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前夜,3万挺新式重机枪被我军无情抛弃!重启库存二战老枪!
作者| 科罗廖夫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通用机枪发明于上世纪30年代,二战时期德国率先应用于战场上,从50年代开始,主要军事强国都以轻重两用的通用机枪取代了笨重的水冷重机枪。通用机枪的质量只有十几公斤,能够使用三脚架或两脚架射击,可通过更换枪管来发扬持续火力。新中国重机枪/通用机枪的发展历史,有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由于自行研发的各种机枪的性能始终不理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军步兵部队的主力重机枪还是53/57式重机枪,该枪以二战时期苏制郭留诺夫SGM机枪为基础仿制,性能远远落后于其他军事大国。
从5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陆军步兵团装备12.7毫米的高射机枪,步兵营以下装备的机枪,则以仿制苏联二战时期的53式重机枪和58式连用机枪为主,这两种机枪的技术性能已经大大落后。但当时国内又没有一种完全国产的重机枪可以替代,为了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避免又一次装备外国人设计的重机枪的尴尬情况,中国在60年代研制了第一挺国产轻重两用的67式通用机枪,最初的计划是用于装备步兵营机枪连或步兵连的机枪班。
在67式机枪的研制初期,军队对新型机枪的方案意见不统一,当研究人员将国际流行的小握把+木质枪托方案放在军队领导面前时,遭到这些领导的耻笑,他们认为重机枪只有像马克辛水冷机枪那样使用双手持握的D型握把,才是正宗的重机枪,认为使用枪托的重机枪都是异端。于是设计人员把二战时德国MG39/42型通用机枪的样枪摆在领导面前,军队领导才改变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新型机枪的方案得以落实。
很多国家装备的重机枪、轻机枪实际上属于同一型号的机枪,它们的最大区别是采用了不同的枪架,重机枪使用的是更重更大的三脚架,而轻机枪则是使用比较轻便的两脚架。这种随着枪架不同变身为轻重两种型号的机枪也被称为通用机枪。
因为配备的枪架不同,通用机枪在轻、重两种状态下的性能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以大名鼎鼎的“希特勒的电锯”——MG42型通用机枪为例,当它使用两脚架,以轻机枪状态出现时,它的有效射程为800米,配备的是50发子弹弹链,射程不算远,持续射击能力也没有太大亮点。而当它配备三脚架,以重机枪身份出现时,它的有效射程一下子跃升到1800米,250发子弹的超长弹链也让它拥有非常恐怖的持续射击火力。从MG42型通用机枪身上,轻重机枪的性能差距就已经一目了然了。
那么,为什么通用机枪在配备不同枪架时,总体性能特别是有效射程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距呢?按道理说,既然属于同一款通用机枪,使用完全一样的枪管、弹药,性能也应该是一样的呀!为什么会存在性能上的差距呢?这就要从后坐力方面说起了。通用机枪配备两脚架,以轻机枪状态出现时,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主要由两脚架和射手身体去分担,特别是射手需要用肩部去抵抗大部分后坐力。人体不是钢铁打造的,无法以非常稳定、固定的姿势去硬抗巨大的后坐力。所以,轻机枪的射击状态并不稳定,由此也造成它的射击散布加大,在远距离射击时这种误差更加明显,有效射程自然受到较大限制。加上轻机枪需要射手提着它跟随步兵进攻作战,所以也不能携带更长的弹链。
而重机枪配备的是三脚架,枪身是固定在三脚架上的,三脚架的重量很大,支撑结构也非常稳定。重机枪射击时的巨大后坐力完全由三脚架吸收。很多重机枪配备的是弹性枪架,能够通过三脚架架腿的弹性形变来平稳的吸收后坐力,使得重机枪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射击平台。重机枪正是因为射击平台稳定,在更远距离上仍能保存较高的精度。
另外,重机枪不需要过分考虑便携性、机动性等问题,所以可以配备超长弹链,在更换枪管等条件下,拥有了超强的持续射击能力。轻重机枪因为设计定位不同,使得它们虽然可能属于同一款枪械,但最终却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性能。
到1970年,我军决定大规模生产67式通用机枪取代53式和57式重机枪,至1974年生产了30000挺。这个3万挺的数量是相当大的,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标准的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团9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1个机枪连,装备9挺重机枪,战时分解到步兵连,直接支援步兵作战。一个步兵师也就有大约80多挺重机枪,而3万挺重机枪可以武装370个步兵师,几乎可以做到全军全面换装。
不过,就像昙花一现的63式自动步枪一样,早期的67式机枪质量一塌糊涂,性能相当不好。枪膛烧蚀严重容易自燃,供弹机构设计存在问题,经常出现无法抽出弹壳或抽壳时将弹壳拉断的故障,可靠性极差。相对于53式重机枪,67式由于设计上兼顾轻机枪和重机枪的要求,造成散布大,精度差,在进行步兵机枪专业射击训练第二练习时,以前使用53式重机枪能轻而易举通过,而改用67式机枪则很难通过。部队意见如山,怨气很大。
79年反击战时,作战命令下来后,有相当多的野战军对基层武器配备进行了紧急整编,将63式自动步枪换成了56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步兵连炮排由三个火箭筒班改为2个火箭筒班和1个60毫米迫击炮班。营属机炮连扩编为机枪连和炮连,其中机枪连的67式通用机枪换成了9挺53/57式重机枪。
53式重机枪是从二战一直打过来的,性能极为可靠,部队对其相当信任。对于投入实战的轻武器来说,部队把可靠性放在先进性前面是可以理解的。其实57式也算是新型机枪,大规模生产也是在70年代。57式重机枪是53式的改进型,取消了防护盾牌和小轮,枪管改进为纵向散热槽,改用三脚架。
由于67式机枪的口碑很不好,在1979年反击战以后,我军也没有将战时配备的53/57式重机枪恢复为67式,而是继续改进67式机枪。在八十年代初期进行了第二次改型研制,定型为67-2式通用机枪。加粗了枪管,两脚架改为可拆卸式,提枪手柄为可升降式,三脚架与枪身结合更加稳固,重机枪状态下精度超过苏联PKM机枪。67-2式主要以重机枪状态使用,所以不再称为轻重两用机枪,统称重机枪。直到80年代末,67-2式才彻底取代了53/57式重机枪。也就是说,我军直到八十年代,还以二战时期的苏联郭留诺夫SGM机枪,作为主力重机枪。
到了90年代,我军在发展新一代重机枪时,又开始强调轻量和大口径。别看一挺重机枪只有十几公斤,但一套完整重机枪的总重量却相当重,以67-2式机枪为例,一个机枪班编制10个人,配备2挺机枪,包括班长1名,副班长1名,机枪一射手2名,二射手2名,三射手2名,弹药手2名。弹药基数为5000发,12条弹链,8个弹箱,4个弹盒,4根备用枪管,2个三脚架,2套附件。整套机枪的重量超过150公斤。
陆军的89式重机枪仍然采用五人或三人的机枪组。
海军陆战队的4人机枪组,比陆军的机枪组少1人。配备一挺89式12.7毫米重机枪,两个弹箱,携弹量只有100发。
89式12.7毫米重机枪是世界上最轻的大口径重机枪,全重只有26.5公斤,其中枪身重17.5公斤,枪架重8.5公斤。初速825米/秒,理论射速450~600发/分,战斗射速60发/分钟。可发射84式钨弹芯脱壳穿甲弹,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和89式穿甲爆炸燃烧弹,有效射程1500米。1997年,89式重机枪首次在驻港部队中亮相,该枪随后大批量装备全军步兵营机枪连,迅速取代了67-2式重机枪,到了21世纪前十年,我军的重机枪技术水平才追上了其他军事强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