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森林坠毁,残骸散布很广,主要机体落虽然断成几截,但由于浓密雨林的缓冲,机体保存相对完好,当时中国从飞行性能判断,以为是美军SR-71“黑鸟”高速侦察机,便试图搜寻飞行员和两个硕大的发动机。
D-21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缴获的价值最高的战利品。中国方面缴获D-21残骸后,运到北京去做科学研究。该机对中国航空科研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高空高速飞行领域的许多科研成果,都与这次收获有关。但多年来中国一直对其进行保密,美国方面也未公开相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