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值得奥斯卡,前提是不要神化奥斯卡
我在上一篇影评中曾经形容如今的众多国际知名电影奖项都处于一种“王小二过年”的状态,其中又以奥斯卡最为明显。从当年的“神仙打架”到如今很多提名报不满,陷入一种自娱自乐,甚至拉《复联4》这样的电影来充数的境地。再加上中国国内的疫情,大家无心关注美利坚的娱乐盛事,本以为这一届的奥斯卡在中国观众的心中也就草草过了,谁知由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执导的电影《寄生虫》独得四项大奖,除了非美国电影争夺的“国际影片奖”,还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这三个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邻居的电影在奥斯卡载誉而归,一边是中国人孜孜不倦想去“打卡”的奥斯卡,另一边又是中国人心中“过不去”的韩国,不在中国舆论上掀起波澜那是不可能。
说实话,听到《寄生虫》获奖的消息,我着实有点头大。因为不出所料,很快那一批“反思派”又要跳出来了。特别是韩国文艺的粉丝尤其喜欢配合着韩国的文化输出战略给中国人“按头反思”,即使《寄生虫》这篇在韩国并非主流核心价值观——当年《大长今》时代伴随着第一批“韩流”,这批人就喜欢质问国人“为什么韩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持得那么好”“韩国的儒学多么多么兴盛”(事实上是韩国人是最热衷“去中国化”的,基督教才是极度兴盛的);后来的一批还算可以但并非神作的韩国电视剧,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在国内流行,也时不时有各路媒体出来让中国反思“这种片子为啥中国拍不出来”(除了营销,我看不出这些剧比中国的热剧高在何处);更有甚者还有按头央视主播“你为什么连长腿欧巴都不认识”?!如此种种,让人不禁瑟瑟发抖,《寄生虫》拿了奥斯卡大奖之后,不免有人“责之切”——“看看人家韩国电影取得了这么高成就,中国电影人只会拍烂片,奥斯卡的边都碰不到”“中国电影差了韩国电影十八条街”“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寄生虫》这样深刻的电影”……
虽然上文的“反思派”声音依然很多,但这次《寄生虫》的成功同样也在国内激起了另一种很强烈的声音,那就是“韩国人把老美忽悠了”“《寄生虫》不过是迎合了欧美人的喜好和政治正确”“《寄生虫》难以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和认同”——总之一句话,电影是好电影,但是《寄生虫》并配不上奥斯卡。
其实认批评《寄生虫》迎合欧美人口味的观点非常类似于我们早年对于一些中国在国际奖项上获得荣誉的电影的批判,批判者认为这些中国导演为了国家大奖的“名”,不惜撕开中国的伤口展示给外国人看,过度渲染中国的落后、苦难、夸大中国人、中国制度的劣根性,打着“人性”“伤痕”的旗号去迎合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甚至是政治动机。正如他们认为《寄生虫》的导演也在渲染韩国底层的水深火热、阶级固化、甚至是影片中处处体现出的等级论——片中的富裕家庭说话夹杂英语,崇尚“美国原装进口”,有人认为这是在暗示韩国社会的“美国—买办资本—贫民”的等级秩序——来迎合欧美人对韩国这样一个东亚仆从国的印象。
《寄生虫》讲了一个看似非常荒诞的故事:一个因为投资失败而从小中产沦为住在半地下室里,全员失业的底层家庭,儿子因为偶然机会得以来到一个住在豪宅里的“新贵”家庭担任这家女儿的家教,这家人就像逮住了一个救命稻草,羊毛盯着一只薅,用心机和诈骗,伪装成四个不相关的人,先是介绍妹妹混进来当这家儿子的家教,又挤走了原来的保姆、司机,由妈妈,爸爸担任——全员实现就业,一家穷人就这样用谎言寄生在这户有钱人家,哥哥还泡到了这家的小姐,幻想着以后和她正式交往甚至结婚,一家人趁着主人一家出游干脆搬进豪宅吃喝玩乐好不快活,然而贫富的落差和无法逾越的等级给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突然出现在地下室里的“前任寄生虫”激化了矛盾,一场悲剧不可避免……
导演奉俊昊社会学专业出身,他的所有作品,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汉江怪物》《杀人回忆》《雪国列车》都表现出他对于社会阶级分化的批判,以及对于下层阶级的同情。在《寄生虫》里,虽然主角一家人做了很多“坏事”甚至是违法行为,但是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冷静的同情”,而富人一家看似什么坏事都没做,但是通过种种细节体现出他们的虚伪、傲慢和冷血。
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种感情是大家无法领会的,也许只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比如说很多中国观众对主角一家的“寄生”行为表现出的不是同情而是鄙视,因为这家人其实并非废材,而是都有一定能力——儿子英俊,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水平不比大学生差,女儿聪明机智还颇有艺术才能,父亲和母亲虽然是假扮专业人士,但很快就可以胜任奔驰司机和豪宅管家的工作——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他们会从心底吐槽:“你们这一家子都挺有能力的,何至于沦落到失业还去诈骗?”毕竟在中国,虽然“阶级固化”的怨念愈演愈烈,但像片中一家那样惨烈的“阶级滑落”并不普遍,而甚至不需要像他们那样有能力,只要有手有脚肯劳动,都不至于像主角一家那样全员失业,连吃喝都成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片中主角一家的“爸爸”那一句无奈的“一个保安的职位都有500个大学生抢”——也许,“我们不一样”。
如果抛开社会环境不同而导致的观影体验差异,《寄生虫》明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无论是从镜头语言、光影美术、剧本的扎实和细致,情节的节奏和那种将悲剧用喜剧来展现的“黑色幽默”,片中还埋藏着许多细节和“隐喻”,并非故弄玄虚但却意味深长。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社会电影,《寄生虫》首先做到了好看,而不是像国内很多自以为的艺术片导演,过度沉溺于自我感动却让观众看得昏昏欲睡。尤其是剧情后半段,两代“寄生虫”之间的冲突,短短一天之中的大起大落,辛辣的对比和隐喻,极具讽刺效果而又让观众欲罢不能,捏着一把汗。其中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情节就是,这一家“寄生虫”,一个小时前还大大咧咧地躺在主人家的沙发上,喝着他们的美酒,哥哥对妹妹说“你在这家浴室里洗澡的样子好像就像这家的主人一样自然”“你想住哪间房间?”,妈妈在那里幻想着富人家的女儿嫁给自己儿子之后如何如何,甚至开始对“儿媳妇”评价了一番,爸爸放松地说“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家啊”……结果一个富人一个电话“把水烧好,面煮好,牛排煎好,我们八分钟之后到家”,这一家人顿时惶惶如丧家之犬,躲在桌底提心吊胆,最后在大雨中落荒而逃,走下永无止境的台阶,来到自家的地下室,大雨造成的内涝已经把家里淹没,马桶里不断涌出化粪池里的污物,女儿绝望地蹲在马桶盖上点燃了一支烟,而与此同时,富人家的孩子还特意拿着美国进口的印第安帐篷,在院子里露营,拿着对讲机和爸爸妈妈玩着游戏,这场暴雨只不过是他生日的助兴而已……第二天,太阳升起,富人一下开心地举办了生日派对,而穷人一家已经和数百灾民一起在体育馆里无家可归……美好的幻想即使只有一瞬间,也很快被无情的现实彻底打碎,再结合电影三重开放式的结尾——穷人翻身究竟是还保留一丝希望的少年的一场梦,还是已经疯掉的的少年的臆想和幻觉,恐怕谁也不知道。
这样一部电影,可以说并非是韩国人刻意地揭伤疤,而是无比符合近年来奥斯卡评审的“主流”口味——左派、平权、揭露现实、同情和赞美一切弱势群体、痛斥精英的虚伪与邪恶——或者中国普通观众更爱把这种偏好冠以一个在中国不那么褒义的词——“政治正确”。
个人认为,电影这门艺术的追求有三个维度——首先,是建立在蒙太奇和光影表达上的美学维度;其次是,建立在技术革新带来的视觉效果诚谢的技术维度;再有就是通过对外传达观念(意识形态)的思想维度——这三个维度对于单个的电影作品来说不是绝对的,每一部电影会有所侧重,不同的标准之下的审美也会各有侧重。但近年来奥斯卡的口味明显更偏向最后一种,越“正确”的东西越受追捧,以至于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要表达什么、批判什么、达到怎样的社会理想,仅仅通过分析里面的“典型人物”就可以一目了然,观看这几年的奥斯卡影片,甚至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在看中国上一个时代那种政治气息浓厚的脸谱化革命电影。
但好莱坞的这种政治正确片中国观众却并不买账,这里引用戴锦华老师的一句评价:“中国公共论域中对“政治正确”的敏感和愤怒……不是单纯站在所谓传统右翼立场的愤怒,而是认为政治正确是如此便宜、如此乏味,脸谱化,近乎某种道德姿态或表演。”就像很多韩国电影的簇拥一直要求中国人自我批评,觉得为什么韩国的文艺工作者干预揭露黑暗,敢于批判现实,中国人却做不到,但中国很多人对此也底气十足地反怼:“你韩国拍出一百部揭露现实黑暗的影片,把所有警察、官员、政府甚至财阀骂成狗又怎么样,财阀还是那个财阀,总统还是那样的总统,……”我们理想中的批判现实是能够拿出方案或者至少是指明方向的批判,而非是一群知识分子和精英精心编制的道德表演,但至少在批判的水平上,韩国的《寄生虫》质量是优于近年来奥斯卡的那些获奖影片。所以,个人认为并不是《寄生虫》不配拿奥斯卡,而是如今的奥斯卡对外传递出的信号已经配不上大众赋予它的光环和荣耀。
然而,在普通的中国大众和电影人心中,这种光环和荣耀估计还得闪烁一阵子。虽然在文章开头我说了我特别厌恶被按头反思,但是面对《寄生虫》这样的电影,我还是不得不说中国电影如今的现实主义题材确实质量和数量都相当地落后。大多数导演要么沉溺于资本的游戏里混日子,要么依然沉湎于第五代导演获得荣耀的那种形式的“迎合”——你可以说《寄生虫》这样的电影是“迎合”,但是恐怕很多当今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迎合”还不如韩国人——他们的“伤痕”作品依然沉溺于所谓的“时代之殇”“个体悲剧”,而无法做到立足于广大观众真正感同身受的现实问题,社会问题。他们只是一味地将审查作为自己不得志的借口,把观众的不感兴趣归结于资本邪恶和观众庸俗,但一方面又拿着过往足以让导演和演员一步登天的国际荣誉质问国内观众:“你们凭什么不买账?”
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你可以说《寄生虫》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没有共鸣”,或者说韩国的批判现实题材“正确而无用”,但是中国现在正是缺少这样的能抓人心、可看度高、直击社会问题的好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至少说明了这样的电影完全可以在当今的中国市场做到“名利双收”。能做到这样,奥不奥斯卡真的不重要。奥斯卡不是奥运会,也不是诺贝尔,电影的光荣不是配得上某些奖项,而是要配得上观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