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运20驰援武汉想到的——兼谈记忆中的开封飞机场
因为疫情,周一返回郑州后在住处隔离。今天早上醒来,打开平板登上观察者网,看到一则重磅信息——《运20首次投入武汉战疫!》。报道称:“空军多架运20、伊尔76、运9运输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从乌鲁木齐、重庆、天津、张家口等地,近1000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大批医疗物资抵达抗疫一线。”并称这是“运20、运9两型国产运输机首次参加医疗物资运送任务”。
我对运20的发展一直很关注,从立项研发,到成功试飞,再到装备部队,只要是运20的新闻我都认真阅读,对运20的问世充满豪情。但真正见到货真价实的运20,还是在几天前的春节假期。那天是下午,天气很好,我在家里听到窗外传来一阵畅快稳沉的飞机声,这种声音不是我常听到的涡轮螺桨发动机的声音。因为笔者所在地开封南郊就有一个军用机场,有很多运输机,每逢国家有大事情,这个机场就非常繁忙,机声彻夜轰响,前些年汶川地震时就是这样,这次武汉疫情也是这样。这个机场驻军多年来装备的主要是安12或运8,安26或运7,使用的都是涡轮螺桨发动机,我对这两种机型的声音是非常熟悉的。这次听到独特的机声后,我无意识抬头隔窗上望,一个硕大的飞机顿时映入眼帘,啊!运20。这架运20飞的很慢,应该处于起飞后的爬升阶段。这是我第一看到运20,心里自然非常激动。我首次在地面上见到货真价实的飞机,也是在开封机场。开封飞机场是个很有历史的老机场。据史料记载,开封飞机场早年称“来凤机场”,1935年建成,1939年7月又进行了扩建,同年9月在来凤机场设立了国民党军队航空委员会空军第32站。
抗战期间,该机场曾遭日军轰炸,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一个分队曾驻扎来凤,同时中美联合情报局也进驻来凤。来凤成为中美联合情报局的航空侦察基地。基地使用美国P38战机对日本进行航空侦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1946年4月中美空军分队撤离来凤,撤销了空军32站。解放后,来凤机场改名开封南郊机场,由解放军空军进驻至今。
刚上初中时,父亲从大西南转业,全家跟随来到开封,经常见到各种运输机编队从学校上空飞过,感到非常好奇。在大西南时,这种场景是从未见过的。后来有机会到机场参观,为此见到不少飞机,都是运输机,这也是我首次从地面上见到货真价实的飞机。因为我自小对航空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回家后凭记忆对当时开封机场的飞机一一进行了对照了解,经查阅资料,主要是当时的《航空知识》,知道这些飞机大致有四种,即运五、C46、安26和伊尔14,其中数量最多的是C46和安26,这些飞机分别来自苏联和美国。
当时开封机场装备的运五飞机,是轻型双翼运输机,仿自前苏联安2农用飞机,因性能优良,在我国除农用外,军队也有装备,当时在开封飞机场的运五数量虽少,但飞的很频繁,几乎天天都能见到。后来得知这种飞机主要是配合附近的空降部队训练伞兵的。这种飞机现在仍在改进,据说因性价比高,已返销独联体国家。
C46,民用型号称DC2。据史料记载,这种飞机1937年即问世,美国参战前主要用于民用航空,由于升限较高,又称“高空客机”,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机型。二战后转为军用,并赋予军用型号C46。二战期间,美国制造了很多C46运输机,虽美军征战四方,曾是著名的“驼峰”航线主力机型,也援助了中国很多这种飞机,战后作为“剩余物资”也给了很多。解放战争时我军缴获了不少C46,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初支援解放军进藏部队。这种飞机外观特征非常明显,粗粗的、圆圆的机身,略显尖锐的机头稍下向后延伸至机翼处,有一条明显的折角线。C46应该比DC3,也就是著名的C47大得多。史料中曾有“C46飞机的‘胃口’大得惊人,它甚至能装下整辆吉普车,整艘小型巡逻艇,尤其适合运送不可拆卸的大型部件,如飞机发动机、发电机、医疗设备等。需要2架C47飞机运输的物资,往往一架C46飞机就能运走”的记载。后来我和同学曾有机会爬上过这种飞机,尽管是停在机场上的报废飞机,但发现这种飞机外观很大,机舱也宽阔,但驾驶舱却非常狭小。当时开封机场上有很多C46,都集中停在机场西侧。当时飞行训练允许经过城市上空,经常见到大编队的C46浩浩荡荡飞经学校上空,因飞得低,看得非常清楚,有的飞机货仓门还开着。上世纪80年代该机陆续退役,一次从开封机场旁路过,见到机场内还有一架C46,后来得知是作为纪念品留下的。
安26,是苏联著名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的作品,在当时世界航空界很有名,大约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口到我国。这种运输机当时在开封机场也有很多,均集中停在机场东侧。这种飞机有个著名的改进型“亲戚”,也就是民用型安24,广泛应用中国民航国内航线。安26、安24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很多,直到今天仍在使用。中国后来以此为参照制造了运7,也分客运型和货机型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国内航线,后者装备军队,后来开封机场也应该有很多运7,但因与安26相似,彼此很难分辨。后来开封机场又装备了安12和运8,我见到过地面停放的安12,这种飞机也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作品。我当时站在下面,感到这架飞机非常大,驾驶员从机腹下面进入驾驶舱。当时这架飞机正在卸货,货仓也特别大,里面装有一辆面包车,后来听说这种飞机能同时装载两辆“解放”卡车,感到很吃惊。运8是参照安12仿制的国产飞机,二者很像,只是运8机头比较尖锐,而安12机头相对圆润。
另一种是伊尔14,我参观时,开封机场上只有一架,后来也不多见到。后来查阅资料,得知该机主要是作为客机用的,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从苏联进口了很多,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仍在使用。改革开放后,河南成立中原航空公司(后被南航兼并)时,曾装备多架军队退役的伊尔14,还有一架早年曾作为中央首长的专机。伊尔14后来曾飞了多年支线,90年代中后期逐步被波音737取代。1999年,我因公干在新郑机场场区住了一段时间,散步时看到中原航空总部院内有一架伊尔14,是作为纪念品保留的。
呵呵,这些都是多年前的事情了,今天借运20驰援武汉之际讲述给大家,想告诉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