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代宗结为兄弟的回鹘叶护太子,为什么会遇害?
叶护太子的死就是亲唐派和反唐派的斗争所致。
叶护太子、顿莫贺达干(长寿天亲可汗)就是亲唐派。顿莫贺达干在担任可汗和达干之前,曾经担任回纥的“胡禄都督”,协助叶护太子参与了镇压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叶护太子回国遇害的时候,顿莫贺达干就是叶护太子这一支军队的指挥官。而后来杀死反唐派牟羽可汗(移地健)的就正是顿莫贺达干。
顿莫贺达干成为长寿天亲可汗后,对唐朝的友好从张光晟事件就能看得出来。
回纥奴隶贸易发达,回纥使团在长安也经常买卖奴隶,唐德宗年间。回纥使团在长安买了一群汉族女人回国,在穿越边境时,唐朝边将单于都护张光晟看到回纥人居然贩卖汉族妇女,擅自屠杀回纥使团,抢掠使团财货,然后遣送被贩卖的汉族女人归乡。
贩卖人口,唐朝是合法的,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但需要界定被贩卖的到底是奴婢贱人,还是被拐卖的“良家妇女”,在这个界定问题上就有了灰色空间。所以对张光晟释放回纥使团贩卖的汉族妇女到底是对是错的问题上已经无法深究了,但屠杀使团、抢掠财货绝对是大错。
然后唐德宗处罚了张光晟,派使者去册封长寿天亲可汗。
此时,长寿天亲可汗要是以牙还牙,把前来册封的唐朝使团全杀了,也是有理由的。但长寿天亲可汗没有这么做,而是拒绝唐朝使团入境,只是迎回了唐朝使团送来的回纥使团的尸体,告诉唐朝使者说他不会“以血洗血”破坏和平,而是要“以水洗血”,要求唐朝把抢掠的回纥使团财货折兑一百八十万匹绢,这事儿就能了解。
唐代宗
最后唐朝赔偿回纥十万匹帛、金银十万两。长寿天亲可汗也并未因此仇恨唐朝,而是继续响应唐朝号召,出兵打击吐蕃。
反唐派的主要人物,就是牟羽可汗移地健。移地健曾经两次欲对唐朝不利,第一次是在安史之乱后期,集结大军准备和史朝义联手攻打唐朝,结果被仆固怀恩劝说下改主意,从和史朝义联手变为跟唐军一起攻打史朝义。第二次是在唐德宗刚刚继位时,准备趁机南征,结果被顿莫贺达干(长寿天亲可汗)杀死。
移地健在跟随仆固怀恩攻打史朝义时,雍王(即后来的唐德宗)前来慰问回纥军。移地健要求雍王拜舞(磕头后舞蹈而退的朝拜礼节),雍王拒绝。导致移地健发怒,派人殴打雍王的幕僚药子昂、李进、魏据、韦少华,魏据和韦少华被殴打致死。
移地健的军队,在跟随仆固怀恩镇压史朝义时,也是走到哪儿抢到哪儿,在收复洛阳时,更是火烧白马寺屠杀百姓数万。
所以在政治立场上,叶护太子和顿莫贺达干一派,与移地健一派,水火不容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移地健(牟羽可汗)在跟叶护太子竞争汗位时已经毫无优势,所以不得不下杀手。
而叶护太子远征在外,移地健却长期在回纥内部。两人各自的“团体”或者“党羽”上,就因此出现了不平衡。叶护太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结党,而移地健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在回纥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回纥首领服从唐朝调遣为唐朝作战已经形成了惯例。贞观年间的婆闰曾参与唐灭西突厥之战、征高句丽之战。作为骨力裴罗之前、菩萨之后最著名的回纥首领,婆闰的官职才是左骁卫大将军。
而骨力裴罗,在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之前,封爵为奉义王。
叶护太子和移地健的父亲葛勒可汗磨延啜,则是册封为英武可汗。
移地健在继位前,在唐朝这边没有任何官职。
而叶护太子,因为收复长安有功,被唐朝册封为司空、忠义王。而且连“岁赐”也改变了措辞,不再用“赐”,而是“送”。
附《封回纥叶护忠义王制》原文:
功济艰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回纥叶护特禀英姿,挺生奇略,言必忠信,行表温良。才为万人之敌,位列诸蕃之长。属凶丑乱常,中原未靖,以可汗有兄弟之约,与国家兴父子之军,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力拔山岳,精贯风云,蒙犯曾不辞其劳,急难无以逾其分。固可悬之日月,传诸子孙,岂惟裂土之封,誓河之赏而已矣!夫位之崇者,司空第一;名之大者,封王最高。可司空,仍封忠义王。每载送绢二万匹至朔方军,宜差使受领。
赐和送字眼的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所以在《磨延啜碑》中,葛勒可汗将此视为重大外交胜利,专门记载在了碑文中:
说简单些,就是在吐迷度一直到承宗时期,回纥的地位仅仅是唐朝内属,纯粹的臣子,连外藩资格都没有。每一任回纥首领的官职都是瀚海都督,内部只能自称“颉利发”。比粟曾经称汗,称汗的结果就是招来了唐军镇压,若非镇压的主将是铁勒人契苾何力,说不定比粟就会被传首长安。是没有资格称汗,没有任何独立性的。
而到了骨力裴罗时期,唐朝册封骨力裴罗为奉义王、怀仁可汗,回纥有了一定独立性,但到底是宗主和臣属的关系。
而叶护太子援唐平叛之后,唐朝改“赐”为“送”。兹后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从以前的纯内属转变为宗主和外藩臣属后,又进一步转变,变成了新的“兄弟之邦、甥舅之国”这种关系。这已经是一种较平等的外交关系了,回纥不再是唐朝的纯粹臣属,而是视唐朝为“盟主”的盟友关系。所以在唐朝安西、北庭残军向回纥求援时,往往会直接称呼回纥可汗为“天可汗”,这并非僭越。而这个基础,是建立在唐朝因安史之乱中衰的基础上,但改变节点,就在叶护太子身上。
在有了这种转变后,唐朝使者册封葛勒可汗磨延啜时,就因为不磕头,遭到磨延啜责难,磨延啜表示唐朝的天可汗和我都是一国之君,你们来册封我必须给我也磕头。由于没有了内属关系,所以唐朝使者只能以“老丈人的使者给女婿不磕头”为理由拒绝,这才得以顺利册封。
既然是“兄弟、甥舅”的关系。在甥舅上,葛勒可汗磨延啜迎娶宁国公主,就是唐肃宗之婿,他们的子辈就是甥舅关系。在兄弟上,叶护太子和唐肃宗的太子李俶结为兄弟。
李俶是唐肃宗的太子,未来的大唐天子。
而叶护太子,有和可汗平级的封爵“忠义王”,而且还是未来的大唐天子的结拜弟弟。这其实就是唐朝方面默认了叶护太子就是葛勒可汗磨延啜的继承人,也就是未来的回纥可汗。
叶护太子在回纥内部的官爵,也是仅此于可汗的“叶护”。而移地健的官爵,是次于“叶护”的“设”和“达干”。
身兼无数道光环的叶护太子,如果和移地健平等竞争汗位,移地健一点胜算都没有。
移地健的记功碑《铁兹碑》,虽然文字缺失,但也记载了这种矛盾(碑文里的两个,大概是说磨延啜有两个儿子,但后面文字缺失,不知道这里移地健想说什么):
磨延啜的记功碑《铁尔痕碑》,是移地健的口吻叙述的,移地健也没有完全否认叶护太子的武功,毕竟叶护太子已经死了,所以他只是调换了先后顺序,把哥哥叶护太子放在了他的后面(碑文中的毗伽达干就是移地健称汗前的官职,骨咄禄毗伽叶护就是叶护太子官爵全称):
磨延啜自己的口吻叙述的记功碑《磨延啜碑》中,也记载了他对叶护太子和移地健的不同封爵:
而叶护太子被杀的时候,正是叶护太子的父亲磨延啜积极寻求和亲唐朝、准备迎娶宁国公主的时候。叶护太子与李俶既是结拜兄弟,是回纥和唐朝友好的最佳纽带。磨延啜并没有杀叶护太子的动机,而最有可能的缘故是,磨延啜在征讨黠戛斯、葛逻禄、九姓鞑靼时,留移地健监国统治。移地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党羽,移地健的党羽也不希望叶护太子回国后导致移地健无法继承汗位,所以就只能杀害叶护太子了。
而移地健敢杀害叶护太子有恃无恐的原因也很简单,磨延啜就这两个儿子,叶护太子一死,他就是磨延啜唯一的儿子了。
而至于在叶护太子回国的时候,磨延啜在哪儿,由于《磨延啜碑》在这里的部分文字缺失非常多,所以没法细究了,只能从前后文来对照,是真的去远征了:
(本文原载“关毛的野生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