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简史:从“仪式性”到“功能性”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类口罩物”记载,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敬神时要用布包住脸。
在波斯教古墓门的浮雕上,祭师就戴着“口罩”。这时的“口罩”是仪式性的。
功能性口罩的记载,出现在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也被认为是口罩早期的缘起。
还有一个说法,早年间,欧洲的医疗产业由巫师把持。在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巫师们认为医生抢了生意,对他们骚扰追打。医生为了防止报复,就用纱布遮住面目,让巫师认不出。
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大流行,为此,医生们发明了“鸟嘴医生”防护套装。全套行头包括:1)一顶皮制的黑色宽沿帽;2)鸟嘴型防毒面具(在鸟嘴型装置里填充特殊的药用香气植物和香料,用以过滤瘟疫病人散发的气息和毒素);3)黑色长袍(同时,还要从头到脚涂上羊脂、蜡及樟脑油);4)木手杖(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
其中,鸟嘴型防毒面具也被说成是口罩。但我认为,把它称作防毒面具更合适一些。
德国医生是较早使用手术衣、手术帽、橡胶手套的国家。但当时没有使用口罩。医生、护士在低头手术和交谈时,口鼻中的细菌会通过呼吸、飞沫传播开,感染到患者的伤口。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建议医生、护士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的口鼻罩具。这一措施很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降低。这种做法很快得到推广。
但口鼻被捂得很严,呼吸不畅,口罩也容易被唾液弄湿,时间长了不舒服。1897年,英国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就将口罩部分翻上来。
后来,口罩设计进一步完善,可以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
现代口罩成为大众用品,是从1918年“西班牙流感”开始的。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医生最初诊断为普通感冒。
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又过了几天,军营里出现500多名同样的病人。随后,这种流感传到了西班牙,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全世界预计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最新也有研究估计约为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战”死亡的人数还多。这也成为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
1953年伦敦街头售卖雾霾口罩的摊贩。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普遍戴口罩。这张照片显示,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
【今天,新冠肺炎来袭,是不是随时要戴口罩?】
1)个人独处不用戴口罩。
如独自在室内,自己开车无其他乘客,独自散步,没有特别密集的人员接触的情况,不需要戴口罩。
2)不近距离接触病源,没有飞沫传播风险,不需要戴口罩。
3)到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戴口罩。
4)如果出现了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管是居家,还是到医院就诊,乘坐交通工具,都要戴口罩。
5)普通人戴口罩,不必随时换。
6)医务人员戴口罩有严格规定,多长时间更换也有严格规定。这与普通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