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给公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属性

首先确定两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发展是硬道理。

早上读了吴启讷的《日本的亚洲思维及殖民台湾初期舆论对戊戌中国知识人的影响》《东方学刊》第二期P17,深有感触。

改革派维新派之流,根本没有调查研究,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道听途说,断章取义,听风是雨,还觉得自己好牛的,是公知、异见人士,被日本伊藤博文等、被西方李提摩太等忽悠地找不着北,对日本的“东亚合邦”奉为圭臬,带路党章太炎甚至喊出了“甲午战争是日本自救的成果,中国宜理解并联合日本”的口号(所谓的民国范大佬们不过是咋咋呼呼故作惊世骇俗之言),理解马关条约?联合割地赔款?

革命派也是一样,只看到流血暴动,却看不到日本削弱地方封建大名加强中央集权,反而自己开始试验“削弱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自治”。意识形态领域被打成了筛子,胜海舟都看不下去了,万事学日本,你不幼稚吗?

——戊戌变法这一届的改革派,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一届。(王莽新政是太超前了,经济基础赶不上政治建筑,确实要“停等民”)

在国家崩溃的时代,这些人就是煽动欺骗性极强的“公知”;

在国家强盛的时代,这些人就是钻意识形态筛子的“公知”。

当然,一部分“公知”最终转化为“自干五”,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实践”。看看今天的各种款式的公知,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就是硬道理。通过发展解决矛盾。矛盾的解决,具备转化一批公知并加固意识形态阵地的效果。但是对于那些拒绝转化的死硬分子,宜坚决打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