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后宫殉葬也说错了?明朝殉葬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大规模的恢复了殉葬。我们要注意一点,朱元璋不是恢复的殉葬制度,而是恢复了大规模殉葬的惯例。

什么意思呢?制度是死的,有条条框框的,是成文的。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种成文规定。所以明朝初期大规模殉葬其实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惯例行为。既然是惯例行为,那就比较灵活,没有成文规定。所以就有了各种说法,比如说有人说没有子嗣的殉葬,也有人说有子嗣的也要殉葬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成为制度而根据一些具体案例所总结的较为片面的观点。

真实情况是,殉葬之人到底是谁,没准。主要看三点:

第一,皇帝生前的旨意。比如说皇帝临死前说,那XXX陪我一块走,这位就跟着殉了。但是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也可能是新的皇帝要求XXX去给先帝殉了,这位也就跟着一块殉了。

第二,皇后的旨意。比如说永乐皇帝死后,后宫殉葬了一群人,就是朱高炽他老婆张皇后主持的。跟着张皇后关系的好的,基本一个没死,关系差的,拜拜您哪。

第三,其他原因。比如说自愿殉葬,像郭贵妃,就是自愿殉葬。当然也有说法是后宫斗争,宫闱秘事难以尽明,既然说是自愿,那就自愿吧。也还是这个郭贵妃,她有子嗣,关键是有三个王爷。反正死得不明不白。

大体上来说,没有子嗣、和皇后关系不好,殉葬几率最大。有子嗣和皇后关系好,殉葬的几率最小。

那么这种殉葬,由于主体是后宫嫔妃、太监、宫女,所以也叫宫人殉葬,简称宫殉。宫殉在明朝的第一个享受者是朱樉,之后的藩王、皇帝都享受宫殉,夸张的时候宫女太监上千人。

其实大规模人殉在汉唐之后就很少了,但是依然有零星存在,像宋孝宗被迫宋高宗的嫔妃给他殉葬,但是非常的稀少罕见。到了明朝一下子多了起来。那么是为什么呢?

传统观点认为,是朱元璋学习元朝皇室。但是后来发现不对,锅甩错了。一方面元朝皇室实行的是收继婚制度,殉葬了收谁去?总不能收一屋子牌位吧。另一方面也没任何资料证明元朝皇帝下令殉葬过。

有人会说成吉思汗有过殉葬,问题在于成吉思汗到朱元璋差了200年了,而且成吉思汗殉葬的地方是哪?蒙古高原。虽说的蒙古高原南下的风写下什么内容,但是只听风显然是听不出内容的,朱元璋又不是顺风耳,何况还是200年前的风,早刮没了。

既然元朝皇室已经不背锅了,再往前找。辽金?也许可能有影响。但是问题在于,朱元璋小时候活在凤阳啊,百分百的宋朝土地,辽金影响不到啊,何况也差了上百年了。

既然不好甩锅给前朝,所以有人从朱元璋自己入手。认为朱元璋如此进行宫殉,是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外戚篡权。听着有点道理,但是仔细想想也说不通。真要是防止后宫干政,那也得学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啊,杀一堆没子嗣的妃嫔有什么意义?小皇帝他亲娘还活着了,想要干政不是分分钟啊。所以说防止后宫干政其实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真正干政的,几乎从来都是有子嗣的。之杀没子嗣的震慑不住啊。

但是万物总得有个由头,所以近些年来,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是一种比较杂糅的观点。

首先,元朝的统治是比较松散的,因此元朝朝廷对民间的控制力是不足的。某个地主的妾死了,说是自愿殉葬了,谁能说得清楚她是自杀还被迫自杀?怎么死的不就是地主一句话的事吗?

其次,元朝时期,理学正盛,此时元朝对民间自杀殉葬的态度是相对鼓励的。《元史》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记载:顺德马奔妻胡闰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宁民妻魏益红以夫死自缢殉葬。元朝这种态度必然会滋长殉葬的风气。

那么朱元璋小的时候给地主家种地,地主在那就是土皇帝啊,打算让谁殉葬,谁能拦得住?朱元璋看到之后有样学样,也是正常。

最后,就是朱元璋的个人意愿了。或许是朱元璋认为杀掉没有子嗣的妃嫔能震慑继任者他娘,或许是打算带到地下去享受,当然他具体的心思,恐怕无人可知了。

英宗皇帝夺门之变之后,在明代宗死后,逼迫代宗妃嫔皇后殉葬,临死之前考虑到自己的皇后也许会被太子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的母亲周贵妃逼死,下令废除宫殉。自此之后,明代的宫殉正式终结。

后来郭沫若等人发掘定陵,也没有发现殉葬,可见宫殉确实结束了。

不过有句话说的话,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殉葬这么个祸害怎么可能轻易狗带呢。改朝换代之后,清朝定鼎,殉葬又死灰复燃了。虽然较之明代初期那种动辄几十人乃至上百人上千人的大规模殉葬不复存在,可是一个人殉葬也是殉葬啊,于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十二年下旨废除殉葬。至此,反复了无数次的宫殉才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民间,各种土豪地主的残忍殉葬行为,直到解放后才随着地主阶级的消失而消亡。

所以说,别瞎想着古代有多好,真到了古代,一个不留神,死都不知道给谁死的啊。

参看资料:

明清宫人殉葬制度研究  李晗

明代宫殉制度探究  朱子彦 王安中

论明代人殉制度的废除  唐天航

全部专栏