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侯非侯 王非王

1

 

在古人还处于农业时代的时候,也有繁华富庶的城市,但是究其根基,却常常源于政治中心,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简言之,亦即权力中心的产物。

今天的超级城市数不胜数,却更多是经济符号。几百万人乃至几千万人的吃喝拉撒,构筑出一个层次丰富、系统完备、链条狭长的经济共生体,拥有极强的自我生长繁衍的能力。

所以你看,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城市,还是一样的城市,但本质上已经截然不同。古人的世界里,要做这城市里的贵者(官本位,学而优则仕),而今天,人们有更多元化的追求,香车宝马、长夜未央,也殊为畅快。

 

2

 

人多,自然是非就多。但同时,人多,如果可以保持一种较为长期、稳定、多赢共生的秩序,那么产生的能量超乎想象。简言之,聚合效应强烈发酵,1+1>2。

有协同竞争合作的优势,有军事上作战的优势,有长期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优势,无论是攻是防,这种优势极为宝贵。

所谓极为宝贵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因为难为,所以可贵,——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换成另一层意思,就是,一件有意义的简单的事情,一百个人都有参与权则可能变成一百种扯淡。

 

3

 

天人合一,就必须消灭扯淡,一则军事,一则文化。

数千年来,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意义上做到这一点的,也就中国一家,别无分店。但现在却有一非主流案例——印度。

印度人口问题,从内部来看,据印度本土作家分析,主要是男尊女卑,拼命生孩子,家里无论如何要生一个男孩。(具体观感兄弟们可以参考这几年比较热门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而从外部来看,要感谢列强们几百年来在中东中亚这个性感三角地带的长期厮杀争夺,还来不及吃这第二道菜。后来英国人总算吃上这垂涎已久的第二道菜,但是一战二战彻底结束了这一切。从此,印度又变成了一个不在核心关注圈的“大国”。其他大国斗得你死我活如火如荼之际,没人过分来折腾这后妈生的孩子。

当然,逻辑上来看,印巴分治,对于欧美来说,已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就是防止将来印度成为能和他们对抗的全球性大国。

当然,印度本身作为受害者,类似于被强暴者还以长期和强奸犯持续保持亲密关系为荣,它一直是英联邦成员(貌似还以此为荣)。这种因为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比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造成的独特现象,不仅我们无法理解,估计,欧美当然就乐观其成。这样挺好,咱(英美)对你也挺放心的。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妥妥的神的国度。

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单纯逞口舌之快,鄙视一下印度,就没有写这篇东西的必要了。但更重要的是,印度实实在在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在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全球大格局下,这尤为重要。

这才是其中要义。

 

4

 

19世纪,列强们都鄙视又贪婪地盯着帝国这块肥肉,在动手之前,被囚孤岛的拿破仑说:“中国一旦醒来,世界为之震动。”只因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迅即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那么,印度呢?

 

5

 

一人,一民族,一国家,他的自我形成都必须有所经历,历练痛苦,然后沉淀并做出选择。

很显然,印度从殖民时代开始,才刚刚开启了一个漫长的自我觉醒、自我形成的过程。而帝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完成这一系列功课。

这几十年来,我们看到印度各种雄心,各种夸张的规划和自我宣传,也看到各种以帝国为假想敌的表面上看来不恰当的言论,——第一反应是什么?毫无疑问,可笑,也不招人待见。

但实质上,这无论是对于帝国还是对于印度,都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印度挑衅帝国也会变成好事?

 

6

 

我们今天亲眼见证的时代巨变,核心是东方世界回归国际格局中心,而与此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还是陆权和海权的重新平衡。

在新格局里,很明显,中美联合收割机有着致命的缺点,——新世界的力量不稳定且前景不明,近十年来一度被捧的金砖国家,目前来看前景都很有限,这个很有限指的是完全扭转欧美主导的全球格局,除了中印。

惟其如此,印度快速成长起来,意义重大。当然,这绝非简单的经济意义上的成长。

 

7

 

中印非常相似的是,近几十年的巨大发展,都极大受益于冷战以来全球整体相对和平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而核心的量化上的差异则是,帝国已经达成十万亿美元级别。因此,印度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时间。

如果有主要大国,尤其是西方大国,一个或数个,较快解决了中东中亚问题;

又或者是,全球化2.0的核心权力框架最终形成之日迅速到来,——这两者其中之一完成,而印度还没完成本质性的飞跃,那就等着吃二茬苦。

 

8

 

战略机遇期,谁说只有帝国需要?印度同样时不我待。如不抓紧时机完成核心任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结局就难以避免。门票有限,而赢取门票的时间也就看美利坚还能用救命丹挺多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也同样是印度发展首先要看清的革命问题,没有之一。美俄?日本?澳大利亚?白人宗主国?

 

9

 

纵观西方的宗教历史,都是纠缠不休,你的神在我这里也出现过,我的神在你的故事里也打过酱油,总之一塌糊涂。印度同样如此,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有各种其他叫不出来的土特产。

神的事情哥哥向来不关心,哥哥要说的是,两千多年前帝国的陈胜已经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门课印度兄弟欠账已久。喂养出更强壮的个体,才会有更强大民族。

诸子百家喂养了帝国亿万子民,印度呢?

 

10

 

印度的另一重危险,则是印度经济在全球化中的自我定位。

印度的核心产业,就是软件和医药。一则,软件行业,印度并非全球核心位置,二则,医药,借助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因为各方棋手的需要,印度左右逢源,正因为得利于此,印度几十年来肆意生产各种仿冒药,西方也基本睁只眼闭只眼,当然,你只要别跑到我欧美的医药市场来就OK。

说到这里,这和半个世纪之前的印巴分治完全一个味儿,就是西方认为印度完全在掌控之中,要封杀你分分钟的事情。但是,且养着。

全球格局的几位棋手,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战二战检验过,不是白瞎的),同时还有做蛋糕的能力。那么,你印度目前做蛋糕的能力呢?很遗憾,你只是一个单纯的目前全球化格局的受益者,你还未成长为有自己独立带来别人不可抗拒的做蛋糕的能力。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就是十几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很显然,这太太太不够了。但作为起点就很完美,所以说,印度啊,小猪快跑!

 

11

 

但无论如何,目前对于印度来说,他未被继续分裂,也暂时未陷入战火,同时他有十几亿人口,那么,基于这个基本条件,我们进行假设和逻辑演绎推理,一切就很有趣了。

那就是,未来十年,印度要适应新的角色。

什么意思?很简单,当印度维持目前较好较快的发展,他的GDP实实在在的在这十年中碾压过英法德日时,当年帝国经历的一切,他必然也要经历一遍。而与此同时,最近十年来他这种左右逢源的美妙地位将不可再得。

前面说了,从历史到今天的现实,印度无法摆脱其天然的缺陷,那么,欧美出不出手?还是无奈眼睁睁看着印度继中国之后,从他们身上跨过?正常情况,强奸犯很难想像自己成为被强暴者。所以,印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那么,印度如何选择?帝国如何选择?欧美如何选择?俄罗斯如何选择?

但无论如何,超越英法德日,印度肯定很激动,但要捍卫发展的果实,也必然很艰险。

龙象之斗?你吃错药了吧!

莫迪或莫迪之后的印度掌门人,似乎至关重要。

历史的经验很灰暗很残酷,那就是,别说雪中送炭,危难之际,落井下石是九成九的几率。成为猎人,抑或猎物,也就电石火光瞬间尘埃落定。

 

12

 

大变之际,人心最好玩。当然,当局者苦不堪言。

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东汉汉灵帝在位之时,当时,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所谓“汉亡于桓灵”,意思是此时汉帝国胡作非为、已经进入万劫不复之境。

作为秦始皇之后第一个长期统治天下的大一统王朝,这种坍塌带给帝国子民极大的心理震撼我们今日难以体会。简单来说,一千年后,如果有人打着刘汉的旗号造反,还会让皇帝睡不着觉,由此可见刘汉王朝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首先是内心深处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历史上无比英明伟大的唐太宗,还因此毫无缘由、仅仅出于猜忌和恐惧粗暴屠戮了两位刘姓大臣,由此可见一斑。

灵帝末年时,京都流传的一首童谣正是反映了这种时代大变时的世人心态,值得玩味。

《后汉书志第十三》载:灵帝之末,京都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案到中平六年,史侯登蹑至尊,献帝未有爵号,为中常侍段珪等数十人所执,公卿百官皆随其后,到河上,乃得来还。此为非侯非王上北芒者也。

印度往何处去?是史前神话的惊天辉煌?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冰冷?

“侯非侯 王非王”固然尴尬,但尴尬只是眼前,致命尚在明日。

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