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之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缘起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上现存的诸多社会民主党中十分知名,也是目前社会党国际成员。但当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跟从前的它,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社会主义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而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是和工人运动相辅相成的。早在马克思提出他自己的理论以前,列强国内不断涌现出了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自发到自觉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权益的一个过程。随着19世纪下半叶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欧美工人阶级政党也先后建立起来。

1863年,德国11个地方的代表在莱比锡召开会议,建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当选该会主席。此人不但污蔑农民,说起是反动的,同时还认为应该依靠国家资助的生产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因此勾结俾斯麦暗中破坏工人运动。

1869年,以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为代表的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

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自成立以来,便不断主张和拉萨尔一派进行联合。起初拉萨尔并不同意,但德国完成统一后的1873年,德国政府也开始对拉萨尔一派下手,政府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在情形下,拉萨尔也只得同意联合。1875年,两派在哥达举行了统一的代表大会,正式联合,并改党名“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80年改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至此,德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

但两派合并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派对拉萨尔派做出了不少让步,尽管马克思接连批判《哥达纲领》,但仍无济于事。两派的合并,大大加大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力量,有力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但这也并不代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就并没有嫌隙。俾斯麦有鉴于工人运动的高涨,也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简而言之,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颁布一系列政策改善工人条件、社会民生。当时党内一部分人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幸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及时展开了批判,才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撑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不过,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开始大肆泛滥,并传播到各国,因此各种改良形式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渐涌现。尽管有诸多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对修正主义分子展开批判(包括日后的中派领袖考茨基),但还是挡不住修正主义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传播。罗莎·卢森堡是当时批判伯恩施坦主义的重要任务,在她看来,“选择改良还是选择革命”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争取改良的斗争,只能通过革命才能完成。

到1910年左右,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形成了左、中、右三个派系。左派: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为代表,持较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较为激进。中派:以考茨基为代表,也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主张调和左派右派之间的矛盾。右派:以艾伯特、谢德曼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者,德国冯家人的狗腿子。三派之间的矛盾在1913年倍倍尔去世后,变得更加难以调和,中派看似“中立”,实际上也往往和右派沆瀣一气。

1913年,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公然支持德国帝国主义势力扩军备战的军事预算。一战爆发后,这些人也公然支持本国发动战争。谢德曼等人还跑到其他国家去为德国行为进行辩护,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的立场。批判德国军国主义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则被关进了大牢。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一战中分成三个派系后,中派在1917年从社会民主党内部分裂出去,单独成立了“独立社会民主党”,而左派也以“斯巴达克派”的名义加入了该党。所谓“斯巴达克派”,其名字来源于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出版的秘密政治通讯《斯巴达克信札》得名。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正式敲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钟声。随后德国各地起义、运动此起彼伏,对德国政府来说,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控制局势的能力。柏林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早在前一天就给德国皇室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其迅速退位,否则后果自负。超出双方预料的是,11月9日,德国柏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人民游行示威活动。从当天凌晨开始,便不断有柏林市民加入到反抗德国政府的行列。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在此情况下,在国会大厦宣布成立共和国,并大喊“伟大的德意志共和国万岁”。而左派的卡尔·李卜克内西也在也在皇宫的一辆汽车车顶上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他还跑到霍亨索伦家族寝宫的阳台上,发表了一场更加充满激情的演说。隐约有“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迹象。

德意志帝国政权垮台后,三派社会民主党人在关于建立什么样的新政权上产生了莫大的分歧。罗莎·卢森堡在报纸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德国革命的任务,其问题不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的问题,而是选择资产阶级民主制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问题。李卜克内西也表示要建立苏维埃俄国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而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想法, 无疑是触动那些容克贵族、资本家利益的,被打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1918年12月16日,德国召开了“全德工人士兵苏维埃” 代表大会。这场会议决定,将于次年1月选举制宪的国民会议。但左派的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却被排除在这场会议之外。有鉴于此,斯巴达克同盟宣布脱离独立社会民主党,单独成立德国共产党(斯)。

1919年1月,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强行解除同情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艾希霍恩的柏林警察总监一职,并因此酿成了左派和右派的流血冲突。而右派社会民主党将“自由军团”倚为强援,对左派社会民主党人进行血腥镇压。而右派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和谢德曼,日后也成为了魏玛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和总理。无耻之尤,莫过于此。

而魏玛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其政局就一直动荡不安。据统计,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存在的20届政府中,只有4届维持的时间超过1年。而社会民主党执政时间,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三年而已。在纳粹党统治的年代,德国社会党遭到了取缔,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进行重建。

联邦德国建立后到1966年之间,联邦德国从政党林立逐渐演变为了社民党、联盟党、自民党三足鼎立的格局,社会民主党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建设性反对党”的角色。并从1966年开始,联合自民党执政长达16年。在1982年沦为在野党后,又于1998年再度上台执政。时至今日,德国社民党仍然是德国政坛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但德国社民党的指导思想却也是一变再变,经历了由激进到改良,再到中庸——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过程。在一战前,德国社民党仍然是一个思想比较激进的政党,一战到1989年《柏林纲领》通过之前,则属于一个改良主义的政党,而现在,其意识形态变得更加中间化。虽然《柏林纲领》中仍然重提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其作为思想渊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社民党现在早就抛弃了阶级斗争、计划经济等思想主张,也不再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终极目标。这点和英国工党有些类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