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导弹未来价值何在?

昨天,中央台新闻公开“东风-10A”导弹部队齐射画面。

养鸡大大已经介绍了关于东风-10A导弹的重要改进之处,这其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射程从2开头提高到了3开头”当中,其实是有故事的。

当年的科工集团其实是计划研制另一种导弹,来实现“3字头”射程的目标的,但这种导弹和长剑-10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亚音速低空、超低空巡航,采用地形匹配、GPS\INS、影像匹配等多种导航方式复合制导的一种巡航导弹。

500

随着中国在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方面的研制进展,它的成本会持续降低

500

东风-10A目前已有直接攻击关岛的能力,所以之前所谓AKD-20+轰-6K才能威胁关岛的说法,已是陈年旧事了……

那么现在核常兼备,射程“3字头”,可以从我国沿海攻击关岛的东风-10A既然已经列装,这种老的“长剑X”自然也就停留在了预研阶段了。

但是我国的巡航导弹当然不会发展到东风-10就结束,事实上,一系列新型的导弹也正在研制发展阶段。包括那个采用6轴发射车的新型导弹,相信也快要等来向全国人民共公开亮相的时机了。

重视巡航导弹的当然不止中国一家,美国、俄罗斯也在继续发展他们的巡航导弹。

俄罗斯有“伊斯坎德尔-K”,这是一种通过“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来发射的地对地巡航导弹系统,可以使用多种导弹,目前据称可能适用的导弹包括“口径”(3M14),老式的3M10导弹,就称还能发射射程更远的Kh-101导弹。

而美国虽然推迟了新一代巡航导弹LRSO的开发,但也打算对手头的“战斧”导弹进行改进,延长寿命,并安装具备寻的能力的新型引导头,除了传统的对岸攻击任务外,也可执行反舰作战任务。

传统上,大家概念中,巡航导弹的优势是精度,看起来似乎亚音速的“战斧”导弹命中精度可以达到米级,而弹道导弹传统上命中精度最好也不过几十米。

500

超音速或者高超声速的大型巡航导弹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方向,其成本相对弹道导弹的优势会降低

但实际上这种传统认知,在以东-21C、东-15B为代表的具有高空拉起能力的高超声速导弹出现后已经有所改变。目前,东风-15B、“伊斯坎德尔”、乃至未来东-26的某些型号,都可能具备在300-500,乃至4000公里范围内实现米级精度精确命中的能力。而且这是通过末端光学制导实现,也并不完全依赖卫星。

当然,这样先进的精确弹道导弹,与同等射程,同等精度的巡航导弹相比,反而是更加昂贵。

所以巡航导弹的优势究竟何在——实际上它的优势在于投掷同等重量弹头时,比同等精度的弹道导弹更低,或者在同等精度,射程的前提下,比弹道导弹能携带更重的弹头。此外,就是在同等射程的前提下,巡航导弹的尺寸重量明显更小,在部署上更方便。

而这当然也要付出代价,就是突防能力显著降低。

美国推迟LRSO研制,除了经费方面的问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就是对于该导弹研制提出的基本条件:“能在高技术对抗条件下,可靠突破敌方防御,将载荷可投送到敌方关键战略目标”——这当然是因为这种导弹会延续AGM-86的传统,要承担核攻击任务(相比之下,“战斧”目前尚无核攻击任务,因此也没有在突防能力上下太多功夫)。

看看今年叙利亚抗击美国“战斧”巡航导弹打击的效果,半数导弹被击落——如果是核战争,载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是不可能密集发射的……

500

AGM-129——此情可待成追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这种导弹去进行核攻击就搞笑了——领导层下了半天决心,下令发射核武器,然后军方告知,五成概率导弹会被击落……听上去很像政治讽刺电影里的场景,但现在这就是依靠AGM-86的美国空军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美军之前倒是有能可靠将核弹头送到目标的导弹来着——AGM-129嘛。

但这种价值600万美元,而且因为采用的还是F-117\B-2早期的相关隐身技术,虽然身为一种导弹,但为了保持完整作战能力,却需要和飞机一样“伺候”……这成本和效费比实在太低,最后还是退役了。

如前述,巡航导弹的主要问题是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突防效能低,那么针对此。我们前面其实也说过,一个是增加隐身性,一个是提高突防速度——但这两个改进都会带来同样的难题,就是增加了导弹的成本,如果成本提高太多,那么前面提到的巡航导弹的主要优势也就会被削弱了。

尤其是,如果发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不论是助推——滑翔,还是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原理,其成本都肯定会赶上,甚至高于同等射程和弹头重量的弹道导弹。

所以巡航导弹优势何在?

对此,笔者只能做一点粗浅的推理:

 首先,对于中国这样在军事科技和部署上正处于全面追赶状态的大国,巡航导弹作为一种高效费比的远程打击手段,不论如何是需要发展的,毕竟未来我们的对手不光是强敌。既然强敌能用战斧导弹来对一些弱小的对手实施打击,那么诸如台湾、日本、韩国、部分东南亚、南亚国家,以及未来不确定的受到恐怖威胁的中亚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巡航导弹一样可以传达我们的强烈意志。

举个例子,以下全是假设情况,如果与现实情况对上号那也是巧合:

假设,21世纪初期,中亚某国发生危机,请求我国帮主,那么我国可行的选择是派遣歼-7H战斗机进行轰炸。具体实施则是,在特种部队引导下,对威胁到该国首都的恐怖分子武装营地或行军队列实施打击。攻击得手的情况下,数架战斗机投掷的500公斤炸弹足以一举扭转该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未来,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或许就可以在相关国家装备的彩虹-4无人机侦察监视和引导下,用东风-10A实施打击,不仅作战效率高,也可以避免两国决策层关于是让中国特种部队入境引导攻击,还是由该国的地面引导员,在通信不畅、也缺乏相关训练前提下来引导攻击(但这样更快,而且可以避免一些政治问题)那样的两难问题。

500

作为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第一种具有较强对地攻击性能的战斗机,歼-10未来也可能去执行越境紧急任务

500

未来,廉价和突防的矛盾将成为巡航导弹研制中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现代巡航导弹的突防也并非毫无办法,至少具有一定隐身效果,能够进行超低空飞行突防的导弹在我方通过SEAD行动大幅度削弱敌方先进防空系统效能的前提下,仍然具有很高的突防能力——至少要凭目视控制的高射炮是没办法拦截的——伊拉克战争就证明了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差,高射炮必须能够通过雷达控制,再辅以较先进的低空防空雷达,才能有一定的拦截巡航导弹的效率——这也是我国新三打三防的时候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以,在对付一些处于我方密集打击能力范围内的目标,比如台湾地区的所有目标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SEAD作战实现“开路”,然后巡航导弹收割的方式进行作战。由于台湾地区的防御设施多为固定式,真正实现机动式部署的重要系统并不多——所以用这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效果也是有保证的。

最后,对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这类突防效能大大提高的新型导弹,其实它和弹道导弹的差别已经很小,不论是作战使用还是成本方面。那其实也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区别了。

未来,传统的巡航导弹继续提高突防效能的研究肯定还会继续,但由于巡航导弹的基本属性所限,基本上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如何在突防效能和成本上取得平衡,将会是各国努力研究的新方向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