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没有逸夫楼

邵逸夫先生,是知名慈善家。从八十年代开始,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遍布华夏大地的逸夫楼了。据不完全统计,大陆的逸夫楼有近三万座,不但涵盖了国内的主要知名高校,甚至还有部分中小学。

500

安徽省岳西县白帽镇余河逸夫小学

然而,作为安徽最知名的高校,也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却没有逸夫楼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拨乱反正的年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之前的各种磨难和打压,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以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为偶像。整个社会,兴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了,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当时建校不到30年的年轻学校,朝气蓬勃,敢为人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成立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一时间,那些怀着科学理想的青少年,纷纷将科大作为自己梦想中的大学。那些年,在很多省份,科大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北大清华。

在这个时候,邵逸夫慈善基金会代表邵逸夫先生,找到了科大,提出了慈善捐赠意向。按照普通领导的办事方式,很快科大将会有一座逸夫教学楼或是逸夫图书馆。

然而那个年代的科大校领导,没有被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兴奋的冲昏头脑。经过慎重考虑,学校方面向基金会建议,将这笔善款用在学校最需要的地方---购买科研教学急需的高性能计算机,而不是像其他学校那样用来盖楼。

邵逸夫先生尽管对科大方面的建议感到意外,但还是尊重了科大的意见,通过基金会欣然捐出了500万港币,加上科大自身的配套资金,购买了一台当时非常先进的、可带几十台终端的计算机工作站—DEC VAX8700(据说当时全国只有两台)。

以此为基础,在1988年9月科大建校30周年之际,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专门负责面向科大各单位(后来有不少来自全国的有关单位)提供24小时不间断大型计算服务,极大改善了当时科大科研环境,提高了科大科研计算能力,为科大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和优秀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500

VAX 8550终端,8700与此类似

尽管邵逸夫先生没有象在其他地方一样,在科大建设"逸夫楼"或"逸夫馆",但是,他同意科大的建议,用这笔善款在中国科大建立用于服务于科研急需的"信息处理中心",并为该中心欣然题写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这充分反映了他对科大的关心重视,和当时学校领导决策的高度认可。今天,纵观邵逸夫先生的众多捐赠,不难发现,给科大的捐赠是最具有特色的。而后来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他的捐赠为科大的科研能力提升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当时科大的不少需要大型计算的成果都是在信息处理中完成的;同时,当时到信息处理中心使用捐赠机器的人员中,不乏有后来成为院士、IEEE Fellow、"国家杰青"、创业企业家等优秀人才。由于当时信息处理中心有了VAX8700这台当时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从而使得当时的"信息处理中心"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一样,经常成为来访人员参观科大时必到之处。近年来,科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飞猛进,饮水思源,也不能忘记这台计算机早年起到的启蒙作用。

500

中国科技大学信息处理中心

500

关于此次捐赠的纪念铭牌

计算机性能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随着时光流逝,这台当年非常先进的计算机也逐步落后于时代了。作者入学的时候,这台计算机已经退居二线,主要承担本科生的上机教学任务了。我本人也是这台计算机的使用者,在这台计算机上,完成了FORTRAN语言课程的编程实习。对于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它也是人生中用过的第一台计算机。

今天,这台计算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后来入学的学弟学妹,可能都不知道邵逸夫先生当年曾经捐赠过计算机。假如当初那笔钱像别的学校那样,用来盖楼,那么邵逸夫先生的善举,势必会被一代代科大学生所铭记。

从世俗的眼光来评判,邵先生的这笔慈善捐款,亏了,没能持续长久。然而,这也正反应了邵先生捐资办教育,确实是不图虚名,不计回报,只求培养人才。邵逸夫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关心国家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热门评论 1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3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