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取消,升学终于不用拼爹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作者:陆兆谦
你是怎么考上重点学校的?“因为我有特长”
2019年,在连续四年无缘团体冠军之后,中国代表队再次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队第一名。
回溯过去的四届比赛,国人惊诧于这些从小被奥数培训班浸泡大的90后,难道真的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垮掉”了吗?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队一直是国际奥数竞赛的霸主。1989年至2014年间举办的25届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了19次团体冠军。
在奥数补习班风行的年头,人们认为,这样的佳绩本该一直保持下去。
从2020年起,全面或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特长生招生。/微博截图
伴随着2020年时间红线的到来,义务教育阶段招收特长生的政策,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日,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发布的相关文件释放出明显信号: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制度真的走到了尽头。
不出意外,等待奥数培训、舞蹈器乐培训市场的,将是一盆冷水。这也为那些曾经质疑90后“垮掉”的人提供了最好的解答:
火热的特长培训背后并非教育意识的觉醒,每个家长与孩子,不过是被升学压力下的加分“诱惑”了而已。
考得好,不如加分好。/《少年的你》
曾几何时,特长生招生制度被人们寄予厚望。有人希望它能打破唯分数论的坚冰,推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也有人希望它网罗非常之才,促进教育公平。时至如今,当年被赋予太多希冀的特长生招生,在教育制度尾大不掉的困境面前,反而成为固化困局的推手。
这项曾引社会风气于一时的制度命运已定,陪伴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日子里,无尽唏嘘之外,人们最应该反思,特长生招生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被推上绝路的。
“唯分数论”拉垮了特长生制度
特长生招生制度古已有之。由表及里,最初这便是一项发掘非常之人的制度。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便有“制科考试”一说。在国家统一的定期考试之外,另设“制科考试”这一类不定期考试,其目的便是防止在常规的考试中埋没了人才,借此发掘“特长生”。唐显庆三年,诗人韩思彦便通过这一“特招”渠道走上仕途。
1949年以后,各大行政区在教育上拥有较大自主权的日子并没有延续太久。伴随着高等教育考试招生的大权逐渐收归中央,全国一盘棋的教育格局逐渐建立起来。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unsplash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特长生制度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全国铁板一块的情况下,它为地方增加更多自主性的同时,也成为“唯分数论”体系下的源头活水。
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特长生招生也一直存在。
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出台。该条令明确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的项目和分值。从此,特长生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
与之相伴,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加分链条被建立起来。只是,随着政策演变,原本针对少数拥有特长的人的“小众制度”,最终演化成为大众化的竞争手段,特长生招生也违背了初衷。
特长生制度成为难度系数相对较低的加分通道。/unsplash
在一切围绕升学的教育体系之下,不论是小学、初中、亦或高中,特长加分都成为服务升学的附庸。培养特殊人才不再是目的,而通过特长获得加分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于是,那些没有特长的孩子也需要从小培养特长,一条依附在特长生招生上的产业链形成了。
原先作为传统教育有益补充的特长生招生,变相成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科目。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承担特长培训的课业负担。
特长再优秀,有时还不如考试考多几分。/unsplash
一名早已进入大学的特长生就曾表示:“初中毕业季将近时,许多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文化课成绩。”因为不论你在特长项目上如何“登峰造极”,文化课成绩还是一票否决的因素。
“只要文化课成绩够好,特长稍差一些也没关系”,在特长很好文化课成绩略差与特长稍差文化课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后者会更受青睐。
人们疑惑,特长生录取的首要标准,究竟还是不是特长?
特长生成为走后门的代名词
沈腾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有一经典片段。
班主任在班里宣布,班级优秀学生袁华获得了区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作文的名字是《我的区长父亲》。
饱含讽刺的电影情节,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的反映。在某些荣誉可以获得升学加分的年代,有条件的父母为孩子“操作”几个加分项目,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特长生加分项目中,被人们诟病的不少,其中航海模型加分测试必定位列其中。《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9年,浙江某市参加该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有13名来自该市的权势家庭,另外六名都是教师子女。
原来,拼特长最后还是得拼爹拼妈。/unsplash
他们的父母,有的是该市辖区的领导干部,有的是国有银行一二把手,有的是该市各大局领导或学校校长。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将其调侃为“高考加分俱乐部”。
特长生加分逐渐变得黑幕重重早已不是秘密,在丑闻频出的年头,体育特长生被指水分太大者有之,一地数千名考生获得加分者有之。特长生加分选拔,早已沦落为拼爹拼钱的游戏。
此种状况下,不仅对那些没有获得加分的普通考生不公平,对那些真正有特长的考生也有失公平。
特长生制度早就不是一个平等的竞争了。/unsplash
此外,许多含义模糊的加分项目,则为一些家长提供了巧立名目的空间。最终,学生获得了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含金量有限的头衔,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加分项目抢去。
尤其是高考中,动辄20分的加分带来的优势,使得利者进入天堂,而注定有另一批人要被打入地狱。
久而久之,大众将特长生与走后门联系起来,特长生招生也逐渐被社会污名化。
大学特长生,学校未必真正想培养你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个段子:一批特长生参加考试,最终,在一群能力相当的学生中,一名会拉大提琴的学生获得了加分的资格。究其原因,录取他的大学乐团刚好缺一名大提琴手。
相比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加分,高校的录取要严谨正规很多。但不能否认,段子中暗讽的现象的确存在于现实中。
每年,众多名牌大学都会招录一批在声乐、美术,或者是体育上拔尖的特长生。但令人费解的是,即使是当下国内顶尖的大学,许多高校中并没有专门的声乐、美术或者体育院系。
考入的学生通过特长加分,最终与大部分学生一样,进入非艺术性质的学院学习。
有人学音乐,只是为一张名校入场券。/unsplash
在学习之外,他们需要加入学校的乐团或运动队,在全国性或者全球性的大学生竞技舞台上,为学校争得荣誉。
原先是某省游泳队的李同学就曾表示,大学降分将其招录进学校,自然也需要他“去为学校获得荣誉”。
每到毕业季将近,许多高校的运动队教练就会巡回全国各大高中,对那些体育天赋出众的学生进行招募,期待他们能为学校运动队带来新的天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当然是双赢的局面。学校获得了优质的特长人才,借此在大学生的竞技比拼中获得荣誉。而这些富有特长的学生,也获得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然而,进入名校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特长生涯的结束。
是上学,还是当运动员?/unsplash
李同学表示:“自己的成绩即使在全国专业运动员中,排名也已经达到前列,与大学生比赛更是不在话下”,但大学结束想要继续走下去也几乎不可能。
“像其他同学一样,毕业之后步入社会,找份工作”是这类特长生的普遍归宿。
与国外特长生招收中尊重差异,重视发展不同。当NBA中众多球员凭借出众的体育天赋从大学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时,国内的职业选手却几乎清一色来自各省的省队或体校。当然,这涉及我国体育人才的“双轨制”特色培养。
但也不要以为NBA是国外特长生培养的常态。既然同住地球村,乱象自然也差不多。
去年,美国招考舞弊案震惊社会,金钱开道履历造假被频频爆出。哈佛大学击剑队主教练将房产以30万美金出售给一户家庭,随即这户人家的一个孩子就被哈佛录取,而另一个孩子早已在哈佛击剑队中。
尽管哈佛官方没有承认舞弊行为,但随后还是开除了该教练。
更加奇葩的要数印尼,雅加达一大学发布通知称:YouTube粉丝不少于1万名的学生,若通过其他考核就可以获得入学资格。
网友感叹:网红也能做特长生了。更加激动的怕是某宝上浩浩荡荡的涨粉商家。
对于运动特长生来说,大学或许是运动生涯的终点。/unsplash
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需要为训练比赛投入时间,不仅日常学习的时间会被挤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没有那些早就忙于实习的同学强。
拿再多的比赛获奖证书,可能还没有一份大企业的实习证明有含金量。
高等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即使程序严谨性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发掘“非常之才”的目的,但没有多少学校真正立足于培养优秀的特长人才。
大学期间学生在艺术、体育上有真实的进步吗?他们的“非常之才”在毕业后能可持续发展吗?是否应该真正培养出在未来有利于社会的优秀的艺术家?
还是说,替学校争得荣誉,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农村学生:我头发“特长”
教育制度的城市中心论其实一直存在。从小学直到大学,特长生加分、项目竞赛加分、学科竞赛加分、自主招生……农村学生几乎无一例外的处于劣势。
那些本身基础薄弱,最需要加分去跨越优质高中或大学门槛的农村学生,恰恰是最没有特长,最没有条件去获得加分的一批人。
本世纪初期,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在各自所在的武汉、江苏的生源招收占到招生数的近50%。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更甚,两所高校招收上海、广东本地学生的比例,占到录取学生总数的60%多。
那些处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原本落后的教育条件下,在竞争中已经处于弱势地位。
特长生制度,多是城市学生的主场。/unsplash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农村青年的9.6-12.8倍,即使到九十年代,城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依旧比农村青年高将近6倍。
在教育本就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之下,推出的一系列特殊渠道,免不了散发着城市中心主义的气息。
特长培养,本质上是金钱的游戏,对于广大的农村学生来说,既无精力,也无财力。
昂贵的声乐培训班,伴随着难度增大不断上涨的奥数培训班的学费,难以接触互联网导致的知识面狭窄,缺乏系统科学的体育训练,无法及时接触各种加分政策……这些都成为农村学生无法在加分上与城市孩子比拼的限制因素。
资源失衡,总有人是输家。/unsplash
曾经,一部纪录片记录下了河北保定农村女孩们的艺术梦,但没有人会把《田埂上的芭蕾》当做中国农村的常态。对于农村的孩子,实现功课特长,已经是万幸的事情。
更长的时间里,这些功课本就处于劣势的学生,一直在与有加分加成的同龄人展开比拼。
当然,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特长生加分制度没错,有特长的学生更没有错。
那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加分制度,亦或进入大学的非常规渠道,本就有为分数处于劣势的农村孩子提供另一条道路的初衷。
有时候,制度失灵,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unsplash
但这背后还缠绕着城乡二元、区域差异等诸多因素,所以,不必落入批判特长生制度或自主招生制度优劣的窠臼,也无需对人性的黑暗面展开无谓的批判。
更该反思的是:这些政策为何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为何我们没有支撑它们有序、良性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2020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界面新闻,2019.03.26
《建议紧急叫停特长生制度》,中国青年报,2006.05.25
《特长生加分政策寿终正寝!割掉了“一考定终身”时代的尾巴》,中青评论,2018.03.21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及对策》,李晓荣,2014.11
《中国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招特长生》,北京晚报,20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