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国空军的20年代(5)先进对面攻击弹药
其实除了前文提到的歼轰-7A、歼-11B、歼-10A\B\C,以及教练-10为基础的多用途双座战斗机,我军对地攻击的“正宫”还是正在快速生产的歼-16。此外歼-20和正在研制的第二种四代战斗机也一样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重要力量,凭借其隐身特性,这两种机型在“踹门”作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歼-20双座型目前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阶段,该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双座型四代机。
当然作为一种隐身战斗机,双座型歼-20的主要任务不会仅仅是同型教练机,那也过于奢侈了。参考苏-30、F-15E等双座多用途重战的思路,歼-20双座型应该更多的承担空中指挥和复杂的空对地作战任务,未来还可能要承担直接指挥控制无人机的任务。此外,就是目前美国的四代机在实战中也经常承担的,空中信息节点任务,由于四代机传感器丰富,性能优越,通信系统也更加保密和先进,所以在实战中可以作为一种敌人难以发现的空中信息节点,将情报及时传输给其他机型,如果有一名飞行员专职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那自然是更好了——多出一名乘员的价值就是两名飞行员中一人可以无顾虑的将注意力投放到飞行之外的操作中,这对于执行上述几种类型任务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中国空军的无人机装备数量在20年代也会继续大幅度增加。有意思的是,我们注意一下相关文宣报道可以发现,目前 我军装备的翼龙等型无人机的“傻瓜化”程度不如出口的“彩虹”系列,在起降阶段仍需要飞行员遥控指挥,而无人机的特殊气动布局和实际上难以忽视的操控延时(虽然理论上起降阶段通过数据链直接传输,可以做到延时在0.1秒之内)又导致其起降特性对于飞行员来说不好把握。
相比之下,出口的“彩虹”系列无人机为了适应用户的特点,研制了彻底“傻瓜化”的飞行程序,甚至要求在起降阶段控制员“不准接触操纵杆”。而在空中飞行期间,也几乎不用直接操控飞机,只需根据任务需求,指定飞机的导航点,人员直接遥控操纵的基本就只有机上的任务载荷。
这样的“傻瓜化”思路,对于我军自用无人机来说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因为实在没有必要让飞行员把精力耗费在起降这样的机械操作上——目前即使是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各国也在积极研制自动起降或者自动空中加油的功能,这种需要飞行员消耗大量精力的例行性操作虽然可以让飞行员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实际上对于作战来说,只是一种空耗飞行员精力的浪费而已。可以说,未来的飞行员不应该因自己纯属的“两杆一舵”的飞行技巧而自豪,而应该是与他们的军衔相适应的,既能指挥,也懂直接作战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对于他们来说,对战场态势的感知,对情报的分析,以及在作战中将这些感知和信息运用到战术计划的拟定和实施中,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承担大量空中侦察监视,信息节点任务的无人机来说尤其如此。
当然,对于中国空军这样需要考虑对抗性环境下执行更复杂作战任务的无人机部队而言,也不可能完全像中东地区用户那样使用“傻瓜化”系统,因为这样的系统基本也只能适应比较程式化的使用需求,而中国空军之所以选择“翼龙”系列无人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该机的飞行性能更加全面,且整个系统更加完善。但是通过“傻瓜化”的自动化操作降低无人机飞行员的工作负荷,使之能够将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方面去,这个思路还是没有错的,而且既然外贸的系统中已经有了这些功能,将来自用系统中更多出现这些自动化功能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让老飞行员去承担无人机飞行任务,可能是我军面对军改过渡阶段的一种临时举措——从长远来看,无人机还是需要专门的新型人才。当然现代空军的飞行员都是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许多老飞行员一样能够适应新的任务。
关于无人机飞行员,空军的观念问题或者说传统文化也是值得重视的,美国空军官方将无人机飞行员和有人机一视同仁,所有无人机飞行员必须具备驾驶有人机的飞行经验,其驾驶无人机的飞行时间也算飞行时间,但私下里飞行员们还是将无人机飞行员称为“Chair force”(椅子空军),也可看出这当中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展望20年代中国空军的先进对面攻击弹药。
目前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军空军在使用精确制导弹药方面,正处于一个发展变革的阶段。
在2019年之前,我军的对地攻击武器主要是激光制导、电视制导,尤其是具备人在回路中控制能力的导弹和制导弹药,是我军训练和准备在实战中使用的主力武器。
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空军部队使用的空地弹药包括:雷霆系列激光制导炸弹、鹰击-91反辐射导弹、Kh-29\KH-59系列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空地-88电视制导导弹、KAB-500\1500系列电视\激光制导炸弹、空地-63电视制导导弹、空地-20空射巡航导弹,国产各型无制导航空炸弹、俄制122毫米航空火箭弹,国产90毫米航空火箭弹、国产57毫米航空火箭弹等。
此外,还有大家不常见但实际上已经列装,部队进行过打靶训练的,雷石-6卫星制导炸弹和新型滑翔防区外撒布器。
进入20年代,随着“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全面组网,我国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装备卫星导航的新型弹药了,相比之下,此前外贸和国内自用的卫星制导的武器主要是使用GPS民码、格洛纳斯民码卫星做双重备份,通过互相对比,来获取相对靠谱的导航定位信息。
但是目前通常认为,美国可以掌握GPS网络的工作范围,在战时刻意制造大范围的无GP信号区域,同时随着第三代GPS星座升空,也更难以将其信号用于军事方面。
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近年来补网发射不力,一些老卫星停止工作后,其覆盖率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危险。
正是因为这方面的考虑,我军没有大批量采购雷石6炸弹,仅购买了一批供部队试用,也让部队能够接触和对这类弹药有一定的概念。
不过从2019年开始,解放军空军部队大量采购装备卫星制导弹药已经没有障碍。
卫星制导弹药要更加便宜,精度更高,使用更加方便——激光制导弹药需要飞机自身或者地面照射目标,电视制导弹药需要“人在回路中”进行控制和修正瞄准点,并不能做到“发射后不管”,而卫星制导弹药具备这个功能,基本上飞行员只需要使用吊舱设备对瞄准点进行测距,获得其精确经纬度坐标,然后飞到投弹范围内,投下弹药即可——比较先进的弹药可以通过数据链,连续接收目标位置的修正数据从而实现打击移动目标——对于打击大部分固定目标而言,可以省掉麻烦,直接以“发射后不管”方式让弹药自己飞向目标即可。
“老面孔”雷石-6系列现在的发展也是很快的
这种方便性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美军甚至一度提出未来的弹药都不再需要安装各种引导头,全部通过数据链实时更新瞄准点的方式,来制导所有空面弹药。包括现役的战斧-IV巡航导弹,都进行过多次使用这种方式攻击舰船目标的试验。
但对于美军来说,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方便性本身就是一种毒品,让人上瘾,但却有害。
因为现代技术条件下,要长时间连续精确跟踪大量战场机动目标,这本身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在对抗性环境下,所有的前沿侦察\监视平台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通信链路也不可能时时畅通。
最主要的是,卫星导航信号也是可以被对方干扰破坏,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航卫星被击落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不过在美军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们也很快就修正了思路。从2010年以后,美军的新型制导弹药在单纯的卫星制导之外,增加激光\红外\电视制导的引导头,“战斧V”导弹中期升级计划也将为巡航导弹安装红外引导头。
我们看到,近年来以色列空军在叙利亚的实战,大部分时候为了保障飞机的安全,都会在远距离投掷大量的GBU-39等卫星制导小直径炸弹,尽管其突防能力不强,很多都被击落,但足以给叙利亚防空系统施加极大压力。而当他们主动攻击叙利亚防空系统本身,或者要确切的摧毁某些目标的时候,则会冒险使用战斗机携带“瞪眼”电视制导弹药进行直接攻击,确保摧毁。
在我国,卫星制导弹药的实际装备部队要比美国晚,实际上我们大量装备卫星制导弹药已经是要到20年代的事情了,所以美国在这方面走过的弯路,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认识。
珠海航展上我们已经看到国内多家航空制导弹药厂商推出的琳琅满目的各种空面制导武器,其中卫星制导的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其中一部分也开始采用卫星和其他制导方式复合制导模式的弹药,这与美国空军制导弹药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
此外,卫星导航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重要,目前美国正在发射的第三代GPS星座就采用了更大型的卫星平台,增大发射机功率,使得地面干扰更加困难。在GPS III星座全面部署后,现在这种对手使用一个汽车就能搭载的小型干扰机就能大范围干扰GPS信号的事情将不复存在。
而增强导航定位系统信号,就需要更大型的卫星平台。目前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的卫星平台是基于东方红三号平台,质量2.3吨,太阳能电池功率1700瓦,这个数据比美国的GPS BLOCK II系列卫星稍高一些。相比之下,GPSIII卫星的质量为3.8吨,太阳能电池功率4480瓦,这是它具备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基础。
我国已经计划在2035年实现北斗四号系统组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PNT(导航定位授时)网络系统,并与5G通信网络实现深度融合。
那么在北斗三号和北斗四号系统之间,可以预料,就好像美国GPS系统BLOCK II也前后有多种型号的卫星一样,我国可能也会研制“增强型北斗三号”卫星,以获得更好的信号强度,来应对对抗性作战环境。
通过使用长征5号火箭的强大运载能力,实施一箭多星发射更大、更重的北斗三号增强型卫星,可能是未来这种系统的部署方式。
当然,与美国空军直接管理GPS系列卫星不同,北斗卫星并非我国空军直接管辖,不过空军作为其重要的用户,还是直接从其进一步发展中获益的。
2020年,我国北斗三号卫星的数量将突破30枚,实现全球组网,这对于中国空军对地攻击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空军的制导弹药全面进入廉价精确打击时代,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目前,我国空军的防区外打击弹药已经非常普及,尤其是空地-88、Kh-29等导弹,已经在空军各种多用途战斗机上使用,而随着卫星制导的新型防区外打击弹药的普及,我军空军的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和突破防空系统进行打击的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如果以整个20年代的长期视角来看,那么我军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装备一些新型弹药。
首先是兵工集团的天雷系列防区外布撒器,据悉目前我军战斗轰炸机部队已经将这种弹药的相关投掷训练列入了其年度实弹射击训练内容。那么它的大批量列装应该也就不会远了——而以这种布撒器为基础,加装小型涡喷发动机的增程型布撒器应该也会随后装备部队。
当然,这种布撒器毕竟不是真正的巡航导弹,其布局相对简单,飞行速度、高度、机动能力、制导方式、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与真正的巡航导弹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种高效的“发射后不管”防区外攻击武器,它也是我军首批列装的此类武器之一。
此外,曾经小规模采购试装的雷石-6炸弹,及其后续改进型,将可能大量装备。这其中,由航空工业洪都研发的天龙-20小直径滑翔制导炸弹,据该公司自己的宣传,已经成为歼-20从弹舱内发射的第一种空地弹药,这种弹药与美国的GBU-53,第二代小直径航空炸弹已经属于同类产品,具备卫星\红外成像复合制导技术——这里也可看到,我国空军可能直接跳过单纯使用卫星制导包打天下的阶段,而是直接装备卫星和激光\电视\红外复合制导的新型弹药,这也算是“摸着美国过河”的好处了吧。
此前也有照片显示,天龙-20炸弹由教练-10携带和试射——当然这是因为是一家的产品嘛,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就和当年雷石-6由歼-8战斗机携带和试射的道理一样。
不过这也从侧面显示,以教练-10为基础的我军新型多用途教练/战斗机,在对地攻击武器方面,可选项那也是相当宽泛的。
除此之外,我国航天科工集团也在发挥自身巡航导弹方面的优势——除了目前轰-6K经常携带的“空地-20”空射巡航导弹外,由轰-6J使用的鹰击-12K超音速空射反舰导弹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
而进入20年代,今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空射型号“鹰击-100”也将会装备部队。
事实上“鹰击-100”导弹的试射还要比陆基型导弹更顺利一些,这种射程近2000公里,飞行速度可达4倍声速以上,全程临近空间飞行的“准高超”导弹,主要是作为空射反舰导弹设计,不过和鹰击-12一样,由于弹上惯导\卫星制导系统的精度很高,同时其雷达也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高精度的成像扫描。所以实际上它一样可以锁定攻击重要地面目标,而且此时由于不必采用蛇形飞行等攻击舰艇目标时的突防手段,所以打击距离可以更远。
“鹰击-100”是目前美国没有对应型号的武器系统。俄罗斯倒是有类似的导弹,就是Kh-32,这种导弹采用液体火箭动力,最大飞行速度5马赫,射程可达1000公里,是在Kh-22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号,目前已经装备图-22M3轰炸机。
但是Kh-32作为一种火箭动力的导弹,火箭发动机熄灭后的机动能力就有相当的限制,无法进行复杂的突防机动,飞行速度也会下降。而且其电子系统的技术水平也不如鹰击-100。
因此相比较而言,目前世界上最强的空射反舰导弹,目前可能这个桂冠还得属于鹰击-100了。
当然了,由于采用水漂弹道的空射反舰弹道导弹(空射鹰击XX)也已经在路上,所以鹰击-100的这个王冠也戴不了太久就是了。
不过,鹰击-100导弹本来设计上就是作为远程反舰打击“撒手锏”系统的一个环节的,它的陆基型研制时的设想是和东风-21D配合作战,两种导弹的射程相似,但是飞行路径不同,同时实施攻击,让敌方航母编队难以应付——而现在空射的鹰击-100又正好和鹰击-XX(空射型射程比舰载型自然能够增加)形成了类似的配合。对于强敌的舰队防空来说在,这种打击效果将是非常头痛的。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句,之前解放军空军在装备反舰武器方面一度有一些限制,但现在这种不合时宜的事情,已经是老黄历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20年代解放军空军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这就是战略轰炸机执行战术任务,和战术攻击机执行战略打击任务。
当然这两者都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在世界范围内这都变成了一种趋势。
在阿富汗战争高潮时期,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在阿富汗经常按照巡逻队的要求扔2000磅JDAM帮助他们对付游击队……而B-2轰炸机2018年也干过越过半个地球去轰炸利比亚境内的恐怖分子设施的事情。
近年来的珠海航展上,我军的轰-6K也经常会在自己面前摆上各种新型空地弹药,表明空军对于如此使用战略轰炸机的想法也是很多的。
轰-6K轰炸机的头部下方装有光电球,同时也装有较为先进的多功能雷达,用它来执行支援地面部队的长时间盘旋,按需投掷重型弹药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只在于是否我军是否有相关的任务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我军多用途战斗机和隐身多用途战斗机的数量逐步普及全军,纯粹执行防空任务的我空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而且歼-11系列战斗机的载弹量、航程性能也已经可以满足对周边目标进行战略打击的需要——在精确打击时代,使用多用途战斗机投掷精确弹药对关键目标的关键位置加以破坏,也是战略轰炸的一种常见打法。
而进入20年代后,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的手段都会更加丰富,可以想象,如果让轰-6K使用机内挂架和复合挂架,挂上几十枚TL-20滑翔炸弹……这其实比美国人的炮艇机能提供更强的持续性火力,如果我国要面临夺取制空权条件下的,压制敌方大规模地面部队的作战任务,那么这种作战方式自然就会有其用武之地——尤其是如果对方是装甲部队的话,那么携带TL-20这类武器的轰-6K可能比用运-8改装的装30炮、100炮的炮艇机还要有效。
上面说了不少的大型弹药,这里再说一下小型的战术弹药——目前可以注意到,与西方国家空军的武器相比,我军目前还少了一种小型的空地打击导弹——类似英美联合研制的“硫磺石”(JAGM)这样的导弹。
当然,类似的导弹我国的外贸武器货架上已经不少,不过多数是供无人机使用的,例如航天科技的AR-1、AR-2导弹,兵工的“蓝箭”系列(空地-9\10)等。
从高速飞行的战斗机\攻击机上发射的,重量50公斤以下,能够同时攻击大量装甲或者非装甲目标的小型空地导弹,这是冷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为了对付敌方装甲集群而提出的需求。当然现在由于这类小型导弹在反恐作战中由直升机和无人机大量发射,空军也对其更感兴趣,而且由于现代小型廉价热成像技术的发展,JAGM也已经从以打坦克为主,发展成了能够攻击各种战场目标。
我军可以AR-2或者蓝箭系列为基础,发展类似JAGM的小型空地导弹,通过使用多联装挂架,能够大大提高现役战斗机,尤其是歼-10、教练-10等挂载条件存在一定限制的飞机的一次出动能够攻击目标数量。甚至某种程度上,这类导弹在攻击敌方行军纵队这类目标的时候,效能未必比集束炸弹差,而且打击威力更强。
和前面提到的很多相关展望内容一样, 从技术角度看,JAGM这类的导弹对于今天中国不成问题,只是是否做出相关采购决策的问题。
下期我们将继续讨论中国空军20年代的另一个方面——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