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怂的时候怂,该刚的时候刚
你们的十三姐夫前两天咳嗽了两下,然后捂着胸口说隐约觉得肺疼,之后他经历了两天两夜抱着体温计随时随地量一下体温的生活,发现并不发烧,但他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关进书房自我隔离。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卧室隔离,他说“卧室没有电脑和音箱,少了一点意识流铺垫,也没有一张可以摆满全套功夫茶具以及方便吃夜宵的桌子。”
他的大惊小怪在我预料之中,但不瞒你说,其实这次我比他更怂。
过去的一周里,我每天四肢酸痛,心跳加速。如果你不能体会这种感觉,就想象一下和彭于晏一起做了300个俯卧撑之后的我。
我的第一反应:这大概是新冠状病毒的初期症状?朋友们安抚我:不会的,你就是前阵子太累了,得歇歇。
后来我又觉得有点胸闷。
我的第一反应:这大概是肺开始发炎了?朋友们安抚我:你是在家憋的,开窗透透气。
但是症状不见好转。于是每一天我都在纠结:去医院,不去医院,去医院,不去医院……内心的两个小人在对话:一个说,我是不是应该自我隔离?另一个说,对啊对啊。
我开始在无尽的自我恐吓和自我安慰中艰难度日。
我怕的倒不是自己中招,怕的是家里的老老小小都已经卷进了这场不确定的恐慌,这让我很不安。
我已经8天没有出门,尽量不看手机不刷微博,以减少创伤性信息摄入,也许能减缓我的不适。
我知道我这怂样有点可笑。
我一个朋友过年前得了重感冒,把自己隔离起来,让老公带着俩娃住到了浦西的娘家。
老母们通常想得比较多,而且还带了很多节奏和细节在里面——“我会把感冒传染给孩子,孩子感冒发烧了就得去医院,孩子去了发热门诊就增加了感染风险,孩子免疫力不强中招可能性太大,所以我不能让孩子感冒!”
为了保证孩子不用去医院,这位得了普通感冒的妈妈自己一个人过了个年。
这些妈妈们的思路,一半是过往多年练就的无证行医经验总结,另一半是靠无限放大的自我吓唬,感觉只有把最坏的方案都制定妥当了,方能保一方万全平安。
人到中年,都活出了最怂的样子,胆小无力夸张又可笑。
十三姐夫一般不夸人,这次都对那位自我隔离的妈妈竖起了大拇指:“觉悟不错,很有格局,很适合成为未来的亲家!”
人家俩女儿,最大的才4岁。
不过这次我同意他的思路。选亲家,这又是一道送分题。
未来相亲的时候,问一下对方:“2020年那场新冠状病毒疫情来的时候,你们家去了哪,干了什么”,看似是在回忆往事互相唠嗑,却不动声色地进行了最深层次的人性考核。
饱暖思淫欲,患难出豪杰。
平时再多的一掷千金培养娃,关键时刻却没有足够的自律手段、坚实的科学观、强大的牺牲精神,这样的亲家要不得。
但是大家宅在家里的这些天,闲来无事却多了很多人生思考。
我朋友圈里平时叫嚣着恨不得天天躺在家里刷手机的人,现在都发出“好想坐到办公室去欣赏窗外的梧桐”这样优美的诗句。
平时假期里看到娃无比心烦,恨不得把他随便丢到一个补习班、兴趣小组、雏鹰小队什么的,我好清静清静。如今每天想的就是我今天要怎么样不离不弃地守护我的小宝贝儿……
唉,蓬勃的母爱又被激发到了一个峰值。
我终于实现了能和爷儿俩共处一室超过8小时还不想赶他俩出门;也终于实现了配偶之间互不嫌弃对方的厨艺技能,不管谁能进厨房给neng点吃的,好不好吃都能吃得下去。
他爹想出门,我还拽着他,软硬兼施阻挠他,如同一个预感自己即将被抛弃的备胎一样,强拉硬拽不放手,牢牢地把他留在身边。
闭关几个礼拜不出门,外面有再多牵挂恐怕都能放下了吧……
我家孩子爹已经从一朵懒到长毛的云,化身成为杰出的居家小能手了。
宅在家里这几天,他憋得实在无聊,电烙铁焊线路板都玩腻了,前几天他开始把厨房管道疏通了一遍,虽然只是拧开了三个接口,再拧回去,但也树立了他光辉的形象。
昨天和今天他的计划是卫生间二日游,改造电加热马桶圈的输出电流,使发热控制变得更加人性。
明天我给他安排的是衣帽间冬令营,收拾所有一年以上没穿过的衣服,打包处理。
后天我认为可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室内死角勘测之旅,打扫+消毒,既充实又实用,还锻炼了身体。
连续多年的懒病,在这一次的居家隔离中,突破了瓶颈,发现原来打扫房间也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30多年从来不参与春节大扫除的云,有望从今年开始转型。
至于儿子,自从他知道了冠状病毒肺炎这种病,就开始和他爹研究起了肺。每天叨叨叨的,我听了都觉得肚子疼。
我从小跟儿子说:“妈妈不建议你当医生。”
因为他是个慢性子,他万一去当了外科大夫,病人麻药都过去了,他还没思考完第一刀的最完美斜面角度和下刀曲线,那多不好。
自从我开始喊胸口疼之后,父子俩又非常主动地研究起了我的症状。最后经过他们缜密地推理发现我大概是被吓得心脏不好了。于是他们日以继夜地开始研究心脏。昨天我一抽查,嚯!
他们把我心脏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画出来了!说我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中间有个洞......呵呵好吧,我的心可能不止一个洞,已经被戳成蜂窝煤了。
我们这个寒假真是过得又怂又硬核。
17年前,SARS爆发的时候也来势汹汹。那时我还没毕业,我也坐地铁,公交车。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紧张,心很大。
17年后我们都改变了不少,对比前后,历史的车轮总是碾过相似的路,但我们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年轻时虎头虎脑,啥也不怕,不当回事。如今病毒还是病毒,我们已经不是年轻的我们。
现在我们面对病毒不是纯粹的怕,有更多复杂的情绪是来自肩上的担子。我们怂起来真的挺好笑的,但该刚的时候一点都不软。
我有许多读者或他们的家属,在这次疫情中冲在了一线,他们也是有家有娃的中年人,每天没有什么“我爱你”啊“我想你”啊,有的只是“当心点”和“别太累”。
我总觉得我也可以做点什么。最近我不断地联系湖北的几家医院,还找朋友要来了全国几十家物资供应厂商的电话,联系半天也买不到物资。
但是别惹中年妇女,一个到处都买不到物资的中年妇女不那么善罢甘休,硬核起来就是轴,买不到物资可以直接捐款!
*该捐款是经过与医院核实,专款专用渠道打款,非红会或慈善总会筹款渠道
*倡议大家理性捐赠
虽是杯水车薪,这是一枚普通中年妇女向一线医护者表达一份致敬。祝愿整个湖北快点好起来,全国各地都好起来。待春回大地,万物更新,怂人出洞,又将大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